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昆蟲記》讀後感合集10篇

校園 閱讀(2.83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昆蟲記》讀後感合集10篇
《昆蟲記》讀後感1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的昆蟲學家法布林所創作的一本描寫昆蟲的礦世佳作。這個暑假,我初次接觸其書,便被書中這個現實、美妙的昆蟲世界所吸引。

法布林幼年生活在一個村莊中,從小他便對在空中飛舞,在地上爬行的幼小生命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熱愛真理,更熱愛生命,這促使他們探尋那個奇妙的昆蟲世界打下了基礎,再加上他對昆蟲的滿心好奇,種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才構成了這本佳作的誕生,因此它才如此被人讚揚,流傳千古。

巴金曾經以“用人性觀察蟲性”來讚揚這本書,的確如此。作為一本科普書,本應該枯燥無味的內容在法布林的筆下變得生動形象,富有“人情味”。書中對昆蟲本能、習性、勞動、婚戀、繁衍與死亡的描寫無不滲透著對人文的關懷。例如:“我通常都看見它們在筱懸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無論在飲水或行動時它們從未停止過歌唱。”此處為法布林對蟬的描寫,將它們比作成人,用人的感性卻領略它的生活與習性,從而使蟬的鳴叫更形象,具有意義,這必定也是一種真諦吧!

同時,法布林對昆蟲的觀察是富有童趣的,他像一個孩子,帶著滿心的好奇去看昆蟲的世界,還抱有一種嚴謹,求真的態度。相比之下,那些同樣描寫昆蟲的科普書籍就顯得遜色了不少,難怪法布林本人曾說過:“別人是將昆蟲解剖進行研究,我是在昆蟲活蹦亂跳時進行研究,別人是在探究死亡,而我是在探究生命!”

法布林擁有哲學家一樣的“思”,美術家一樣的“看”,文學家一樣的“感受”,在這本書中,他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學家,一個昆蟲學家,而是一個科學詩人。他讓我明白了昆蟲世界的與人社會一般複雜,也用人性觀察蟲性,更用蟲性展現人性的醜惡,讓我深有體會。

《昆蟲記》讀後感2

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這也是法布林《昆蟲記》整部書的特色。魯迅曾把《昆蟲記》稱為“講昆蟲故事”“講昆蟲生活”的楷模。周作人說:“比看那些無聊的小說戲劇更有趣味,更有意義。”的確如此,法布林筆下的蟈蟈是鮮活的,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尊重與熱愛。

先讓學生認真地把課文讀一遍,畫出生字詞。然後讀第二遍,畫出自己認為最精彩的段落或句子。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切實地感受課文內容。

作者用什麼方法引出蟈蟈呢?第1段並沒有寫蟈蟈,是寫在別人歡度國慶的日子裡,自己還沒有忘記去觀察昆蟲。“我獨自一人”說明作者對他所熱愛的事業是多麼執著!搞科學研究需要這樣的精神。第2段寫蟬在夜晚不再鳴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蟬的一聲哀號引出了本文的“主人公”——蟈蟈。這是多麼富有匠心的寫作思路!

從第3段開始介紹蟈蟈。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來寫蟈蟈。先寫它的歌聲。蟈蟈的聲音是“竊竊自語”,“像是滑輪的響聲”,“又像是幹皺的薄膜隱隱約約的作響”,聲音“喑啞”“尖銳”“短促”“清脆”。當四周的蛙聲和其他蟲鳴沉寂時,蟈蟈的聲音則顯得“非常柔和”。這些描述都表現出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特別是“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在我國北方,人們卻讓蟬篡奪了你的名聲!”流露出了多麼濃厚熾熱的感情!

