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達芬奇密碼》結尾的圓滿性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1.26W)

一、“圓滿性”的表現

《達芬奇密碼》結尾的圓滿性讀書筆記

1.主角找到了聖盃,解開了這部小說最大的懸疑點,另一條線上的家族祕史也解開了,並且收穫了親情愛情。

2.配角們在結尾處的塑造:法希探長、阿林加洛沙主教等人紛紛持一種塵埃落定看透紅塵愛誰誰的態度,表示自己“也該退休了”“前路不明”,感覺他們的個性和人生在這種時刻變得不那麼鮮明瞭,被人為模糊處理過了,而塞拉斯這種性格非常鮮明以至於難以模糊的角色就領到了便當。

可惜提彬爵士最後一幕歇斯底里的樣子,和他在整本書裡的樣子非常不符,(有種演員得罪了導演的感覺)提彬給我的感覺是一個地道的英國紳士,執迷於某種高雅情趣,有自己的怪癖,前期塑造的形象不可能是為了掩人耳目裝出來的吧,那樣的反派未免太無趣了。

結尾可以說是非常美國了。與其說是作家,丹布朗更像是一個導演,他召集來一批個性各異的演員,在前半場告訴他們劇情,讓他們自由發揮,後半場則安排他們按照固定的劇本來演,根據角色的位置重新賦予他們個性。

人物能為了情節服務,結局自然能達到作者想要的"圓滿"效果。

3.故事中一個顯著的爭執點:聖盃的祕密是否要公開。最後沒有明確指出主角對此問題的內心活動。

二、“圓滿性”的影響

1.對宗教主題的淡化。

不可否認悲劇對主題有著圓滿結局無可比擬的強化昇華作用,莎士比亞寫了那麼多喜劇,流傳著名的還是四大悲劇。結尾的節奏明顯加快,各個謎團勢如破竹一般噼裡啪啦解決了。這個節奏讓人應接不暇,而圓滿的結局呈現出一種暈頭轉向的幸福感和過於理想化的草率。

生活本不該這麼圓滿的`。

還是在前半部分的教會打壓女性的祕密那段最接近主題,我讀的時候毛骨悚然,包括"聖婚"的解釋引發了我對生命和性的再思考。

皆大歡喜的結局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前半部分的帶來的嚴肅思考和毛骨悚然的感覺,當主角得到了“幸福”和“圓滿”,讀者不自覺地追隨著他們,很容易誤以為所有那些矛盾和祕密都自然而然地雲消霧散。

(我因為時間原因沒有一口氣看完,在前半部分停下來的時候晚上都沒睡好,可是看到結尾這種感覺消失了。)

其實不是的,羅馬教皇與天主事工會等其他所謂"異端"的矛盾仍然存在,抹大拉的瑪利亞的祕密仍然不為世人所知,一切還在進行中,故事並沒有結束,可是書卻翻到了最後一頁。

當然由於這本書取材的真實性和話題的特殊性,結尾的這種處理也可能是作者不得已的選擇。

2.人物畫風的轉變

從提彬被捕起,人物就很少流露出細密的心理活動,而是用動作語言等表現,神態描寫都很少。同樣是第三人稱,作者從一個能深入到每個人物內心的上帝變成了一個只能"看到事情表面"的路人,好像寫到最後,耐心和時間也在漸漸變少。

3.人物形象的模糊化

前面提到,結尾的配角人物塑造有些模糊,法希探長、阿林加洛沙主教、提彬爵士的原本性格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處理了。這裡想著重說一下法希這個人。整本書的大部分,法希都在扮演一個圍追堵截的角色,為主角二人破譯密碼的過程增添了不少緊迫感,並且無疑為整個故事的節奏打了雞血,火箭筒一般推著主角跑,逼著讀者為一切提心吊膽。作者也為法希的瘋狂追逐作出了合理解釋:他的前程。甚至為了加強法希的助推劑作用,作者在前期不斷加入法希的心理描寫,一個急切想要抓捕犯人邀功升職走上人生巔峰的警探。

結尾有種頗具幽默感的說法是,法希刻意為之,演了一場大戲逼真正的犯人出現。

法希是在得知雅克和索菲的祖孫關係後,才知道真凶另有其人的,此前若一環斷裂,抓住了主角,再翻案怕就難了。若他們沒有走到把提彬從法國逼走這一步,也發現不了索菲和雅克的親人關係,就算事後發覺,提彬怕是早已躲避風聲,再搜尋那也是難於登天。

總之巧合在這個人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4.刻意為之的大團圓迷思(Myth)

謎究竟在什麼地方停止?家世之謎,聖盃之謎,真相大白了,可是是否公開真相的抉擇還沒有結束。也許是抉擇太難,任誰都想不出一個萬全的辦法。於是給主角捏造一個圓滿結局,讓追問的讀者至此語塞,結局像是給現有的社會科學解釋不了的東西編織的一個Myth。

提彬滿腦子想著把真相公佈於世,這裡也能看出他的理想化的極端傾向,他只是想要真相,可能毫不在意真相公佈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如果真的公佈了,普羅大眾裡有虔誠教徒的信仰被推翻,有別有用心的人另立反神教,有傻不拉幾的隨大流者被人利用,現存的主流宗教勢力也不會善罷甘休,新一輪的清洗動盪也不是沒有可能。提彬憑藉其高貴的地位自然不會受到影響,搞不好還能混個教皇當。那些原本打得不可開交的異端這時候也許會重新抱團,宗教的格局甚至都會改變。

我對天主教沒啥研究,其他相關就不亂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