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理解物理新課程的“新”

校園 閱讀(1.83W)

 一、結構新——採用“模組課程”,在結構上重視基礎,體現課程的選擇性,增大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如何理解物理新課程的“新”

  1.高中物理新課程的結構

新課程的設定是以“領域——科目——模組”的結構呈現,物理課程將高中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三個系列共12個模組,每個模組佔2個學分,其中物理1和物理2為共同必修模組,其餘為選修模組。每個模組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課程單元,對準特定的教學目標,內容相對完整,評價要求明確。模組與模組之間有一定的銜接關係,可以方便地進行組合。課程內容上的相對獨立性、綜合性和開放性,課程結構上的多層次,使模組課程表現出綜合、開放、靈活的特點,可以涵蓋更為廣泛的主題,打破學科的界限壁壘,可靈活地進行組合,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更多的選擇。

採用了“模組課程”結構,使得新課程變得更加靈活、開放,更富有彈性,拓展了課程內容覆蓋的範圍,拉大了不同系列和課程間在深度和難度上的差距,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智慧特點和興趣愛好,是過去長期採用的學科課程所無法比擬的,保證新課程所追求的基礎性、時代性、多樣性和選擇性等目標的實現。

 2.高中物理新課程結構具有的特點

  ⑴課程設定模組化

高中物理新課程由12個模組組成,每個模組都有一個特定的主題(一級主題)和相應的目標,每個模組又由相關的二至三個二級主題構成,體現出模組既具有綜合性又具有獨立性的特點。

 ⑵強調共同基礎學習

新課程規定全體高一學生共同修習模組物理1和物理2課程,共同必修模組的內容設計充分體現物理課程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基本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為學生後續課程的選擇和學習做準備。

 ⑶選擇選修模組靈活

高中物理新課程有10個選修模組,分別組成三個側重點不同的系列:側重物理學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融合的系列一,側重從技術應用角度展示物理學的系列二和較系統地介紹物理學內容,強調物理學的研究思想和方法的系列三。學生在學完共同必修課程後,可根據自身需要任意選擇一定數量的模組繼續學習。由於模組設計做到同一系列(如,選修3-1,選修3-2……)模組間知識呈現邏輯關係,不同系列同一層面(如選修1-1,選修2-1……)模組間知識呈現並列關係,學生選模組靈活,有利於讓每一位學生成功。

 ⑷便於實行學分管理

高中新課程實行學分管理,學生學習一個模組並通過考核,便可獲得2個學分,畢業時,每個學生的物理課程學分最低要達到6個學分。因此,修完共同必修課程,只要再選修選修模組中一個必修模組,就可達到學分要求。在獲得6個必修學分後,學生還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發展潛能以及今後的職業需求等,繼續學習若干選修模組,以便完成學習領域規定的學分。

 二、目標新——在高中物理新課程的要求綜合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要求,確定恰當的和諧的教學目標。

高中物理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三維目標闡明瞭物理學的教育價值,主要有下列幾個層面:知識層面,包括基本概念、科學事實、定律、原理、理論等,這是物理學的基礎部分;技術層面,是物理學知識的物化或應用部分;方法和能力層面,包括科學方法、科學思維、解決問題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等,這是物理學的方法和能力部分;社會關聯層面,是物理學與社會和其他學科之間的相關部分;精神層面,包括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價值觀等,這是物理學的精華部分。物理學教育價值的這幾個層面以一定的關係組成物理學教育價值的結構。物理教育正在從知識本位、學科本位向關注學生髮展轉變,正在向體現物理教育價值、沿著普及和提高國民素養的方向發展。

教學目標是依據課程目標設計的,課程目標應貫穿和體現於教學目標之中,因此教學目標的內容範圍與課程目標是一致的,具體分為三個維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確定教學目標時,一定要全面考慮三個維度,不能只注重知識領域的目標,而忽視其他領域的目標,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課堂教學應當同時兼顧的一個目標體系。它們之間既不是相互獨立的,更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層層遞進的關係。具體而言,“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形成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與態度目標的基礎;過程與方法是掌握知識與技能以及形成情感態度的中介和機制;情感與態度目標是掌握相應的知識與技能、方法,逐步形成實效性過程和科學性方法的動力,它對前兩個目標具有明顯的調控作用,積極的情感與態度,能在探索知識與技能的過程與方法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反之,好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又反作用於情感與態度。這三維目標具有內在的統一性,統一指向人的發展。

