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理解語文教師在課程中的地位

校園 閱讀(2.38W)

一、 新課堂中教師教學行為的變化

如何理解語文教師在課程中的地位

課堂是教師實施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使其順利成長的場所,是教師在學生心中確立威信,獲得認可,展示自我,提高職業技能的舞臺。論文論文參考網目前國小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與課程改革前相比將發生很大的變化。

(一)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

傳統教學中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

(二)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按統一的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可以說,人海茫茫,我們既找不到兩個完全相似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

(三)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傳統教學中的講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的講解要起到啟發、引導、點撥的作用。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這正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我們孜孜以求的.“教是為了不教”,“無需教師教,學生自能學”的理想境界。

(四)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過程是不可省略的。壓縮或省略學生的思維過程,直接讓他們得出結論或背前人提供的答案,對學生的學習是十分有害的。

(五)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我教你學” “我講你聽”,學生完全任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很少讓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之間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新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二、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師的角色從古至今是一個漸變的過程,現代教育理論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從孔子到陶行知,從凱洛夫到布魯納,中外古今教師角色理論在不斷地發展和進步。新課程理念要求國小教師是學生的啟蒙者、引路人,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和學習夥伴。為此,師範生必須瞭解新課程中教師角色的轉變。

(一)由“指導者”向“促進者”轉變

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指導者,要變“牽著學生走”為 “推著學習走”,要變“給學生壓力”為“給學生動力”,用鞭策、激勵、賞識等手段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二)由“導師”向“學友”轉變

我們倡導專家型教師,但不提倡教師都用專家的高度去要求學生。教師要有甘當國小生的勇氣,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快樂,一起分享,一起成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生的良師,更要成為學生的學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