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昆蟲記》讀後感(11篇)

校園 閱讀(9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昆蟲記》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昆蟲記》讀後感(11篇)
《昆蟲記》讀後感1

這幾天,我完全沉浸在《昆蟲記》所描寫的世界裡,不能自拔。這本書運用細緻溫婉的語言描寫了昆蟲們的生活,帶給我從來沒有了解到的有趣知識,讀來生動有趣,令人不忍釋手。

你知道昆蟲會給自己著色的嗎?請看下面一段對“亮甲蟲”的描寫:“這個名字對它來說一點兒都不誇張,體現出了它的陽光、燦爛、英武。雖然終生與腐屍、糞便之類的汙穢之物打交道,但是它的外表卻是非常光輝,身體上就像鍍了一層金屬。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發出的光澤也不一樣,有時是綠寶石一樣的青光,有時候是紅銅般的紫光,甚至有人稱它是一位珠寶匠。”你看了這樣的描寫,是不是很喜歡?那亮甲蟲就像一位漂亮的小夥子穿著華貴的衣服,站立在你的面前。除了亮甲蟲會給自己著色,許多昆蟲都會給自己“塗抹”顏色,甚至還會給自己戴上裝飾品呢!作者對這個現象還作了仔細的觀察和研究呢!你願意一探究竟的話,那就趕快去看一看這本書吧!

我看到其中一章《天牛吃路》的題目時,嚇了一跳。什麼是“吃路”?讀到完,我才知道,原來是指天牛的幼蟲寄存在樹木的中心,一邊吃掉木頭,一邊就開拓出了道路。其實,題目應該叫《天牛如何吃樹》,或者就叫《天牛挖路》。這是我自己亂想的,沒有作者寫的題目吸引人。作者對天牛幼蟲如何吃空樹幹,真是寫得娓娓動聽,“天牛幼蟲則是用嘴一寸寸地開闢出道路。能夠完成這項工作,當然少不了一件好用的工具,那就是天牛幼蟲的那副大顎。它那副又黑又短的大顎非常粗壯,雖然沒有鋸齒,但是周邊很鋒利,就像是木匠用的鑿子。它就是用這把鑿子上開下鑿,造出一條通道。鑿下來的木屑被它吃掉,既當了食物,又清理了建築垃圾,一舉兩得。這些木屑被天牛幼蟲充分分解吸收,最後只排洩出一點點蛀屑,堆在身後的路上。這就像是一條車間裡的流水線,一頭往裡進木屑,中間經過天牛幼蟲的身體,另一端出來的是少量的蛀屑。這個過程進行的同時,還開鑿出了道路。這種走一步,吃一步的高明手段並不是天牛幼蟲的專利。所有寄生在木頭中的昆蟲,幾乎都是這樣操作的。”作者滿懷喜愛,充滿了對天牛幼蟲的憐愛,細細地介紹著它的吃路工具,以及它吃路的每一個動作。

讀著這本書,我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顆對大自然的關注之心,享受著作者細膩清新的語言文字,體會到了沉浸於一種探究活動中的快樂。我好喜歡這本書——《昆蟲記》!

《昆蟲記》讀後感2

昆蟲記的作者是法國科學家法布林,(1823—1915)被稱為昆蟲界的荷馬,昆蟲界的維尼爾,是一位名人,是我們的榜樣。他是著名的昆蟲學家,文學家,古希臘最偉大的詩人之一。如今活到了92歲,根據自己40年的觀察和研究發現,30年寫出了這本書,喜歡昆蟲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儘管小時候捉小昆蟲經常被父母罵,一次次扔掉自己心愛的寶貝,但他還是一直堅持不懈。他的代表作還有《牧歌》、《農事詩》……本書中運用了很多好詞佳句,值得我們學習。

昆蟲記也被稱為傳世佳作,受眾人歡迎,我也非常喜歡,裡面有很多個小故事,主要介紹了不同昆蟲的習性,如:推糞球的屎克螂,埋肉的食屍蟲,吃路的天牛,經過漫長經歷的幼蟬,執著的雌狼蛛,備餐的螢火蟲,不吃蜜的蜜蜂嬰兒雄性西緒福斯蟲……我最喜歡的是《三種壘築蜂》這篇文章,從題目看我們知道了,這篇文章講的是三種不同的壘築蜂生活習性。

