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校園 閱讀(2.27W)

高中的歷史,知識點龐多而繁雜,在面對大學聯考的時候,很多考生都在為歷史的複習而苦惱,總認為有複習不完的歷史知識。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歷史重要的知識點歸納,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歷史重點知識點的總結

  大學聯考歷史必背知識點

一、 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影響其變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近代:1840年至1949年

變化表現:

(1)衣著:長袍馬褂(傳統)、西裝(外來)、中山裝、旗袍(中西合璧)

(2)飲食:西餐傳入並逐漸流行(19世紀40年代起);

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開始大量進入百姓飯桌,一批專門生產西式食品的食品廠開始出現,西菜西點逐漸成為國人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傳統),

外人來華後,西式洋房開始大量出現,中西合璧成為典型特徵;

20世紀30年代前後,京津等地開始出現富貴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歐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開始改用“新村”、“花園”、“別墅”、“公寓”等。

(4)風俗:

① 主張“ 斷髮易服 ”、“廢止纏足”、改變傳統婚姻制度,倡導婚姻自由

② 社交禮儀:跪拜禮→握手、鞠躬 ;

稱 呼:“老爺”“大人”→“先生”“同志”;

婚喪儀式:鋪張繁瑣愚昧→簡潔文明。

③ 辛亥革命後,“用陽曆”,增添了國慶、元旦等新節日。

④ 讀報刊、看電影成為民眾生活一部分

侷限:由於農村落後、封閉,農村社會生活變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貨進入中等生活水平的農民家庭,傳統的風俗習慣 ,堅如磐石。

變化原因: (1)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

(2)仁人志士的推動;

(3)民主思潮的促進;

( 4)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2、現代:1949至今

變化表現:建國後,人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開放前,溫飽問題長期未能解決。改革開放後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吃:(1).到1987年,基本解決溫飽問題。(2).政府發動的“ 菜籃子工程 ”,使豐富的蔬菜、肉蛋、海鮮擺上百姓的餐桌。(3).餐飲業發展,快餐盛行。

2)穿:從灰藍單調走向五彩繽紛,從單一的款式走向多樣化,年輕人的服飾,逐步融入國際潮流 。

3)住: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安居工程”,讓中低收入職工買到合適的住房

4)風俗習慣: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這是解放婦女、移風易俗的一項重大舉措,導致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家庭生活的重大變革。

(2). 黨和政府提倡勤儉節約、熱愛勞動、無私奉獻、樂於助人,使社會風氣發生了根本轉變。

(3). 改革開放以後,實行了雙休日,休閒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變化原因: (1).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導致城鎮人口劇增,商品糧購銷矛盾突出,為此國家實行統購統銷。這就穩定了物價,保障了城鎮人民基本物質生活的需要。

(3).改革開放後,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鬥目標。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二、近代以來中國的交通、通訊工具發生了哪些變化?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

1. 交通工具的變化及影響

(1)變化

① 輪船:a. 鴉片戰爭後輪船開始進入中國。

b. 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首次打破列強壟斷中國江河運輸業的局面。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將其改為官辦,成為官僚資本的企業。

c. 新中國成立後輪船運輸業由國家統一管理。20世紀90年代後,呈現萎縮的狀態。

② 鐵路:a. 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擅自修築吳淞口到上海的淞滬 鐵路b. 19世紀80年代初,清政府修築從唐山到胥各莊的鐵路,標誌著中國鐵路的誕生。c. 辛亥革命前夕,已陸續修建多條鐵路,奠定了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d. 民國建立後,鐵路事業發展總體緩慢。e. 新中國成立後,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了寶成 、蘭新等鐵路,“九五”期間,修建了北京直通香港九龍的京九鐵路,到“九五”期末,中國的鐵路總里程已經躍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③ 汽車:a. 20 世紀初,汽車開始出現在上海。b. 清末民初,近代的公路修築技術傳入中國。c. 新中國成立後,建立和發展了汽車工業和石油工業,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比較密集的公路網。

④ 飛機:1909年,馮如製成了中國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航空事業的開始。1920年,中國首條航空線“北京——天津”航線開通。現在,中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2)影響:交通工具的變化和交通事業的發展,不僅推動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而且也促進資訊的傳播 ,開闊人們的視野,加快生活的節奏,對人們的社會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 通訊工具的變化及影響

(1)變化

①電報:a. 19世紀70年代,福建巡撫在臺灣主持架設中國第一條有線電報線。b. 20世紀,上海崇明還裝置無線電臺,並設無線電報局 。這一時期,有線電報主要用於軍事目的,無線電報則供官商通報,民間使用的很少。

②電話:a. 19世紀80年代,外國開始在上海設立電話公司。b. 清政府至20世紀初在南京開辦第一個電話局,開通第一部市內電話。c. 新中國成立後,逐漸形成以北京為中心,溝通各個省市的全國通訊網路。d. 到2000年末,我國固定電話和行動電話數量均躍居世界第二位。

③網際網路:近年來,人們還通過網際網路,傳送電子郵件。

(2)影響:通訊工具的變遷和電訊事業的發展,使資訊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高中歷史考點知識點