《昆蟲記》讀後感3

在生物學上有這麼一個人,他為生物學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被稱為“昆蟲學界的荷馬”,他便是亨利·法布林。

在暑假中,我讀到了他寫的生物級鉅作——《昆蟲記》。該著作幾乎包含了生物界中大部分的生物,如:蟋蟀、松毛蟲、象蟲、石蠶等。而在這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被管蟲了。被管蟲是一種體型非常小的生物。在空曠的大街上有時你根本注意不到它。被管蟲披著一身黑白條紋的衣服,長得十分美麗。而平時,被管蟲則會穿一身用木頭做的衣服來保護自己,當它找到一個安全的地方時它便會破繭成蛾。而被管蟲中的毛蟲便是絕頂的建築家了,它能夠建出一件十分安全的衣服,而這衣服還有堅韌的絲。這使衣服更好地保護住在裡面的毛蟲。

更令我為之觸動的便是毛蟲化蛾的過程。在它們化蛾時,平時的衣服便會成為化蛾的最大阻礙。而這時它們便會努力地鑽出去,日復一日,從來不會放棄。而法布林不也是這樣嗎?他自幼家境貧窮,7歲上國小,後來輟學打工,當過鐵路工人,賣過水果,雖然生活艱辛,但他還是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夢想,最終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與勤勞,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而我們的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嗎?努力才會贏!

人生路漫漫,如果《昆蟲記》是法布林的墊腳石,那麼努力便是我的成功基石。

《昆蟲記》讀後感4

《昆蟲記》這本鉅著的作者是法國作家法布林,他擁有哲學家一般的思想,美術家一般的觀察本事,文學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寫。他耗費一身的光陰來觀察、研究昆蟲,並將其記錄下來,這本讓他花費畢生心血的傑作先後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

經過作者的描述,我能想象昆蟲在活動的畫面,蟬在歌唱,蟋蟀在管理家務,蜘蛛在捕獲食物……多麼神奇的大自然啊。獸類動物有弱肉強食、寄生的現象,昆蟲裡也有類似的情景,蟬產卵的時候,有一種比螞蟻還要小

的小蟲子,會將自我的卵產在蟬卵上頭,而這種小蟲子發育要比蟬快好幾個月,這種小蟲子的幼蟲便拿蟬卵作為食物,供自我生長髮育所需。

小時候,在看《黑貓警長》動畫片時,有一集是說母螳螂在結婚當夜將公螳螂吃掉,然後黑貓警長來破案的故事。一向以為這只是編造的,看了《昆蟲記》後發現,這個動畫片是真實的科教故事。讓我瞭解了螳螂是一種

無情的昆蟲,母螳螂竟會六親不認地把它的親人吞食掉,產卵後便再也不回來了,不管自我的親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長!

在這本書裡,作者將專業知識與人生感悟融於一體,娓娓道來,在對昆蟲日常生活習性、特徵的描述中體現作者對生活特有的眼光。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本人對生命的熱愛。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是經過解剖等工序來完成自我的作品,而是親身溶入大自然,不顧野外冒險的危險,就好比描述黃蜂,作者很細緻地描繪了當時怎樣冒著危險去觀察黃蜂巢,又怎樣弄懂黃蜂的習性,寫得十分精彩趣味。

我十分喜愛《昆蟲記》這本書,沒事時我拿起它,沉浸在其中,彷彿和法布林一齊探究昆蟲世界的奧祕。

《昆蟲記》讀後感5

最近我看了一本叫做《昆蟲記》的書,《昆蟲記》是法國傑出生物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名作。

書中作者把我們引領到了一個神祕而多姿多彩的昆蟲世界裡。向我們詳細講述了蜘蛛、蜜蜂、螳螂、甲蟲、蟋蟀等等昆蟲的生活習性及特點。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和細緻入微的描寫,讓我覺得恍如身臨其境一般。通過這本書,我不僅能瞭解到昆蟲世界的真實面目,還能讓我們發現大自然中蘊藏著的無窮奧妙。

我就拿書中的.第三篇《石蠶》這篇文章來講。裡面的石蠶它是一種多麼聰明而又勤勞的昆蟲啊!我們人類可不能小看它們哦!這篇文章首先講了石蠶用了“金蟬脫殼”這個辦法從水甲蟲的手中逃了出來,然後它把小鞘丟在河裡後,又重新做了一個。因為鞘是石蠶的住所也是它的防禦工具。它們會隨時預防著水甲蟲的下一輪襲擊。如果沒有鞘,石蠶不僅沒有住所,連它的命都會丟掉。不過讀這篇文章地時候,有一個地方我很好奇,為什麼石蠶能駕駛著它的鞘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呢?