不光人會建造泥石屋,在昆蟲界也有會建造泥石屋的昆蟲,人們把它叫做壘築蜂。壘築蜂分為三種。稱為卵石壘築蜂,灌木壘築蜂和棚簷壘築蜂。雌性卵石壘築蜂渾身裹著華麗的黑天鵝絨,翅膀呈偏暗的紫色,雄性壘築蜂穿著色彩鮮豔的鐵紅套服,另外兩種都是紅色、褐色、灰色、三種顏色混色。他們喜歡把巢築在一塊兒滾圓的石頭上。那塊石頭還沒有拳頭大小,而且它們更喜歡被利用激流沖刷過的碎石頭,主要採取的石頭是羅訥河岸邊的石頭,選擇建巢的範圍較寬,讓他最喜歡的是施工場地的屋簷瓦片下面,我也覺得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利用樹葉、樹枝和泥土遮擋。到了夏天,他們會嗡嗡的連成一片。

記得有一次回農村老家,老房子的屋簷下有個大的物體,爸爸告訴我是一個壘築蜂的巢穴,我仔細觀察高高的屋簷下有一個大大的巢穴,周邊有許多小昆蟲,撲著亂飛的翅膀,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壘築蜂。

昆蟲是否和人一樣,有機智的大腦,有咚咚響的心臟和發達的肌肉呢?昆蟲能照顧好自己的小寶寶嗎?昆蟲也會不顧一切的保護家人嗎?法布林能回答這個問題,還是讓我自己去探索?

《昆蟲記》讀後感3

記得美國的卡耐基曾經說過:“真正的好書應是歷經歲月的考驗而新的,不是那些反能維持數週的暢銷書。”正是這樣,法國的法布林像藝術家一般地去觀察,如同詩人一樣地去感受和表達,他觀察之熱情耐心,細緻入微,另我敬佩的是,他的書堪稱藝術傑作,他一定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無與倫比的觀察家”

寒假的一天,我捧起《昆蟲記》這本書,像是走進了書的海洋,與書融為一體,不管時間的流逝,書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住了我的目光……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多次實驗,細緻描寫了各種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和捕食的方式,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作者寫得生動有趣,讀者讀得興趣盎然。整本書所寫的昆蟲都使我感到有趣之極。這都要歸功於作者的仔細觀察,細緻描寫。如:螳螂的大腿下面生長著兩排十分鋒利的像鋸齒一樣的東西。在這兩排尖利的鋸齒後面,還生長著一些大牙,一共有三個。“為首的那條松毛蟲一面探測,一面稍稍地挖一下泥土,似乎在測定土的性質”等,這些只有仔細觀察才能寫出來。光是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細緻描寫,讀者才能看懂,又如“這小筒的外貌,有點像絲織品,白裡略秀一點紅,小筒的上面疊著一層層鱗片,就跟屋頂上的瓦片似的”等,這些細緻描寫,使整本書寫得更加生動、具體,引人入勝。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不由得感到十分愧疚。我是一個不太會觀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師叫我寫作文時候,我總想不到題材。我想:為什麼我的作文寫得不好,讀了《昆蟲記》,才知道是因為我觀察不夠仔細。作家法布林一次觀察就花費了兩三個小時,而我的觀察不到一分鐘。不過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課的路上,我發現了一隊螞蟻正在搬食物,經過觀察我發現,螞蟻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塊,然後頂在頭上,搬回窩裡,然後原路回,再搬。這次我雖然仔細觀察了,但這是對我感興趣的事。現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對我們感興趣的事仔細觀察,應該對周圍的所有的事仔細觀察,才能做到無處不。

細。瞧,小小的昆蟲也蘊含著大學問呢!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4

巴金,中國文學巨壇上的領導者,曾這樣評價這本《昆蟲記》:以人性觀察蟲性。用人類的角度來觀察昆蟲。在這個方面,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了一幅專屬於昆蟲世界的畫卷。

法布林,出生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中,他年輕時就立志做一個“為蟲子寫歷史的人”,也正是這個目標,讓他變得不同於那些成天待在儀器前,解剖昆蟲的“冷血”科學家。

