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2.42W)

《社會性動物》

《社會性動物》讀書筆記

社會心理學的核心:社會影響。即人們對他人的想法或行為所產生的影響。

行為研究一:從眾

·由於受到來自他人或群體的真實或想象的壓力,一個人的行為或意見發生了改變。

·群體決策時,往往會陷入群體思維中——在一個具有凝聚力的排他小群體中,由於人們共同的追求佔據了統治地位,因此該群體會輕視甚至無視實事求是的評價。

·私密性越強,從眾的可能性越小。

影響從眾的因素:

1.意見一致性

2.表態順序(先回答的人很少改變)

3.責任(當要為決定負責任時,人們更不容易從眾)

4.個體與文化(低自尊的個體更容易從眾)

5.施加壓力的群體

從眾的目的:獲取資訊,跟隨資訊源

對社會影響的`反應可以分為三種:依從、認同和內化。

·特殊的從眾:服從權威(點選實驗)、不介入的旁觀者(旁觀者效應:危難事件的現場如果有很多人,受難者反而很可能得不到任何幫助,這是一種不介入的從眾心理。)

媒體及宣傳教育對從眾的影響

說服的途徑:中心路徑(經過仔細考量最終決定是否接受觀點)、邊緣路徑(未經過多少考慮,草率地根據簡單線索做出反應)

行為研究二:社會認知

認知偏差的來源和具體表現:

1.事物呈現方式:

對比效應、啟動效應、決策框架設定、首因效應、稀釋效應(中性或無關資訊會弱化人的判斷和印象)

2.思維捷徑:

代表性、易得性、好惡態度

3.錯誤分類:

自證預言、虛假關聯、內群體——外群體效應

4.重視記憶

5.證實假設:

人們總是試圖證實自己的假設,在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證實偏差”。

6.尋找原因:

基本歸因錯誤:指人們在描述和解釋社會現象時,更容易將其歸因於個人的性格和態度,而忽略情境和環境因素影響。

行動者——觀察者偏差:指行動者傾向於將自己的行為歸因於環境,觀察者則會將行動者的行為歸因於個人特質。

自我偏差:指自我觀念對社會認知產生的影響。它分為自我中心思維和自利偏差。

7.態度和行動必須一致嗎?

認知失調:當一個人大腦中有兩種認知相沖突時,心理就會處於緊張的失調狀態。

當行動與觀念不一致時,決策者傾向於按行動來調整觀念。

“為努力進行辯護”——一個人在達到目的的過程中,有過一些困難或痛苦的經歷,會讓他覺得這個目的更有吸引力。

行為研究三:攻擊性

人類的本能中具有攻擊性,但攻擊行為並不完全由本能引起。

攻擊的原因:大腦神經、素、酒精、痛苦的體驗、挫折、來自他人的排斥、環境暗示、傳媒中的暴力等等。

減少暴力的可能途徑:在一中溫暖的人際氛圍中謹慎的運用懲罰;看到攻擊者受到懲罰;鼓勵人們進行積極行為;設身處地地從給他人角度考慮問題,感知他人痛苦。

行為研究四:偏見

定型威脅現象:一個群體內的人,如果被定型認為不如另一個群體,他們對這種定型的擔憂會影響其在標準測驗中的成績。

將困境歸咎於受害者本人的傾向,卻是由人們追求世界公平的願望所引起的。

偏見產生的原因:

1.經濟和政治競爭(競爭越大偏見越大)

2.替代性攻擊:替罪羊理論

3.自我形象與維持地位(自我辯護會保護我們的自我形象,但同時使偏見和敵意日益增長)

4.帶有偏見的人格

5.從眾

解決偏見的方法:

國家干預(利用“不可避免理論”)

相互依賴(即合作):這種方式使每個人都處在施恩與人的情境中,每個人都通過分享使他人受益。合作通過改變人們採用的認知型別而降低群體間的障礙,讓人們學會從別人的角度上看問題。

行為研究五:人際吸引

1.讚揚的效果

當被評價的物件不是我們自己時,我們對批評者的崇拜高於讚揚者。

當批評和讚美都是獎賞時,人們的喜好也很難判斷。

當讚美被歸因於虛情假意或嘲諷挖苦時,它可能從獎賞變成懲罰。

2.幫助他人的效果

讓他人為自己提供幫助,從而增加自己的吸引力。

3.能力

能力超群者的失誤會提高其吸引力(出醜效應)

4.外表

一個人的外表吸引力可以影響別人對他身邊人的看法。

我們越是缺乏安全感,越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