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教學理論的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11W)

1.五條基本原則

教學理論的讀書筆記

問題中心(讓我來完成整個任務)、啟用(我從哪裡開始)、演示(不要只告訴我,展示給我看)、應用(讓我做)、整合(看我的)。具體來說:

要想促進學習,在學習迴圈中的第一項活動就是要啟用有關的原有知識;要想促進學習,在學習迴圈中的第二項活動就是向學習者演示學習的新知識,而不是僅僅告訴學習者要學習的資訊;要想促進學習,在學習迴圈中的第三項活動就是給學習者提供機會使他們能在新的具體情境中應用新知識;要想促進學習,最後一項活動就是給學習者提供把新知識和技能整合進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的機會。

2.識別學習任務型別的方案

關於事物的資訊(information-about)、組成部分(parts-of)、型別(kinds-of)、如何做(how-to)、發生了什麼(what-happens)。

3.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結構的理解

在啟用階段,基本原則指出應當鼓勵學生回憶相關的知識或技能,教學應當為學生提供一個基於他們已有知識的組織結構,然後運用這一組織結構來促進新知識的獲得;在演示階段,基本原則強調為學生提供的指導應當著重幫助他們把新內容同啟用階段提供的組織結構聯絡起來;在應用階段,教學重點在於幫助學生利用這一組織結構來促進其應用活動;在整合階段,基本原則指出應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所學到的東西,思考新知識與原有知識如何聯絡。貫穿四個階段的重心在於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結構的理解。

第八章

1.複雜學習

目的:整合知識、技能和態度;協調性質不同的各構成技能;實現所學知識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遷移。

目前對複雜學習的興趣:表現在教育方法與教學設計的理論模式中。

2.整體方法

其根本思想是在充分考慮各要素間相互關係的基礎上來考慮和應付其複雜性。

為教育領域存在的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案:劃分、破碎以及遷移悖論。

劃分:把學習劃分為認知、心理動作和情感領域。

破碎:把整體任務分解為對應於低階目標的小的構成要素。

遷移悖論:對實現具體目標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對於學習的遷移常常是無效的。

3.複雜技能

著眼於複雜學習的整體設計模式的目的在於整合陳述性學習、程式性學習和情感學習。

複雜技能包括:可復現的方面和不可復現的方面。其中,可復現的方面指的是同問題解決、推理等有關的構成技能,可復現的方面指的是與直接運用程式或者應用常規方式等有關的構成技能。

4.能力

是目前能綜合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最流行的術語,包括社會能力、學習能力、職業能力、學術能力、專業能力等。專業能力可以視為複雜技能的同義詞。

能力運用的三個基本方面:綜合性、特殊性和穩定性。(van Merrienboer & van der Klink等提出)

5.分類學

Bloom分類學一般用於對認知領域的分類學,把認知領域分為六個層次:知識、領會、應用、分析、綜合以及評價。

Gagne分類學以智力技能為核心,並把智力技能細分為:辨別、具體概念、定義概念、規則以及高階規則。這類分類學明確區分了言語資訊、智力技能、認知策略、態度以及心理動作技能,反映了一些智力技能是實現其他高階技能的前提。

Bloom和Gagne分類學的共同前提:不同的目標可以通過應用某種特別的教學方法而得到最好的實現。

Briggs和Naylor提出的部分任務法

6.教學任務法

整體設計模式用完整任務範例取代部分任務,強調整合各個目標的重要性。

從部分任務法向整體任務法的正規化轉換對教學設計具有的重要意義:(三點)。

7.四要素設計模式

四要素:學習任務(位於四要素之首,是整個模式的核心)、支援性資訊(第二個設計要素,對非迴圈構成技能的學習特別重要)、程式性資訊(第三個設計要素,對於迴圈構成技能的學習特別重要)、部分任務練習(第四個設計要素)

第九章

1.三種動機水平

第一:動機對學習的作用;第二:動機對工作的'作用;第三:動機對自我激勵的作用。動機對學習的作用是研究焦點。動機對工作的作用和動機對學習的作用相似,但也有區別。動機對自我激勵的作用多集中於對學校情境中的研究。

2.影響績效的三類因素:能力、機會和動機(Keller)。其中動機特別重要。要設計有效的學習環境,或者開發整體的績效發展課程,教學設計者必須理解這三類因素。

3.應用動機的三個假設

4.動機研究中的問題

第一個是關於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區分;第二個是關於動機特徵的狀態和特徵的區分以及這一區分如何影響有關動機設計的決定;第三個是動機的總體參考概念框架。

5.動機的主要概念包括與價值相關的概念和與期望相關的概念。

i對動機的陳述:個人對成功抱有積極的期望;若目的對個人具有積極的價值,個人就具有實現該目的的較強動機。

7動機設計模式

包括時間連續體模式(Wlodkowski)和ARCS模式(Keller)。其中,後者類似於前者模式,但也有其本質的區別:ARCS模式從範疇和子範疇中作出策略選擇的過程是有系統地進行的;ARCS模式是一種問題解決的方法,對策略的選擇是以系統的設計過程為基礎的。

本章評述:

本章主要是對關於動機的一些理論進行了深入學習,涉及到動機的界定、原則、基本假設主要特徵以及具體應用。關於講解動機的主要特徵時,課本上是通過動機概念和範疇的相關比較,具體是分為了與價值相關的概念和與期望相關的概念,然後對每個子範疇進行了說明,雖然它能從較深層次幫助我們理解動機的特徵,但是它沒有明確的歸納出來,內容比較抽象,本人還是沒有看懂。於是,我從百度進行了搜尋,在章志光主編的《心理學》中他對動機的界定是推動有機體進行活動的內部原因或動力,並認為動機具有如下主要特徵:首先是啟動性,就是說動機具有發動行為的功能,它能使有機體由靜止狀態轉向活動狀態。例如,因飢餓引起的攝食活動;其次是方向性,就是說動機不僅引起行動,也使行為朝向特定的目標或物件。例如,人們在飢餓時趨向食物而不是遊戲機;再者是強度,就是說動機在發動行為和引導行為方向的同時也能確定行為的強度,人們在活動中具有不同的動機強度,這是明顯的。明顯,後邊這種對動機的理解比較容易接受,而且通過了例子來說明,但是這種理解比較淺顯,不利於深層次的理解,也不利於後面對動機設計過程機制進行具體分析和設計。所以,我考慮將這兩部分知識結合起來去更好地理解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