法布林筆下,描繪了昆蟲世界的繽紛,可在閱讀中,我們卻可以感受到心靈一次次的震撼,引起對自己一次次的反省,深思。

綠色蟈蟈,在法布林為我們呈現的形象中,是個矛盾的“兩面派”。它們既和睦,又殘暴,既寬容又怎麼,既禮貌可有時又會十分貪婪,妒忌別人。

“蟈蟈長得很漂亮。”是法布林對其長像的評價,“身體優美,苗條勻稱,輕盈如紗”,在讀的過程,你會發現法布林的描寫好像在誇讚模特一般,在他心中,彷彿這蟈蟈就是一名模特,而他自己就是一名用筆記錄的“攝影師”,兩者互相配合,展現給我們的,就是一幅幅令人嘖嘖稱奇的文字畫像。

蟈蟈喜歡捕殺蟬,可與別種動物不同的則是蟈蟈看上的,是體型比他龐大得多的蟬,而不是像別的動物一樣欺負弱小,欺軟怕硬。蟈蟈捕獵時的英勇姿態,法布林作了細緻描寫,“有力的大顎”,“銳利的鉗子”,將蟬開膛破肚,而蟬只能無助地哀鳴踢蹬,任蟈蟈擺佈,雖然過程有些殘忍,但我們仍能清楚想像到那個場景,那個勇敢獵手:蟈蟈。

蟈蟈在某種情況下會吃掉同伴,而可怕的是,吃掉同伴不是飢餓,而是內心的貪婪。在有食物時,總是有一隻蟈蟈先衝上前,若有別的蟈蟈還在靠近,蟈蟈會出於心中的忌妒用腳去踢開,自己飽餐一頓後再讓給別人。法布林就是這樣去描寫蟈蟈的,但我們卻發現,法布林其實在借昆蟲諷刺人類,人類的貪婪一面,人心的醜陋一面。

這位被雨果譽為“科學界的荷馬”的作家,這位以昆蟲為琴絃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匠——法布林。

在我心中,總是有他自己用積蓄的買下的荒石園中,彎著腰細心地觀察著蟲子一舉一動的身影,他值得我們敬佩。

你們研究死亡,而我卻研究生命——法布林。

《昆蟲記》讀後感5

在我閱讀過的書裡邊,《昆蟲記》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它彷彿帶我走進了昆蟲的大千世界,它使我知道蟬是怎樣脫殼的,屎殼郎為什麼要滾糞球,螞蟻竟然吃蚜蟲的分泌物;它讓我終於弄清楚了“螟蛉之子”是錯誤的,黃蜂抓青蟲是為自己的後代安排食物,而不是當成自己的孩子養作者那樸實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敘述惹人捧腹。各種被人性化了的蟲子們翩然登場,活生生的的出現在我眼前,就像放電影一樣!

我們生活的這個大城市,沒有大自然那種多姿多彩的動物世界,沒有田野和鄉間的味道,我想去野外觀察動物的願望一直沒有實現,但這本書卻給了我這個機會,它是媽媽送給我的一份特殊禮物,我一拿到手就愛不釋手,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它精彩的描寫深深吸引了我。那些具體實在的文字和趣味盎然的描寫,簡直讓人身臨其境,我彷彿聞到了蟲子的氣息,聽到了蟲子的鳴叫,猶如置身於現場。以前我看過一個故事:蟬只注重享樂,在應該勞作時,它卻唱個不停,到了冬天,它又到螞蟻家討食物結果被螞蟻諷刺了一頓看了這本書,我知道事實並非如此,蟬其實是真正的慷慨的贈與者,而螞蟻竟然做了無恥的強盜!真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啊!我還從這本書瞭解到螳螂是一種凶殘的昆蟲,然而在它剛剛擁有生命的初期,也會犧牲在一個最小的螞蟻的魔爪下還有蜘蛛神奇的織網技巧,即使人類最厲害的技術也沒有這麼牛,就是用尺子和圓規也設計不出比這更規範的網來,這本書把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理的描寫

都記錄得這麼好,豐富的故事情節使我浮想聯翩。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作者法布林,我太佩服他的細緻的觀察力了!我查了資料才知道,他為了寫這本書付出了多麼巨大的勞動和心血!法布林從小就熱愛昆蟲,對待動物包括蟲子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長大後,法布林過著艱苦的生活,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他從不間斷對昆蟲的研究,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努力下,他成功了,他還用積攢的錢買下一小塊地,建起了“荒石園”。他每天不眠不休地觀察昆蟲,達到了如痴如醉,渾然忘我的境界,終於寫就了這部堪稱偉大的著作。如果每個人都像法布林這樣富有探索科學的精神和負責任的態度,那還有什麼事我們做不到,做不好的呢?所以我決定向法布林學習,學習他勇於探索的精神,長大了我也當一個昆蟲學家或動物專家,解開大千世界無窮的奧祕!

