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講究提問的語文課堂

校園 閱讀(1.27W)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提問有講究。禽獸不如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陶行知語)。語文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是教師瞭解學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集中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興趣,推動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把握學習內容,提高學生分析、鑑賞、表達能力的基本方法。提問還有一個善不善於問的問題,《學記》中說得好:"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以容,然後盡其聲。"這就是說,提問是很有講究的:對接受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只敲小錘,輕輕點撥;對接受能力差的學生,就要敲大錘,重重提醒;對學習優異的學生,提問要偏難一點;對學習差的學生,提問要容易一點,否則他們將喪失答問的信心。此外,"敲鐘"要從容地"敲",它的聲音才能悠揚悅耳;提問要慢慢誘導,才能引起學生積極思索;提問要從整體出發,系統設計、圍繞重點,不枝不蔓地提問;提問要探明學生的疑點難點,問到關鍵處;提問貴在啟發,切中學生"憤"、"悱"之機,不落俗套。

講究提問的語文課堂

教學實踐中,許多語文教師為追求教學的科學、高效、最優化,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在講究提問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

 1.在關鍵內容處理提問

所謂關鍵內容,是指對全篇文章有牽一髮而動全身作用的問題,或是學生不易理解的疑點、難點等。這些關鍵內容。往往是閱讀材料中能體現中心思想的點睛之筆,或散文中的"題眼",或詩歌中的"詩眼"等,教育論文《課堂提問有講究》。如果教師能平中見奇、慧眼識珠,就能引導學生排除疑難,學有所得。如《祝福》中對祥林嫂臨死前的肖像描寫:"五年前的花白頭髮,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衷的神色,彷彿是木刻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明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一個破碗,空的`;一手柱著一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純乎是一個乞丐?quot;。這段肖像描寫用的全是習以為常普普通通的語句,卻活畫出祥林嫂臨死前的悲慘形象。教師可先整體發問,讀了這段肖像描寫,作者筆下的祥林嫂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緊接著再問,你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和把握這一人物形象的?學生有的說:"全白"的頭髮寫出未老先衰;木刻的神色寫出她精神上的麻木;"間或一輪"寫出她思緒的凝聚,凝聚在思索靈魂的有無上。有幾位學生進一步發言道:"問或一輪"的眼睛描寫,不僅寫出她思緒聚在靈魂的有無上,而且點出了封建禮教既不讓她安生,也不讓她安定的死。這時,預期目的已經達到,教師再適時深入引發;此時能使祥林嫂直立行走的,已經不是她的雙腿,而是那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也正因她全身重量都壓在竹竿上,所以"下端開了裂"。

2.在內容矛盾處提問

不少課文的內容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更深。如《孔乙己》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大約"和"的確"是矛盾的,教師如能抓住它來提問,魯迅為什麼要在一句話中並列使用,其用意是什麼?則必然引起學生的爭論、深思和解答。孔乙己是被社會遺忘的人,他的死是無人過問的,因此,作者就用這句話來做悲劇的結局。並列使用的用意在於表明根據孔乙己的遭遇,無疑可以斷定他是死了,但他的死活無人過問,因此又只能假設表示不肯定。這不正是魯迅用語精煉、恰當之處嗎?

 3.在伏筆置疑處提問

的人都知道"閒棋"一說,它往往在十數著之後發揮相當大的作用,甚至是缺此一著就不行了。《促織》一文寫成名再獲促織一節,情節離奇,令人驚疑。先是"覆之以掌,虛若無物;手裁舉,則又超忽而躍";及後寫小蟲與村中少年的蟋蟀鬥,與雞鬥,與宮中所有良種蟋蟀鬥,竟能神乎其肌百戰百勝。這些描寫都為成名的兒子魂化促織設下伏筆,文章只是在最後才交代此事。這種伏筆置疑、埋設懸念,終篇點明收束的寫法大大加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