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高中歷史通史知識要點歸納

校園 閱讀(5.72K)

高中歷史知識的學習和鞏固,自己按通史的形式整理一遍思路會順很多,複習的時候也比較容易理清楚知識點之間的聯絡。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歷史必備史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高中歷史通史知識要點歸納

  高中歷史通史知識

一.原始社會

傳說神農氏“制末耜,教民農作”,對許多種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進行了試驗。逐漸選育出適合人類需要的栽培植物,成為農業的始祖。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粟麥生產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產為代表。

原始農業的耕作形式是刀耕火種。主要使用石斧、木耒、石鏟、骨耜、石鐮等簡單的工具。

中國古代飼養的家畜主要有豬、牛、雞、狗等。

從二里頭文化(原始社會後期)開始。我國進入青銅時代。

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絲織技術的國家。上古時代.人們就已經學會養蠶繅絲了。距今約4800年的原始文化遺址出土有絲織品。

二、夏商西周時期

1.夏朝和商朝

約公元前2070年,古代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夏朝出現。夏代已出現了凌駕於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

商朝是個瀰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商王遇事必定要占卜,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

2.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度

公元前l046年,周武王東征.滅商建國,大舉實行分封。

周王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王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北)。以的直接駐地。

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他們的封地或居於富庶之處.或處在戰略要地。異姓諸侯國包括分封的功臣、古老的附屬國,還有一些新恢復的被商滅掉的古國、殷商舊族。

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使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佔領地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

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服從周王室的政令,並承擔各種義務;在軍事義務方面如派兵戍守王畿或隨王出征,還有定期朝覲和交納各種貢賦的義務

諸侯還要對下屬進行分封。分封制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一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級序列。

(2)宗法制

為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問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又實行了分封與宗法制相結合的制度。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係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

宗法制度確立了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

無論周王、諸侯,還是卿大夫和士,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度。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地位最尊貴,由嫡長子傳宗繼統的血緣系統稱為大宗。

在一般情況下,周王以嫡長子承位,歷代的周f都是大宗。歷代諸侯也由嫡長子繼承,歷代的卿大夫和十也是如此。

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大宗與小宗的關係是相對的。

周王的兄弟受封為諸侯,諸侯之兄弟受封為卿大夫,卿大夫之兄弟受封為士。士的長子為士其餘為庶人。諸侯對於周王為小宗,但在本國為大宗,其餘以此類推。

大宗與小宗的關係不僅是家族等級關係,也是政治隸屬關係。宗法制度通過血緣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上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製度。宗法關係有利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地結合在一起。

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周禮作為各級貴族的政治和生活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3.夏商西周的經濟

(1)農業生產的發展

商周時期.青銅製品雖然廣泛存在,但由於銅的產量小,比較貴重,製作農具的主要材料還是木、石等。末、耜仍是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

商周時期,以溝洫將耕地分割成方塊田,呈“井”字形,故稱“井田”。井田名義上為國家公有,由周王將全國土地層層分封給各級貴族。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

(2)手工業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已已相當成熟,工藝精湛,器物造型生動.展示了燦爛輝煌的青銅文明。

絲織業產生並發展起來。

早期的手工業由官府統一經營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設市的作坊內,使用官府供給的原料;官營手工業資金雄厚、規模經營,不計成本;集中眾多富有經驗和技術的工匠一起工作。官營手工業代表著古代手工業生產技藝的最高水平。

(3)商業

商朝時期,職業商人產生。

周朝將商人們集中起來,設官統一管理,驅使他們為官府服務。

  高中歷史通史知識總結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

1.農業生產的發展

(1)井田制破壞和土地私有制形成

春秋時期,井田制開始走向崩潰,逐漸成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各諸侯國先後進行了稅制改革,客觀上承認士地的私有權,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春秋前期,管仲採取“相地而衰徵”的措施,實際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宣佈“除井田,民得賣買”,從法律上廢除了井田制,對土地私有制給予全面的肯定。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2000多年。

(2)生產工具的進步和水利

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逐漸代替了木、石制的農具。大約在春秋後期,牛耕開始出現。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

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等。

(3)個體生產的小農經濟

商周時期,農具原始,多采用大規模簡單協作方式進行農業生產。隨著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進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現,自耕農經濟應運而生。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是當時自耕農的主要經營方式。從此,“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也成為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特點之一。

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自耕農是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統治者過度的剝削和壓榨是自耕農破產的原因之一。

2.手工業生產的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私營手工業興起。小農的家庭手工業生產也十分普遍,“男耕女織”的經濟模式下,家庭手工業以紡織業為主。家庭手丁業的'產品多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有很少一部分也會進入市場。

3.商業的發展和重農抑商政策

(1) 私營商業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許多庶人衝破官府的束縛,在經營商業中發家致富,成為有強大經濟實力的自由商人。

(2)重農抑商政策的出現

早期商業的發展得到了統治者的重視和鼓勵。但商業與強調耕戰、加強中央集權的思想發生矛盾,戰國時期,重農抑商思想崛起。

商鞅為政,獎勵耕戰,實施了一系列重農抑商措施。以農業為“本業”,商業為“末業”。重本抑末,一是從身份上貶低商人的社會地位,二是限制商人經營的範圍,國家獨佔山澤之利,實行鹽鐵官營。

  高中歷史世界史知識

社會經濟發展模式

1、市場經濟模式

以英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自由放任經濟政策佔據主導地位,對市場不加干預,認為市場自身能自動平衡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主張自由經營、自由貿易、自由競爭,注重開拓海外市場,通過新航路開闢、殖民擴充套件、兩次工業革命等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併成為市場的主導。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工業國可以從全世界範圍內獲得它們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並傾銷工業品或進行投資,它們之間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它們中的一國發生經濟危機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世界。這樣,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範圍的建立(英法美和俄德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亞洲除日本外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又重新受制於列強)。

2、國家干預經濟模式

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政府通過法律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大規模干預,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緩和階級矛盾。羅斯福新政措施與凱恩斯主義基本一致。當商品供給大於需求時,刺激消費和投資;當需求大於供給時,限制投資和消費。在社會政策方面,建立社會福利制度。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時期重點是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但是也導致片面、僵化等一些弊端。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具有歐美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外,還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誌,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國家能夠對市場經濟的執行實行有力的巨集觀調控。

5、關於經濟發展的一些認識

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並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在古代,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經濟形態,並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分離出一些迥異於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

新航路的開闢,使西方人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逐步建立了世界市場。在兩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大增,並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0世紀是經濟體制不斷創新與調整的時期。美國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表現出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歷經坎坷,其國力一度與美國抗衡,但由於政策失當,導致了聯盟的解體。

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各種地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紛紛建立,世界經濟出現許多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