《昆蟲記》讀後感6

近期,我讀了《昆蟲記》這本書。

法國作家雨果評價這本書是“昆蟲的史詩”,讚譽作者是“昆蟲界的荷馬”,美國作家羅蘭評價作者是“掌握田野間無數蟲子祕密的語言大師”,是什麼書在世界上享受如此高的盛譽呢?它就是一代巨匠法布林寫的《昆蟲記》。

這本書的作者通過仔細的觀察,多次的實驗,細緻的描寫了各種的昆蟲的生活習性,繁殖與捕食的方式,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奇妙的昆蟲世界。法布林寫的生動有趣,我讀的興趣盎然。

在作者筆下的貓是很執著的,翻江過河也要回到自己的舊居,法布林眼中的螳螂是“演示神諭的女祭司”,也是“向上帝禱告的修女”,但在現實,它是一個冷酷的“殺手”,而它那雙像是在“向上帝祈禱”的那雙手,正是它殺害生靈的“無敵雙刃”,螳螂有著優雅的外表,卻配上了素有“劫持爪”之稱的銳利的前爪,因此它是個合格的“殺手”,作者把所有昆蟲的習性,繁殖,勞動,婚戀與本能描寫的細緻入微,可見他連平時的一點一滴都用來觀察,我覺得他配稱的上“昆蟲界的荷馬”。

法布林觀察黑步甲裝死時,他可以等17分鐘20分鐘25分鐘甚至一個小時。

狼蛛的身手真敏捷啊!輕而易舉就把一隻土蜂給殺死了,土蜂成了狼蛛的一頓美餐,法布林還不滿足,讓狼蛛與木匠蜂作戰,有隻膽大的狼蛛衝了上去一下把木匠蜂咬死了,它可真不一般呀,作者又把它與比自己體積大十幾倍的麻雀和大百倍的鼴鼠放在一起,同樣結果,全死於狼蛛的口下。

狼蛛不但捕獵技能強,它還會保護自己的卵,它把自己的卵放在一個小圓珠裡掛在身後的絲囊上,走到哪裡都帶著無處不離,有時它還會讓自己的卵晒晒太陽,儘量讓小狼蛛早點出生。

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在小狼蛛出生後,整天在大狼蛛的背上不吃不喝,就算是有小狼蛛在大狼蛛行走的過程中掉了下來,大狼蛛也不會理會,因為它要讓自己的孩子養成獨立,不依賴的習慣。

作者也幾次試驗迴歸的螞蟻,用薄荷擦,用水衝,用沙子蓋等,最終得出螞蟻回家是靠記憶與視覺,與那兩個觸角沒有太大的關係。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只有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才能瞭解世界的奇妙。

要學習法布林勇於探索世界,勇於追求真理的勇氣與毅力;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一種嚴謹的科學精神;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即使再困難也要始終朝著目標前行。

這是讀完《昆蟲記》後,我深刻體會到的。

《昆蟲記》讀後感7

《昆蟲記》使我非常著迷,彷彿我成了第二個法布林。原來昆蟲世界有這麼多的奧祕,我知道了一些鮮為人知的昆蟲常識和生活習性,有:蟬在地下“潛伏”四年見面,在陽光下唱五個星期的歌;而蟋蟀善於建造巢穴,管理家務;蜘蛛在捕到食物、編織紅羅網方面具有才能,人類用三角尺和園規也未必能畫出像蜘蛛織的網;蟑螂善於有“心理戰術”制服敵人,使對方驚慌失措……種種奇妙的現象都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就能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昆蟲世界的奇妙。

