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提高數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校園 閱讀(1.42W)

國小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下面樸新小編給大家帶來數學教學方法。

如何提高數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有效性的教學策略一

1、細化課堂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基礎。教學目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指導思想。每一節課的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展開。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教學內容中主要的、本質的東西,結合班級和學生實際,確切地制訂出每一課時的教學目標,增強細化教學的意識性。

2、優化組合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所在。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地組織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如教學梯形面積公式,可作如下組合: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剪好的平行四邊形,量出它的底和高,計算出它的面積。問:一個平行四邊形怎樣分,才能得到兩個相等的梯形?(讓學生畫、剪、說)再出示某學生剪的兩個相等的梯形。問:其中一個梯形的面積是多少呢?(這個梯形的面積是原來那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讓學生把這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並列式計算其中一個梯形的面積。學生通過先剪後拼易知一個梯形是整個平行四邊形的一半,面積也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乘積的一半,再引導學生觀察圖形,可知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邊形的底,所以梯形的面積是上底與下底的和再乘以高所得積的一半。

3、適當選擇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不同教學內容的不同要求,不同教育物件的不同思維特點,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無論採用哪種教法,教師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都要重視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因為它是學生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教學中要儘量從內容上求異,從題材上求趣,從形式上求新。螢幕上光、色、形的變化,能給學生以新奇的刺激感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可從激發學生獲得成功的慾望入手,通過教師引發性的談話,創設情境、設定懸念,調動學生的自我表現意識。

有效性的教學策略二

  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提供材料,給予探究的機會。

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說過:“影響學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據此進行教學。”因此,在探究教學之前,教師應瞭解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思維水平和知識積累,選擇與學生的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學習材料,設計適當的教學情境,通過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使學生輕鬆達到對新知的理解。教師只有深入地研究學生的心理和學習現狀,找準探究的起點,才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充足、典型而又感性的材料,讓學生全面探究。可以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交流、動腦思考,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在生動活潑的實踐中去發現、認識、理解,從而建立自己的認知體系。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這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髮現,研究圓的面積要像研究三角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面積一樣,把圓轉化成以前研究過的圖形來研究。據此認識,教師先讓學生猜一猜圓可以轉化成什麼圖形。學生各抒己見,紛紛說圓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等。教師可以提供材料讓學生探究轉化方法,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展開小組活動。學生們把圓平均分成了8份、16份、32份、64份,甚至更多,分別拼成了近似的平行四邊形、三角形、長方形等平面圖形,師生根據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推匯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找準契機,解決探究的疑惑。

讓學生主動探究,進行知識的再創造,並不是要學生去重複歷史的原始創造,也並不是說教師可以“袖手旁觀”。在課堂上,學生的再創造應是在教師有效的引導與幫助下進行的。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問題時,教師要通過適當的方法啟發學生思考,幫助他們走出困境;當學生取得進展時,教師要給予及時的評價與反饋,幫助其進一步明確前進的方向。這樣不僅能解決學生的疑惑,而且能使學生對問題研究得更加深人透徹,使學生的探究過程更加精彩。

例如:教學“比的意義”這一課,教師先放手讓學生自學“比的各部分名稱”,然後進行自學後的反饋與總結。當學生說到“我認識比的前項和後項及比值”時,教師馬上抓住學生的回答引導:“同學們,你對比值有什麼認識呢?”於是學生就深入研究了比值的特點。當學生又說到:“我認識到比和除法好像有一定的關係”時,教師又立即引導:“你對他說的還有什麼補充嗎?”學生立即想到:既然比與除法有關係,那一定與分數也有關係。這一教學過程,看似教師放得很開,但是學生的探究非常有序,一個問題、一個環節,都研究得非常清晰與深入,學生在認識上的不成熟與不完善都及時得到了彌補。

有效性的教學策略三

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

所謂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是針對學生在教師留作業時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膽規定:學生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只要在會做的題做完後,回答下列三個問題,就算完成了作業。

1、寫出本次作業中,你獨立完成的題的序號和在別人幫助下弄懂並完成的題的序號。

2、回答本次作業中,你不會做的題的序號,力爭分析出癥結所在。

3、本次作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問題1的設定,能使教師迅速、清晰地把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實際水平。

對問題2的設定,遇上一時解不開的題,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決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題設完成某資料的計算,該題即可獲解。能夠分析出“癥結”,知道哪兒卡殼,是需要一定數學素養的,這對部分學生來說,需要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但正是因為問題2的設定,使學生對不會做的題不做變成了一種“合法行為”,在這種寬鬆的氣氛中,學生大都能靜下心來,抱著研究的心態,去分析癥結所在,甚至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問題獲解而得到意外的收穫。這其中培養的是求實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

精選數學作業題

所謂精選數學作業題,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從課本和練習冊中,把作業題選精,或教師有針對性地自行設計數學作業題,使學生通過做這些作業題得到所期望的發展,而且練得恰到好處。為什麼要精選數學作業題?有“質”和“量”兩個方面的原因。

就“質”而言,我們可從理論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選數學作業的重要性。如果學生是通過“做和反思”學習數學的,那麼他們做什麼樣的數學題,就將形成什麼樣的數學經驗和能力,並進一步積澱或昇華為什麼樣的數學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學生應當做什麼樣的數學題,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數學教學經驗,還折射出他們的數學教育觀念。而教育主管部門對數學教材中練習題的選配和考試題目的編擬,也反映了他們的教育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