為了能解開我的這個疑惑,我決定做一個實驗。我拿了一個礦泉水瓶子裡面裝滿水放進池塘裡,它會沉到水底。於是我又拿了一個礦泉水瓶裡面裝半瓶水,也把它放進池塘裡,發現它浮起來了。我這個謎總算解開了,原來呀!裝滿水的瓶子比較重,所以水就浮不住它,而裝半瓶水的瓶子較輕,那水自然浮得住它。所以石蠶依靠它的鞘也就擁有了這麼大的本事!

值得一提的是,法布林寫的《昆蟲記》除了真實地記錄了昆蟲的生活習性外,還透過昆蟲世界折射出社會人生,讓我們懂得生命的可貴。讓我們一起走進昆蟲的世界裡,與它們一起生活一起快樂吧!

《昆蟲記》讀後感6

小朋友們,你們一定知道了很多昆蟲吧!但你們喜歡昆蟲嗎?瞭解昆蟲嗎?我看了《昆蟲記》這本書,瞭解到許多昆蟲的本能和習性。

《昆蟲記》這本書,是作者對昆蟲細心觀察和實驗,記錄下一系列昆蟲的本能和習性。先說說蟬吧!蟬大家都很熟悉。但我不知道蟬的幼蟲是從土裡爬出來的,要脫去外殼才成為蟬的。還有蟈蟈喜歡吃甜食,當它抓到蟬時,首先吃它的肚子,因為蟬的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作者還說螳螂是個心理專家,因為它發現敵人,眼睛會死死盯住,不放過它的一舉一動,利用對方的懼怕心理,再虛張聲勢火上加油,給對手施加更大的壓力,再用鋸齒把敵人夾住。螳螂休息時,把捕獵器收舉在胸前,一但獵物經過它的捕獵器,突然伸開前端的鉤體一鉤一收,獵物便夾在兩排鋸齒之間,接著合攏鉸住。螳螂還會吃螳螂。作者說蜘蛛是一個狡猾的獵人,狼蛛的毒素是一種非常厲害的暗器,一隻肥肥的鼴鼠被它咬了鼻尖,鼻子會慢慢腐爛,並在三十六小時內使鼴鼠送了性命。而黃蜂呢?我看到作者不顧危險,捕捉黃蜂,並發現黃蜂的巢穴是用一種薄而柔韌的木頭碎粒做成的,呈粗粗的毛毯狀,厚厚的,而且多孔,裡面含有大量的空氣,非常保暖。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讓你覺得如臨其境。

《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十分著迷,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

《昆蟲記》讀後感7

《昆蟲記》的作者法布林是法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動物行為學家、科學文藝作家。他一生堅持自學,先後取得了數學學士學位、物理學學士學位、自然科學學士學位和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精通拉丁語和希臘語,在繪畫、水彩方面,也幾乎是自學成才。留下的許多精緻的菌類圖鑑曾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法國詩人弗雷德裡克米斯特拉爾讚不絕口。

《昆蟲記》是法布林耗費了畢生的心血所著的,是一部描述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食性和婚習的昆蟲學鉅著,同時也是一部富含知識、趣味、美感和哲理的文學寶藏。不僅僅這本書值得讚揚、褒獎,作者研究昆蟲的過程更是值得我們認同與尊敬的:在法布林的那個年代,研究昆蟲就是將昆蟲解剖,研究內臟或者是將昆蟲浸泡在燒酒中,再瞪大了眼,觀察它們的頭、胸、腹、爪、翅、觸鬚等,再將它們分類。可是他們對昆蟲的生活習性及那些器官的用途卻漠不關心。當時的生物研究室就是酷刑室、碎屍間。而法布林卻不一樣。他在“荒石園”裡,讓昆蟲們活蹦亂跳地生活著,讓它們仍然自由自在的鳴唱,而他就在旁邊全神貫注地觀察著,有時能從早待到晚,真是廢寢忘食。並且,他的記錄正像他文中的一句話:“既未胡亂新增,也未掛一漏萬。”處處都細緻入微、通俗易懂。他讓血腥、冷酷的生物學變得生動而趣味。