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昆蟲記》,也是老師佈置的任務,我總不能不聽吧。一提到《昆蟲記》就想起了那種平淡無趣的說明文。頓時,讓我沒了興趣。可是,才剛讀了開頭,它深深地吸引了我。這是一部描述昆蟲們生育、勞作、狩獵與死亡的科普書,是多麼奇異有趣的故事啊!法布林的《昆蟲記》讓那些被我忽視太久了的昆蟲的身影,及它們囂張的鳴叫,一下子聚攏了過來,讓我真切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在這之前,昆蟲的世界幾乎是我想象的,因為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觀察它們,瞭解它們,想象著十分和睦友好,不會有爭吵和鬥毆。但是,自從看了《昆蟲記》,昆蟲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更加顛覆了,原來昆蟲跟我們人類一樣有生有死,有勞動與掠奪等,這都與人類有著驚人的相似。它們跟我們人類一樣,有善良的食草性昆蟲,有殘酷的食肉性昆蟲。我像身臨其境一般,好像它們就在眼前進行著一切行動,把我帶到一個真實的昆蟲世界。

當我繼續閱讀《昆蟲記》時,我看到法布林細緻入微觀察毛毛蟲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顧生命危險的捉黃蜂;我看到他大膽假設,認真做實驗,反覆驗過程與資料,一步一步推斷高鼻蜂毒針的作用時間與效果,螢的捕食,捕繩蜂處理獵物的方法,孔雀蛾的遠距離聯絡……一次實驗失敗了,他收集資料,分析原因,轉身又開始下一次的實驗。嚴謹的實驗方法,大膽質疑精神,勤勉的作風,這些使我感到科學精神的內涵。

《昆蟲記》讓我長了見識,看待問題不一樣了,理解問題的深度也加強了。我覺得《昆蟲記》是我們國小生應該讀的一本好書,你如果讀了這本《昆蟲記》一定可以收穫許多的知識。

《昆蟲記》讀後感8

當我們提到昆蟲,腦海裡浮現出的詞語是噁心、骯髒、有毒等等的貶義詞。在之前,我就是這麼認為的,但自從看了法布林的《昆蟲記》後,我改變了對昆蟲的印象。

《昆蟲記》是法國傑出昆蟲學家、文學家法布林的傳世佳作,也是一部不朽的著作。通過這一次閱讀,讓我對昆蟲有了全新的認識。

昆蟲們在法布林的筆下,變得可愛,變得富有靈氣,隨著法布林的精彩描寫,我彷彿置身於奇妙的昆蟲世界。如:“它的胸下有一片胸翼,在陽光下閃閃發光,像佩帶在一個威武的大將軍胸前的一塊閃著銀光的胸甲。”這是法布林對水甲蟲的描寫,在我們眼裡,水甲蟲無比醜陋,但在他的眼裡,水甲蟲就像一個威風凜凜的大將軍,就連胸翼也變成了銀光閃閃的胸甲……法布林的描寫,幽默細緻,使得小昆蟲們在我們的眼裡,也逐漸變得有趣、可愛。

讀了這本書,我感慨萬千:在小小的昆蟲世界,竟然也是那麼的有趣。在昆蟲世界裡,它們有自己的語言,它們會交頭接耳,它們會相互噓寒問暖,它們會團結一致,打敗敵人……每個昆蟲都是一個而美麗的生命,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觀察與發現。

《昆蟲記》給予了我們許多的啟示:蜣螂告訴了我們堅持不懈,堅持就是勝利;英格索爾說過:對勇氣的最大考驗,就是看一個人能否做到敗而不餒。只要我們堅持不懈,便一定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螞蟻告訴我們要團結一致,團結就是力量;俗話說,一人踏不倒地上草,眾人踩出陽光道。人心齊,泰山移。在生活中,不論做什麼事,團結是非常可貴的,一個人,即使力量再大,也不一定打敗敵人,多一個人便多了一份力。團結合作,給予我們的不只是力量,更是相互傳遞的精神與信心。

一次,法布林在路上發現許多螞蟻正在協力搬運幾隻死蒼蠅,他就伏在地上,用放大鏡全神貫注地觀察起來。螞蟻們像是在從事一項巨大工程,有的拼命拉,有的傳遞資訊......汗水浸透了衣服,手腳麻木了,也不覺得累,連續觀察了4個小時才離去。有人看見了稱他是“中了邪的人”,事實上,正是因為法布林擁有這種對昆蟲世界的迷戀, 才 使 法布林寫出了《昆蟲記》。我們應該具備這種像法布林一樣專注、堅持的精神。做一件事,一旦認定了目標,就應該堅持不懈,勇往直前,才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其實,大自然就是一本最好的百科全書,它讓我們盡情探索。其實在大自然中,不僅僅是小昆蟲能給予我們啟發,植物、動物同樣能給予我們啟迪。只要我們細心觀察,認真探索,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昆蟲記》讀後感9

