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化學必備的基本知識點歸納

校園 閱讀(2.16W)

化學學科的特點是碎、散、多、雜,難記易忘,因此考生在備考的時候,需要學會自己整理歸納好重要的知識點,便於複習和記憶。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聯考化學知識要點,希望對大家有用!

大學聯考化學必備的基本知識點歸納

  大學聯考化學基礎知識

化學反應與能量

一、焓變、反應熱

1.反應熱:一定條件下,一定物質的量的反應物之間完全反應所放出或吸收的熱量

2.焓變(ΔH)的意義:在恆壓條件下進行的化學反應的熱效應

(1)符號:△H

(2)單位:kJ/mol

3.產生原因:

化學鍵斷裂——吸熱

化學鍵形成——放熱

放出熱量的化學反應。(放熱>吸熱) △H 為“-”或△H <0

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吸熱>放熱)△H 為“+”或△H >0

常見的放熱反應:

①所有的燃燒反應

②酸鹼中和反應

③大多數的化合反應

④金屬與酸的反應

⑤生石灰和水反應

⑥濃硫酸稀釋、氫氧化鈉固體溶解等

常見的吸熱反應:

① 晶體Ba(OH)2·8H2O與NH4Cl

② 大多數的分解反應

③ 以H2、CO、C為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反應

④銨鹽溶解等

二、熱化學方程式

書寫化學方程式注意要點:

①熱化學方程式必須標出能量變化。

②熱化學方程式中必須標明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狀態(g,l,s分別表示固態,液態,氣態,水溶液中溶質用aq表示)

③熱化學反應方程式要指明反應時的溫度和壓強。

④熱化學方程式中的化學計量數可以是整數,也可以是分數

⑤各物質係數加倍,△H加倍;反應逆向進行,△H改變符號,數值不變

三、燃燒熱

1.概念:25 ℃,101 kPa時,1 mol純物質完全燃燒生成穩定的化合物時所放出的熱量。燃燒熱的單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幾點:

①研究條件:101 kPa

②反應程度:完全燃燒,產物是穩定的氧化物

③燃燒物的物質的量:1 mol

④研究內容:放出的熱量。(ΔH<0,單位kJ/mol)

四、中和熱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鹼發生中和反應而生成1mol H2O,這時的反應熱叫中和熱。

2.強酸與強鹼的中和反應其實質是H+和OH-反應,其熱化學方程式為:

H+(aq)+OH-(aq)=H2O(l)

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鹼電離要吸收熱量,所以它們參加中和反應時的中和熱小於57.3kJ/mol。

4.中和熱的測定實驗

  大學聯考化學方程式知識

一、氯的離子方程式

Cl2 + H2O = Cl-+ H+ + HClO

Cl2 + 2OH- = Cl-+ ClO- + H2O

Cl2 + 2OH- = Cl-+ ClO- + H2O

Cl2 + 2I- = 2Cl-+ I2

Cl2 + H2SO3 + H2O = 2Cl- + SO42- + 4H+

Cl2 + H2S = 2Cl- + 2H+ + S↓

Cl2 + 2Fe2+ = 2Fe3+ + 2Cl-(向FeBr2溶液中少量Cl2)

3Cl2 + 2Fe2+ + 4Br- = 2Fe3+ + 2Br2 + 6Cl-(足量Cl2

2Cl2 + 2Fe2+ + 2Br- = 2Fe3+ + Br2 + 4Cl- (當n(FeBr2)/n(Cl2)= 1 :1時)

8Cl2 + 6Fe2+ + 10Br- = 6Fe3+ + 5Br2 + 16Cl- (當n(FeBr2)/n(Cl2)= 3 :4時)

Cl2 + 2I- = 2Cl-+ I2

Cl2 + 2I- = I2+ 2Cl-(向FeI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

3Cl2 + 2Fe2+ + 4I- = 2Fe3+ + 2I2 +6Cl-(足量Cl2)

4Cl2 + 2Fe2+ + 6I- = 2Fe3+ + 3I2 + 8Cl- (當n(FeI2)/n(Cl2)= 3 :4時)

2Cl- + 4H+ + MnO2 = Mn2+ + Cl2↑+ 2H2O

Cl- + Ag+ = AgCl↓

ClO- + H+ = HClO

ClO- + SO2 +H2O = 2H++ Cl- + SO42-

ClO- + H2O=HClO + OH-

二、 鋁的化學反應方程式

鋁與鹽酸: 2Al+6HCl=2ALCl3+3H2氣體

鋁與硫酸: 2Al+3H2SO4=Al2(SO4)3+3H2氣體

鋁和稀硝酸: Al+4HNO3=Al(NO3)3+NO↑+2H2O

注:常溫下,鋁和濃硝酸不能反應,表面生成一層緻密而堅固的氧化膜,阻止反應的進行!

