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二語文《石鐘山記》詞法與句法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4.97K)

  詞法:

高二語文《石鐘山記》詞法與句法知識點歸納

①詞類活用:

A.使動,例:“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之鳴。

B.名詞做動詞:例1.“而此獨以鍾名”。名,命名。例2.“枹止響騰”。枹,用鼓槌敲擊。

C.形容詞作名詞:例:“枹止響騰”,響,聲音。

D.名詞作狀語:例1.:“目見耳聞”。目,用目,耳,用耳。例2.餘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名詞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舟行”的“舟”表示“行”的方式,有“以舟(介賓短語)”的意思,可以譯為“乘舟”,但要注意,這樣譯並未準確表達“舟”作為狀語的語法特點。

②古今異義:A.自以為得其實,其實:古義,那事情的真象;今義,說明真實情況

B.雖大風浪,雖,即使

C.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赴,就任

D.將入港口,港口:河灣入口處

E.空中而多竅,空中:古義,中間是空的;今義,離地表較高的空間;天空裡面

F.餘方心動欲還:心動:古義,心驚;今義,內心有所觸動

③焉的用法:A.指示代詞,那裡,這裡。例:心不在焉。

B.疑問代詞,哪裡,怎麼。例:且焉置土石?2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兼詞,於之,在哪裡。例: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

D.語氣助詞,啊,呀。例:1於是餘不嘆焉。2如樂作焉。

E.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的樣子。例:硿硿焉。

  句法:

①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者……也”式判斷句)

窾坎鏜鞳:窾坎,擊物聲。鏜鞳,鐘鼓聲。

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1)鄭人把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莊子,魏絳的諡號。歌鐘,古樂器。

單獨看,這個句子翻譯為“窾坎鏜鞳的聲音,是魏莊子的歌鐘聲”。但是,聯絡上下文和蘇軾這時說話的.口氣來看,這個句子最好還是譯成“剛才那水面上發出的窾坎鏜鞳的聲音,就像是魏莊子的歌鐘響起來時的那種樂器聲音一樣啊”。

②此所以不傳也。(“……也”式判斷句)

所以:複音虛詞。相當於“……的原因”。

傳:流傳,傳佈,傳說。

單獨看,這個句子就是“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但是,從上文提到的來看,這個句子還是翻譯為“就是這幾種情況,才使石鐘山得名的由來沒有在世上流傳下來”。這樣,當更加符合蘇軾實地考察後得出結論的心情。

③石之鏗然有聲者。(定語後置句)

鏗然:形容敲擊金石所發出的響亮的聲音。

有聲:(敲擊後)發出響聲。

這是一個定語後置的倒裝句式,原應是“鏗然有聲之石”的倒裝。“者”用作後置定語的煞尾,相當於“之(的)”。這個句子按習慣應譯為“敲打之後能發出鏗鏘聲音的這種石頭”就順暢些。

④得雙石於潭上。(倒裝句)

這是一個狀語後置的倒裝句,即“於潭上得雙石”才是正常語序。其中“雙石”是指李渤在訪酈道元關於石鐘山遺蹤時,在“南隅”“忽遇雙石”的“雙石”--也就是課文上所說的“南聲”“北音”之石。這個句子很簡單,就譯成“在深潭邊上找到兩塊石頭”。

⑤古之人不餘欺也。(倒裝句)

這是一個賓語(“餘”)前置的倒裝句。賓語前置,應當具有兩個條件:一是否定式文言句,二是前置的賓語詞性是代詞。在這個倒裝句中,代詞“餘”作賓語前置到動詞“欺”的前面。這個句子翻譯為“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