記得第一次接觸《昆蟲記》,還是國小時的一篇課文。過了這麼久,印象最深的還是其中描寫作者亨利法布林那觀察細緻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學探索精神。

相信每個人讀完整本《昆蟲記》,都會不禁感嘆它包羅永珍的內容以及富有詩意的語言。它不像一般的學術論著那樣枯燥乏味,作者用了大量栩栩如生的比喻和擬人使它行文優美,樸實清新,讓人感受到一股生命的活力。而我認為,這本書之所以能被世人所傳頌,也是因為它富有人情味。這部作品表達了對生命的敬畏與關愛,以及對生活的深厚感情。

而令我驚奇的一點是,現在再一次翻開這本書細細品味,吸引我的不再單純是作者偉大的精神,還有作者對昆蟲無微不至的觀察和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了作者對生命的尊敬與熱愛。在他描寫的蜣螂捕食中有一段對蜣螂相貌的描寫令我印象深刻。“他整個身軀一副安詳狀,同極其準確的欲為之殺人機器的前爪相比起來反差極大,他的腰肢異常地長而有力,其功用就是向前伸出狼夾子,不是坐等送死鬼,而是去捕捉獵物。”讀著這一段,我眼前彷彿出現蜣螂那蓄勢待發的樣子以及充滿野心的眼神。從前心裡對蜣螂的厭惡也漸漸消失了。其實轉念一想,昆蟲與人又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呢?作者通過被賦予了人性的昆蟲反觀社會,傳達出對人類社會的見解。昆蟲也是地球生物鏈上不可缺少的一環,世上不乏有為人們帶來益處的昆蟲。它們不應該因為小部分害蟲就每次被提及,都遭到人類的白眼與嫌棄。我們應用人性去看待昆蟲。誰的生命都應當得到尊重。

大自然的奧妙是那麼無窮無盡。正所謂“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我們也應學習法布林那樣,在現時代熱鬧喧囂的都市生活中發現大自然的美,發現生活的美,對生活世事有自己獨特的眼光,學會對任何生命尊敬與熱愛。樂於觀察,堅持不懈,記錄事實。也學習昆蟲的自強不息,看到它們平凡生活裡的智慧。

《昆蟲記》不僅是一部研究昆蟲的科學鉅著,也教會了人們尊敬與熱愛生命。這不僅僅是一部科普著作,也是一篇用生命之美譜寫的優美詩篇!

《昆蟲記》讀後感10

讀《昆蟲記》是老師佈置的寒假作業,我於是例行公事地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簡介:它是集大量科學報告和文學氣質於一身、艱苦寫成的鉅著,文體基本為散文……,又是枯燥無味的文字!我無聊地一頁頁翻看著,一目十行,我的眼睛定在了名家點評的一處,茅盾說:“現在中國十分需要像法布林的《昆蟲記》那樣的作品,什麼?中國作家那麼享譽世界,冰心,魯迅,葉聖陶之類的名作家數不勝數,難道都比不過小小的這本《昆蟲記》嗎!?我按捺住自己的浮躁,開始一頁一頁仔細地閱讀。寫蟬的前兩章是介紹蟬的生活和起居,細緻的描寫和詼諧的語氣吸引著我一步步往下讀。

“蟬是非常喜歡唱歌的。的確,有種蟬,為了滿足音樂嗜好,犧牲了很多。因為有這種巨大的響板,使得生命器官都無處安置,只得把它們壓緊到身體最小的角落裡。”,我合上書,小小的昆蟲為了自己的夢想,可以縮小內部的器官去去安置樂器,這不正是我學習之途一次次想放棄所缺少的執著與勇氣嗎?我的腦海中浮現出電視中的選手一次次敗而挑戰,年輕的演員為了演出夢放棄了大學聯考……繼續讀《昆蟲記》,我發現昆蟲並非我所想得那麼簡單,它們有靈活的頭腦和嚴謹的思維,經歷著與人類一樣的優勝劣汰,享受著與人類一樣的七情六慾,遵守著與人類社會一樣的生存法則。