《昆蟲記》一書,不僅僅體現了作者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更蘊含著“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林精神。我們要學習法布林的精神,執著、專注的追求自我的目標,認真的觀察與探索;尊重、善待一切生命。

《昆蟲記》讀後感8

近日,我讀完了《昆蟲記》這本書,感觸很深。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

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作者寫出這些都是因為他仔細觀察,而我,則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如果我們平時學習也像法布林這樣努力、堅持不懈的話,那我們的成績一定會大大地提升了。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

《昆蟲記》讀後感9

這個月,我利用課餘時間看完了《昆蟲記》這本書,它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

《昆蟲記》是一部很吸引人的著作。作者法布林用了畢生的精力研究了昆蟲的世界——大自然,他的這種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精神實在是讓我佩服不已。

這本書所寫的昆蟲都讓我感到十分的有趣,這都要歸功於作者平時的仔細觀察。比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鋸齒狀尖刺,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松毛蟲大約在八月份的前半個月產卵,它們的卵是一個個白色的小圓柱,像小小的手電筒,大的約有一寸長,五分之一或六分之一寬,裹在一對對松針的根部。卵的顏色白裡透紅,看起來跟絲織品似的,而那層層疊疊的鱗片,像房頂上的瓦片一樣,覆蓋在筒狀卵的上面。

昆蟲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沒讀這本書之前,我不知道管蟲會穿“衣服”,不知道鬆蛾蟲會預測天氣,也不知道小蜘蛛會用絲線飛到各個地方,是這本書告訴了我這些昆蟲的祕密。有些昆蟲的思維方式比人的思維方式還要高,如赤條蜂,它給卵留食物時,把毛毛蟲弄得失去知覺而不能動,而不是殺死毛毛蟲,這樣,就可以讓食物不會腐爛,一直保鮮。

《昆蟲記》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妙。昆蟲世界裡還有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去仔細觀察、深入探究吧,我們也許能發現自然世界裡更多的奧妙。

我很喜歡這本書——《昆蟲記》,希望沒看過的朋友們也看一看吧!

《昆蟲記》讀後感10

讀法布林的《昆蟲記》,在那生動風趣的文字中,我們彷彿置身於法布林那神祕而又豐富多彩的荒石園,辛勤忙碌的泥水匠峰、聰明機靈的被管蟲、擅長紡織的園蛛,都是這荒石園中的一員。不過最令我著迷的還要屬夜間的小精靈——螢火蟲。

“螢火蟲、螢火蟲,慢慢飛。夏夜裡、夏夜裡,風輕吹。”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歌。夜空中,螢火蟲紛紛揚揚飛著點點流螢,像星的河流、燈的長陣,曾經勾起我們多少孩童時的幻想、好奇啊!閱讀法布林的《昆蟲記》,讓我對螢火蟲有了新的認知,也明白了它的魅力所在。

夏夜裡,螢火蟲在夜色中游動,能發出幽深的光,四處飛的流螢閃著銀光,像流動的星星,深受小孩子的喜愛。這便是螢火蟲的魅力所在。螢火蟲屬於六足甲蟲,喜歡用足走路,雄性螢火蟲到了發育完全時,會發出翅蓋,像真的甲蟲一樣。不過,雌性螢火蟲則不一樣,它終身都處於幼蟲的狀態。螢火蟲最引人注意的就是它身上那盞燈,那是它的發光器官,分佈著很細很細的粒狀物質,光就是源於這個地方。同時雄螢火蟲還可以調節光亮,而雌螢火蟲卻不能。

螢火蟲,可能是一個在自然界中微不足道的存在,儘管它們的生命極其卑微,輕輕一碰、一踩,它們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可它們的一生都是“光耀門楣”,螢火蟲用它那小小的身軀,散發著光和熱,永遠點亮一盞希望之燈。由此,我不禁聯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人,即使它們身份卑微,卻依然儘自己微薄之力,為自己點亮一盞希望的燈,像螢火蟲一樣,希望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夏天的夜晚,樹蔭下,草叢中,螢火蟲帶著黃綠色的光忽前忽後,時高時低地飛著,那麼輕巧、飄忽,宛如追夢的精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