 三、內容新——高中物理新課程內容的“新”體現在新教材中方面就是重視基礎性,體現時代性和選擇性。

高中物理新課程在內容上的“新”表現在:重視基礎性,體現時代性和選擇性,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的“與時俱進”和“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

  1、基礎性

  (1)強調了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

新教材的內容重視對學生探索興趣的保護,學生的學習慾望的激發,使學生對學習內容充滿好奇,充滿求知慾。例如,每章都有精彩的匯入,這些匯入有的淺顯易懂、幽默風趣,引導學生在輕鬆的氛圍中進入物理學習;有的高度概括,啟發學生思考;有的則從身邊的生活現象出發,指導學生思考物理學的問題;有的匯入展示了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之產生學習興趣;有的則從物理學史的角度將學生引入新課。有的還配有章首圖,旨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內容上還充分考慮高中生的認知特點,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生活經驗,加強物理學與生活、生產的聯絡。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學就在身邊,物理學融進了我們的生活,物理學對社會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培養孩子善於觀察,樂於探究,注意從身邊現象探索物理規律,注重將物理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絡的興趣與能力。

 (2)強調了知識的建構過程,注重培養實驗與探究能力

新教材的內容重視對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通過“展現物理學研究過程”和“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強調科學探究,注重科學方法的滲透,學習方法的引導。教材不僅從整體結構上為學生的自主發展留下了空間,還在內容安排上為學有所長的學生開設了深入學習的視窗(如:“思考與討論”和“做一做”等欄目)。不論是教學內容、還是一些小欄目和思考與練習,都能體現出科學探究精神。

教材非常注重學生實驗、演示實驗、有趣的小實驗和低成本實驗的引入,這不僅讓學生學到物理知識,而且讓他們親歷實驗探究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充分體現了高中物理課程標準提倡的“注重自主學習”的理念。

教材中實驗內容的新體現在:①將“實驗”獨立編為一節書,規定1至2課時內完成。例如,實驗: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等等。②安排了大量觀察實驗活動; ③設定了許多與科學探究相關的欄目:做一做、說一說、旁白、思考與討論。

 (3)強調了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

教材在各章、各節、各段的佈局以及各知識點的呈現方面,遵循多數人的思維習慣,都非常注重邏輯性以及教學的可操作性,為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方便。

具體體現在:①描述了科學家當初的探索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的學習。

②對知識進行了合理的完善:如增加了研究彈性勢能的內容等;

③例題的解答增寫了詳細的分析(不同字型)突出了重解題過程分析等能力的培養。

④書後設定了課題研究,如共同必修本中的:橋樑的研究、潮汐現象。

 2、時代性

新教材的內容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STS)觀念的滲透,體現了課程的時代性。主要凸現於以下三方面:

 (1)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

教材通過強調學科滲透與關心科技發展體現了課程的時代性。如開篇《物理學與人類文明》所涉及的內容,“科學漫步”欄目所涉及的內容等。

 (2)注重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

在必修課程中體現了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不僅讓學生學習經典物理內容,而且也讓學生了解近代物理的一些內容,如相對論和量子論的初步等,這有利於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

 (3)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 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滲透

通過設定了“STS”欄目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關注科學技術的新發展,關注科學技術的應用,關注技術應用帶來的社會問題,體現了課程的時代性。

 3、選擇性

新教材的內容選擇性主要體現於下列三方面。

(1)綜合不同地區課程資源,考慮農村和城市學生認知特點,關注學生生活經驗與拓展其眼界的結合。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編制者,可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合適的資源。

(2)教材中精心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欄目,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開拓學生視野,使其進一步瞭解物理學的本質。有“做一做”、“說一說”、“STS”、“思考與討論”、“科學漫步”、“問題與練習”等。

(3)不同系列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為學生髮展提供空間。

 四、教法新——從傳統學習方式向現代學習方式轉變,這是實施新課程中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與學被劃分得非常分明,即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是教師對學生單向培養的過程.新課程要求將學生的“學”從教師的“教”中解放出來,同時要增強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的交流,即要求“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可見,新課程背景下教與學的關係是一種交流、互動和融合的關係,“教”中有“學”,“學”中有“教”。

探究式教學可以實現這個要求。首先,探究式教學在促進師生互動方面能夠發揮積極有效的作用,課堂上不僅僅是教師講、教師問,學生問教師的現象大大增多了。其次,探究式教學十分重視學習的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再者,有利於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可以說探究式教學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教學目標追求的是學生反應的多元性,這會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如何開展探究式教學?對於物理規律的教學,新教材將實驗穿插於課本當中,都採用了實驗探究後再學習結論的模式。例如牛頓第二定律的學習,教材採用了先安排實驗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再單列一節課學習牛頓第二定律的模式,較以往有了很大的改變。

對於《探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係》教學可以設計為:

探究的情景:牛頓第一定律揭示了運動和力的關係,也揭示了質量與物體運動狀態改變難易的關係,這只是定性地描述,需要具體、定量地反映加速度與所受外力及物體質量之間的關係。

探究的問題: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係

實驗探究的思想方法 控制變數法 圖象法處理資料

實驗結論猜測 ┄

實驗的理性探究:

1. 如何測量加速度a?需要什麼器材?