鋁與氫氧化鈉:2Al+2NaOH+H2O=2NaAlO2+3H2氣體

氫氧化鋁加熱分解:2Al(OH)3=(加熱)Al2O3+H2O

氫氧化鋁與氫氧化鈉:Al(OH)3+NaOH=NaAlO2+2H2O

氫氧化鋁與鹽酸:Al(OH)3+3HCl=AlCl3+3H2O

氧化鋁與鹽酸:Al2O3+6HCl=2AlCl3+3H2O

氧化鋁與氫氧化鈉:Al2O3+2NaOH=2NaAlO2+H2O

偏鋁酸鈉與鹽酸:NaAlO2+HCl+H2O=Al(OH)3沉澱+NaCl

偏鋁酸鈉溶液與少量的鹽酸反應: NaAlO2+HCl(少量)+H2O= NaCl + Al(OH)3

偏鋁酸鈉溶液與足量的鹽酸反應: NaAlO2+4HCl(過量)=NaCl+AlCl3+2H2O

硫酸鋁與氨水:Al2(SO4)3+6NH3.H2O=2Al(OH)3沉澱+3(NH4)2SO4

氯化鋁與氫氧化鈉:AlCl3+3NaOH=Al(OH)3沉澱+3NaCl

氯化鋁與氨水:AlCl3+3NH3·H2O==Al(OH)3↓+3NH4Cl(反應到此為止不再繼續)

氯化鋁與氫氧化鈉:AlCl3+4NaOH=NaAlO2+2H2O

  大學聯考化學知識難點

1、電子雲:用小黑點的疏密來描述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出現的機會大小所得的圖形叫電子雲圖。離核越近,電子出現的機會大,電子雲密度越大;離核越遠,電子出現的機會小,電子雲密度越小。

2、電子層(能層):根據電子的能量差異和主要運動區域的不同,核外電子分別處於不同的電子層.原子由裡向外對應的`電子層符號分別為K、L、M、N、O、P、Q.

3、原子軌道(能級即亞層):處於同一電子層的原子核外電子,也可以在不同型別的原子軌道上運動,分別用s、p、d、f表示不同形狀的軌道,s軌道呈球形、p軌道呈紡錘形,d軌道和f軌道較複雜.各軌道的伸展方向個數依次為1、3、5、7。

4、原子核外電子的運動特徵可以用電子層、原子軌道(亞層)和自旋方向來進行描述.在含有多個核外電子的原子中,不存在運動狀態完全相同的兩個電子。

5、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電子先佔據能量低的軌道,再依次進入能量高的軌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個軌道最多容納兩個自旋狀態不同的電子;

(3)洪特規則:在能量相同的軌道上排布時,電子儘可能分佔不同的軌道,且自旋狀態相同。

洪特規則的特例:在等價軌道的全充滿(p6、d10、f14)、半充滿(p3、d5、f7)、全空時(p0、d0、f0)的狀態,具有較低的能量和較大的穩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據構造原理,基態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遵循圖⑴箭頭所示的順序。

根據構造原理,可以將各能級按能量的差異分成能級組如圖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個能級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級組內,從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態原子核外電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順序依次排布。

7、第一電離能:氣態電中性基態原子失去1個電子,轉化為氣態基態正離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電離能。常用符號I1表示,單位為kJ/mol。

(1)原子核外電子排布的週期性

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圍電子排布呈現週期性的變化:每隔一定數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圍電子排布重複出現從ns1到ns2np6的週期性變化.

(2)元素第一電離能的週期性變化

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呈週期性變化:

同週期從左到右,第一電離能有逐漸增大的趨勢,稀有氣體的第一電離能最大,鹼金屬的第一電離能最小;

同主族從上到下,第一電離能有逐漸減小的趨勢。

說明:

①同週期元素,從左往右第一電離能呈增大趨勢。電子亞層結構為全滿、半滿時較相鄰元素要大即第 ⅡA 族、第 ⅤA 族元素的第一電離能分別大於同週期相鄰元素。Be、N、Mg、P

②元素第一電離能的運用:

a.電離能是原子核外電子分層排布的實驗驗證

b.用來比較元素的金屬性的強弱。I1越小,金屬性越強,表徵原子失電子能力強弱。

(3)元素電負性的週期性變化

元素的電負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電子對的能力叫做該元素的電負性。

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的電負性呈週期性變化:同週期從左到右,主族元素電負性逐漸增大;同一主族從上到下,元素電負性呈現減小的趨勢。

電負性的運用:

a.確定元素型別(一般>1.8,非金屬元素;<1.8,金屬元素)。

b.確定化學鍵型別(兩元素電負性差值>1.7,離子鍵;<1.7,共價鍵)。

c.判斷元素價態正負(電負性大的為負價,小的為正價)。

d.電負性是判斷金屬性和非金屬性強弱的重要引數(表徵原子得電子能力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