在書中,我能感受到蟬看見自己的卵被破壞而無法補救時,為人母的無助;我能感受到舍腰蜂辛勤地把巢築好的執著;我能看到螢火蟲無論何時都亮著自己的燈,相比起自暴自棄的人們的勇敢;我能感受到冬天來臨之前,工蜂對幼蟲的屠殺中,一種“長痛不如短痛”的明智……“吃飯啦”媽媽在餐廳喊到。我應聲走了去,見桌上擺的是兩盤青菜和一盤炸得黃燦燦的金蟬。若是在往常,我肯定會把盤子吃得乾乾淨淨,甚至舔個底朝天,但今天卻沒有了胃口,只吃了點青菜便回到自己的房間,準備讀完我的《昆蟲記》。手指滑過《昆蟲記》的最後一頁,我竟哭了,在後一篇記敘黃蜂的篇章裡,處處透露出作者對大自然中優勝劣汰的無奈和悲憫,處處體現的是人類一樣的生活,一樣的制度,我閉上眼,人類大量捕捉昆蟲幼蟲的場面,緊接著便是昆蟲的滅絕、生物圈的不平衡、世界的荒涼……

這一切,是多麼可怕呀!學會尊重大自然吧!在這個世界,人與自然需要和諧,人與動物需要友誼,敬畏自然界中的大小生物,才會共同擁有光明的坦途。

《昆蟲記》讀後感11

天晚了,房間不住地往靜寂的深淵裡落下去,月光塗白了玻璃窗,簌簌的秋風在窗外彈奏。我捧一本《昆蟲記》,點亮檯燈,倚窗靜坐,不久便墜入那絢麗多彩的昆蟲世界了。

撥開翠綠的樹葉,黑黝黝的螞蟻們正搬著新家。抬頭瞧去,辛勤的蜜蜂嗡嗡地從你頭頂掠過,肥胖的蠶兒在綠葉間緩緩地蠕動著。這就是《昆蟲記》的世界了!

《昆蟲記》是法國作家法布林的著作。這本書洋洋灑灑地寫了幾十種昆蟲,第一種都有它特別的模樣、習性。作者法布林是一位鄉間教師,一貧如洗。他用畢生的心血與時間,著作了這部《昆蟲記》。一個人耗費一生的光陰來觀察研究“蟲子”,已經算是奇蹟了,一個人專為“蟲子”寫出了十大卷部頭的書,更是不能不說是奇蹟,而這些寫“蟲子”的書居然一版再版,先後被翻譯成五十多種文字,在世界文壇上引起巨大轟動,更是奇蹟中的奇蹟。而法布林便是那位創造奇蹟的人,他對生命的歌頌,對生命的讚美,讓我們不由地一次次拍案叫絕。

且繼續漫步於那白紙黑字間。狹小的牆角間,一隻蜘蛛攀爬著。莫慌,莫慌,仔細望去。烏黑的絨毛蓋在蜘蛛的背上,八隻誇張的腿緊緊地抓住牆壁。只見它眼珠一瞪,嘴角抽搐了幾下,一根根纖細的銀絲便從它的嘴吐出,又是一根……蜘蛛很快織出了一張大網作餐桌,凡是有小昆蟲來吃飯,便再也沒有“回頭客”了。蜘蛛的睿智,是作者細緻描寫的結晶,也是對生命的歌頌。

這部《昆蟲記》,雖不像名家畫作那樣抽象秀美,也不似皓月詩卷那樣簡潔精悍。但是,它以細緻樸實的文字吸引著讀者。那跳動的文字,是對渺小生命的尊重,那精美的插圖,是對微小生命的熱愛。大自然的山峰松濤,溪韻海嘯,都是珍貴的寶藏,就如這渺小的昆蟲。只要你細緻觀察,那扇絢麗的大門終將為你敞開,帶你去到那奇妙的自然世界。

合上書頁,閉目沉思。在生活中,我們會歧視弱小,居高臨下地蔑視嗎?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種生物都值得尊敬。他們或許卑微到塵埃裡,但卻是我們永遠的伴侶。觀完《昆蟲記》讓我受益匪淺,不僅充滿了我對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蘊含了堅持不懈,追求真理的求真精神。

朵朵繁花落盡,綠葉風吹雨瀟。在這白駒過隙的彈指一瞬,又經過了多少花開花落、斗轉星移?唯有這部《昆蟲記》,歷經百年的磨礪,仍舞出了自己曼妙的風采。一本《昆蟲記》是對生命最美的歌頌,它默默傲放於風雨中,佇留在我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