①刻度尺和秒錶,利用 ;

②打點計時器:利用v—t圖象得出a;利用 得到a

③光電計時器 氣墊導軌 利用

2. 如何給物體提供一個力F ?怎樣測量力的大小?怎樣改變力的大小?

3. 如何測量物體質量m ?怎樣改變質量m的大小?

4. 實驗的步驟如何設計?

5. 設計實驗表格記錄資料

實驗探究收集資料

1. 保持m不變,改變F的大小,測量對應的a

2. 保持F不變,改變m的大小,測量對應的a

分析論證

如何直觀地判斷a與F以及a與m之間的數量關係?

實驗結論

判斷猜測與結論是否一致

在探究教學實施中存在以下一些誤區,需要我們加以防範。

誤區1 科學探究必須按一定的程式來進行。

課程意義上的探究可以包含所有七個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若干個要素,即使是科學家完整的探究,也不一定包含所有七個要素。真正的科學探究並不是按選單的方式進行的;探究教學的流程並不是線性的,而是交叉進行的。

誤區2 科學探究的自主性越強越好。

科學探究包括:自主型探究與指導型探究。學生進行問題探究的問題發現、學習材料、方法途徑等需要老師的指導,只是隨著探究的不斷深入,學生的自主探究程度在增大,教師的指導程度在減小。

誤區3 科學探究必須要有實驗。

探究有實驗探究也有理論探究,並不是一定要通過實驗才能進行。例如:關於三力平衡的特徵探究。可通過對幾個物體分別受到三力作用而處於平衡狀態的事例進行分析,觀察、比較、歸納出三力平衡的特徵:物體受三個不平行的力作用而處於平衡時,這三個力的作用線必定交於一點。

誤區4 探究教學必須在重點和難點知識上展開。

誤區5 探究教學追求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現代教育學研究表明: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相結合是一條規律性的要求,方法的訓練,能力的培養,只能融於知識的教學之中,必須以知識的教學為載體。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學習科學概念和原理是同樣重要的, … …它們是相得益彰的兩種學習結果。布魯納說過:知識是過程,而不是結果。

五、評價新——要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

高中物理新教程倡導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發展性評價核心是“以人為本”的評價,認為評價的目的是促進評價物件的表現和發展,是為學生學習服務的,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它具體應體現為:

( 1 )評價主體互動化。即學生和教師都應自我評價、互相評價,管理者和家長也都參與評價,使評價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認可,使學生、教師、管理者和家長通過評價都得到促進。

( 2 )評價內容多元化。評價時,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業成績,而且關注學生在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習興趣與積極情感體驗等方面的發展,尤其關注個體差異,對個體發展的獨特性更要積極評價。

( 3 )評價方式多樣化。即根據評價的目的、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如採用筆試與面試、實驗操作、課題研究、成長記錄袋、活動表現等方式評價學生,以期促進學生全面的發展。

( 4 )評價過程動態化。即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多次、即時、動態地評價學生,要把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關注學生獲得了什麼,而且應記錄學生參加了哪些活動、投人的程度如何、在活動中有什麼表現和進步等情況,細心瞭解其內心活動,記錄學生的每一點進步,並與過去相關記錄進行比較。

課程的評價應該堅持三維課程目標。誠然,紙筆測驗對於知識的考查比較有效(也非萬能)但對於過程與方法就差得多,而考查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更難。這就需要加強教學過程的評價。例如,教學中是不是向學生展現了科學的過程,還是隻告訴學生公式,然後馬上做題……當然可能領導只檢查學生的年考、期考、月考成績,但教師的職業道德要求我們不只是應付考試、應付檢查,我們的責任是塑造一代新人……因而,我們把學生在活動、實驗、製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現納入評價範圍,不以書面考試為唯一的評價方式。

新課程實施中需要我們用新的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但並不是要另起爐灶,去開闢新的教學領域,而是在傳統的授課基礎上強化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轉變,落實好三維教學目標,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