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鴉片戰爭後自然經濟的解體

①背景:封建的自給自足為特徵的自然經濟在中國佔統治地位。

②原因: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勢力的入侵

③影響: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洋務運動近代工業的創辦及影響

①背景:面臨內憂外患,出現洋務派和頑固派;

②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封建統治。

③時期:19世紀60-90年代

④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

⑤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⑥歷程: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後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⑦失敗標誌: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戰敗

⑧失敗根本原因:只引進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

⑨積極作用:

ⅰ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科技人員和技術工人。

ⅱ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ⅲ對本國封建經濟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①時間:19世紀六七十年代

②原因:洋務企業的誘導作用;外商企業的刺激作用;自然經濟的進一步解體

③分佈地區:東南沿海地區

④代表企業:發昌機器廠,繼昌隆繅絲廠,貽來牟機器磨坊

⑤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特點:民族工業主要分佈在東南沿海地區,內地很少,絕大部分是輕工業,重工業很少。

⑥評價:改變了中國的經濟結構和階級結構,促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

但由於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同時又遭受本國封建勢力和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導致民族資產階級既革命又妥協的兩面性。

民國初期民族工業發展

①民族工業出現短暫春天的原因

A辛亥革命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

B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鬥爭和實業救國的影響

C一戰期間,歐洲列強暫時放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條件。

②主要表現:

A各種發展實業的團體紛紛湧現,出現了興辦實業的浪潮。

B紡織業和麵粉業發展最快,重工業也有一定的增長

南京國民政府前十年(抗戰前夕)民族工業的發展

①原因:南京國民政府採取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措施。

②表現:民族工業發展較迅速。

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民族工業

(1)抗戰時期

①表現:遭到沉重打擊

②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官僚資本的壓榨

(2)解放戰爭時期

①表現:日益萎縮

②原因: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

官僚資本的摧殘

通貨膨脹嚴重

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A.歷史地位:(1)產生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

(2)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程序的一支重要力量。

B.歷史作用:

①經濟上:它是中國社會未曾有過的新的生產方式,它的產生和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一股新氣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抵制外國經濟侵略的作用

②政治上: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重要力量,推動了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辛亥革命等。

③思想上: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君主立憲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新文化運動等。

  大學聯考歷史基礎知識點

一、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搜尋

四大發明: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火藥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展,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促成了新航路的開闢,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印刷術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春秋時期,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為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奠定了基礎,被後世奉為儒家經典。

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作出“楚辭”體,又稱“騷體”。他的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具有浪漫主義的風格。

漢代流行的文學體裁,稱為“賦”。東漢的張衡代表作《二京賦》,是漢賦中的佳作。

唐朝的詩歌發展進入黃金時期。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被後人稱為“詩仙”,代表作有《早發白帝城》等;另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後人稱為“詩聖”,代表作有“三吏”、“三別”

詞是宋代文學的主流形式。著名的詞作家有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等。“多情自古傷離別”出自柳永的《雨霖鈴》,“花自飄零水自流”出自李清照之手。蘇軾是豪放派的開創者,辛棄疾的作品表達了恢復中原的雄心和壯志未酬的悲憤。

到元代,有元曲。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最高。

中國的小說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唐代的短篇小說稱為傳奇;宋代說話藝術盛行,編出了許多話本,供說書人做底本;明清時期,小說進入蓬勃發展階段,在眾多的作品中,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四部(四大名著)長篇小說最為著名。此外,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和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也是膾炙人口的佳作。

漢字:源於圖畫,至商代形成完整體系。演變脈絡: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

魏晉的楷書具有定鼎之功,王羲之貢獻最大。唐代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的楷書各具特點。

草書具有審美價值,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唐朝的張旭、懷素等,都是草書大家。

王羲之創作的《蘭亭序》,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唐朝顏真卿,北宋蘇軾,元朝趙孟 ,明朝文徵明等人的行書,也備受世人喜愛。

到了元代,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成熟階段。

二、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搜尋

經典力學的建立:

奠基:17世紀初,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現自由落體定律,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經典力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標誌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建立:1687年,英國科學家牛頓發表了科學鉅著《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在這本書中提出了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個以實驗為基礎和以數學為表達形式(實驗和數學為該體系的兩大特點)的牛頓力學體系,即經典力學體系,標誌著近代自然科學的形成。

相對論: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20世紀初,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兩者統稱為相對論。相對論的提出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論,是物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革命。

量子論: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說,宣告了量子論的誕生。愛因斯坦則進一步推動了量子論的發展。

它們的提出,不僅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而且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方式。

進化論: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一書出版,標誌著生物進化論誕生。他認為,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階向高階,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過程,生物界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這就是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學說。

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瓦特對蒸汽機作了進一步改進,促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製奠定了理論基礎,人類社會進入“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的發明有電燈、電話、電車、電影和電視。

1946年,美國研製成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奠定了現代資訊科技的基礎。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出於“冷戰”的需要,加緊對資訊科技的研究和開發,促進了網際網路的產生。20世紀90年代以後,它進一步發展成為全球資訊網(WWW 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