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快樂教學

校園 閱讀(2.79W)

實施快樂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中如何實施快樂教學

把遊戲引進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的實驗表明,兒童集中注意的時間短,一節課有效注意一般只能保持在十幾分針,而且也不穩定,有趣的東西時常會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要使他們老老實實地坐上四十分針,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於是我在教學中想方設法把遊戲引進課堂。根據教材內容不斷地調節兒童的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組織課堂教學,使學生處在興奮與抑制的不斷變換中,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既有節奏又有樂趣。這樣,有效地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例如:我在教二年級上冊的統計圖時,我是這樣匯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會做“石頭、剪子、布”的遊戲嗎?老師想請一位小朋友和老師來做這個遊戲,再請一位小朋友做記分員在黑板上用畫“正”字的方法記分,誰贏一次就在誰後面畫上一筆。老師和一位學生比賽,另一名學生記分,其餘學生齊喊“石頭、剪子、布。我創設了生動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也充分利用教學資源,將複習舊知自然地滲透到 “石頭、剪子、布”的遊戲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本節課接下來更深入地學習統計知識作好了鋪墊。

挖掘教材中“快樂” 因素,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思維的具體性,越具體形象的'東西,越能喚起他們的興趣。因此,直觀教學的運用,在一定意義上說,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據此,我在教學中,根據教材的特點,在挖掘教材本身“快樂因素”上下功夫,儘量使用好直觀教具。例如:教學“人民幣的認識”時,我就問學生:“你們跟爸爸媽媽到超市去買過東西嗎?”學生回答:“去過。”“你自己買過東西嗎?”有的說買過,有的說沒有。我又說:“那你願不願意自己買一次東西呢?”

學生們幾乎異口同聲的說:“願意。”我就把事先準備好的毛巾、牙膏、香皂等物品擺放出來,並標上價格,讓學生說,如果你想買毛巾,價格為4元9角錢,你應該怎樣付錢。孩子們紛紛舉手,一個說:“付兩個2元,一個5角,兩個2角。”另一個說:“付四個一元,9個一角。”還有的說:“付5元,讓售貨員 找回1角。”孩子們個個都躍躍欲試,興趣高昂,說出了很多種付錢方法,這樣學生在快樂中學會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在教學元、角、分之間的關係時,我運用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兌換錢的方法進行教學,這既貼近學生生活,又充滿情趣;既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既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真是一舉多得啊!

教學中創設情境

(1)創設操作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儘量利用形式多樣,靈活多變,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學習創設一種愉快的情境,讓學生感到每節課都有新意,都有新鮮感。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時,其基本方法是通過剪和拼,使新學習的圖形轉化為已學過的圖形。學生一旦掌握了這種基本方法,就能舉一反三,很容易學會這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了。所以,我特意安排一節課,專門讓學生動手剪拼圖形,觀察剪拼成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係。這樣,學習以上三種圖形的面積公式時,就“水到渠成”,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將會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新知與舊知;已知與未知時刻在學生的認知過程中造成衝突。教師就要利用這一矛盾衝突精心設疑,設引發學生認知衝突,誘發學生思維動機的問題。這樣就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意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渴望探究新知的良好心理狀態,從而主動深入學習。

(3)創設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為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利用數學知識本身的內在美,教師創設豐富的、與學生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情境,化抽象為具體,使學生從日常生活方面開始懂得為什麼要學數學,從而萌發其數學意識,促進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進而真正喜歡數學。

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適當改變教學方法

首先,我覺得應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滿堂灌、一言堂的習慣。傳統教學在課堂上教師以講為主,每堂課都是假定學生對這些問題一無所知,教師要不厭其細地系統講授,唯恐哪個知識點講不透,學生不明白。我們要提高課堂效率,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感覺到做學習主人的快樂。數學課上我們同樣可以激情飛揚,同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排除障礙點。我通常以典型例題為出發點對學生進行一題多解的點撥,又及時向學生推出變式題型,這對學生突破難點大有幫助。

其次,要激發學生探究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使學生樂於學習。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一個人去鑽研,去探索,將注意力放在他們所感興趣的問題中。進行數學教學時,可以適當穿插一些文科知識和數學趣聞,結合教科書,說說數學史上公式、定理等發現過程,講講數學史上的難題如何被解開。

合理安排課後作業

為什麼有的教師不留課後作業或作業很少而學生學習成績很好,而有的老師每天都佈置大量課後作業而學生成績還不好?根本的區別就在於課堂教學效率是否高。課堂教學的辨證法就是如此,課上老師講得多了,學生自學和練習的時間就少;課上學生輕鬆了,課後作業就多,負擔就重。因為時間是個常數,學生要掌握的基本知識也是一個常數。重複的作業又易滋生學生厭煩的心理,從而產生抄襲的行為,應付了事。

教師佈置繁重的作業很常見,較為典型的例子是“有些學校在第六學期,要求學生每天演練四道與會考壓軸題相似的綜合題,僅數學一科就要花費中等程度學生兩個小時的時間”。學生每天疲於應付作業,對數學產生一種嚴重的冷漠與牴觸情緒。這樣的作業量怎麼可能會讓學生再有快樂學習的感覺呢?我一般是這樣處理的:如果課堂上有時間就練習鞏固,如果沒有時間就留到課後練習,並不是課本上所有的題都要求學生完成,課外的資料更加不強求,寧願自己花多點時間去看所有的題,認真篩選反覆研究,只把代表題型選出來讓學生做,絕不會反反覆覆地去強化。我們老師要讓學生從繁冗的,甚至是重複的作業中解放出來,去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