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邁向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門之理論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8.14K)

《深度工作》卡爾·紐波特

邁向人生成功的不二法門之理論讀書筆記

春節剛過完,正是重振精神投入工作之際,你的工作方法是否較去年相比有所改進和提升呢?讓我們跟隨美國計算機科學家卡爾·紐波特一起,學學《深度工作》的方法論吧,希望能對你提升工作效率有所啟發。

1 我們熟悉的浮淺工作

所謂的“深度工作”是同“浮淺工作”相對的。浮淺工作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做,隨便舉幾個例子。今天是不出局交作業的日子,你坐在電腦前苦思冥想構思文章提綱,突然,放在電腦旁的手機發出清脆的一聲“叮”,綠色的微信圖示右上角出現了一個小紅點,通知螢幕上跳出一個你熟悉的名字。你心一喜,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機,大拇指輕車熟路地貼在了HOME鍵上,解鎖,開微信一氣呵成。

再舉一個例子,你是IT部門的高階程式設計人員,每日的工作就是對著電腦螢幕編寫一行行外人看來高深莫測的程式碼,交際應酬本不是你的工作必須。可公司方卻為了專案交流方便建立一個又一個微信,有關於資料架構的,有測試問題的,有業務需求討論的等等。老闆要求技術人員必須時刻關注群內的動態,一旦有涉及技術方面的問題提出,技術人員需要及時作答,美其名曰提高協作效率,減少溝通成本。結果你把本可以集中精力攻關技術難題的時間都花在了回覆群內問題上。

最後一個例子,請開啟你的工作郵箱,數數每日你需要閱覽和回覆多少封郵件?花了多少時間?這些郵件是否每一封都那麼急迫呢?是否每一封都必須被回覆呢?

以上描繪的場景你是否很熟悉?

對於這些對認知要求不高的事務性任務,通常在受到干擾的情況下展開的任務,我們就把它們稱為浮淺工作。

隨著即時通訊、社交媒體的興起,網際網路文化的發展,公司文化對忙碌和趕工狀態的鼓勵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著浮淺工作。看似每日忙忙碌碌,操勞費心,卻始終在注意力支離破碎的狀態下工作,如何產生創新,產生價值?更糟糕的是,書中特地指出:

若你在極度浮淺的狀態下度過足夠長的時間,你將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2 深度工作概念及其價值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說一說到底什麼是深度工作了。按照卡爾·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一書中給出的定義:

深度工作指的是在無干擾的狀態下專注進行職業活動。

套用心理學的話說,是一種非常適合產生心流狀態的活動。在工作中將個人的認知能力達到極限,能夠創造新價值,提升技能,而且難以被複制。我們熟知的心理學家榮格,法國的散文家蒙田,《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多產劇作家和導演伍迪-艾倫等名人都是深度工作的獲益者。

深度工作在當今這個逐漸趨於智慧的時代裡,會越來越有價值,原因有二。第一種原因與學習相關。我們現在生活的時代資訊量越來越大,協作和分工系統越來越複雜,社會對於個人快速學習,迅速掌握複雜工具的能力也就相應的越來越重視,而若想迅速掌握複雜工具和某種技能,則必須依靠刻意練習,即依靠一定的方法,反覆地刻意地長時間專注學習。換言之,這樣的學習就是一種深度工作行為。

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網際網路的發展和普及所帶來的“贏者通吃”,即通過網際網路傳播和獲取人才及資源的成本急劇下降,使得人人都去爭搶位於行業頂端的人才和資源。比如你會去看超級明星的演出,購買一流鋼琴家的錄音CD,在網上觀看名師的網路課程,叫點評網上排名第一的飯店的`外賣......

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你是自己所在領域的箇中翹楚,自然你就能夠獲得更多的成功機會。而精英之所以是精英,則是因為他們在工作質量和速度方面都高於普通人。生產力公式“高質量工作產出=時間X專注度”告訴我們當工作時專注度達到最高,單位時間裡的工作產出也將實現最大化。

要說明這個公式的真實性則必須再提到一個概念,叫“注意力殘留”(Attention Residue)

當你從某項任務A轉移到任務B時,你的注意力並沒有即時轉移,你的注意力殘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務。如果在轉移工作之前,你對任務A缺乏控制且關注度較低,殘留會尤其濃厚,但即使你在轉移工作之前已經完成了任務A,你的注意力還是會有一段分散的時間。

薛兆豐老師在他的《經濟學課》專欄中曾經介紹過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周其仁教授,說他有一個很重要的本領,就是他切換注意力的速度非常快,他從一個事情轉到另外一個事情,幾乎不需要時間。薛老師跟著他出去調研,去一個地方回來以後得躺半天,想想昨天、前天發生的事情。而周老師則能夠快速轉移注意力到新的事情上。這種按次序完成多項工作,每項工作都高度專注,每項工作之間無需任何過渡的做法就能使得注意力殘留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從而使他在當前任務上的表現成果最優化。所以說要達到個人巔峰的產出效率,你需要長時間、無干擾地高度專注於單一任務,也就是深度工作。

3 深度工作的適用範圍

瞭解了深度工作的含義和價值,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是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進行深度工作?既然深度工作能夠造就行業精英,這就使我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的頂頭上司,公司的高管。在普通人眼裡,能夠做領導,能夠管理一家幾十人,幾百人的企業,這就是精英呀!但看看高管們每天都在做什麼?頻繁穿梭於各種大小會議中,忙著聽彙報,聽方案,解決火燒眉毛,涉及公司戰略決策,生死攸關的問題,每日還要抽時間審閱和批示至少幾十條的記錄。這不就是浮淺工作嗎?但這不也是高管的工作性質的特有現象嗎?沒有深度工作不是仍然取得了成功嗎?這和我們之前一直強調的要深度工作是否矛盾呢?

這個問題就涉及了深度工作的適用範圍。卡爾·紐波特在書中說到:“我們必須記住,在社會經濟的某些角落,深度工作並沒有價值。”要求一名執行長花上4個小時的時間深度思考單一問題是浪費了他們的“靈敏行業嗅覺”。最好是聘用三個聰明的副手,深度思考這些問題,然後將解決方案呈遞給高管做決策。除了高管之外,還有部分型別的銷售人員和說客,對他們而言持續聯絡才是其最大價值所在,深度工作並不適用。

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隨意將自己的工作打上不需要深度的標籤。你當前的習慣難以做到深度工作,並不意味著缺乏深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礎。除非你有充分證據證明在你所屬的職業領域分散精力是重要的,否則你越能認真考慮深度工作,越能給自己帶來好的效果。

總結一下,深度工作並非萬能,也有很多無需深度工作就能成功的職業。但既然人人都在擔心隨著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自己的工作在未來會被機器替代。那麼給你吃個定心丸,深度工作的崗位是比較難以被機器替代的。

要做到深度工作需要遵循哪些準則呢?請聽下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