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文學>

有關《實用性閱讀指南》的讀書筆記

文學 閱讀(2.92W)

當你拿到一本書的時候,你以為是你選擇了它——根據你自己的需求與目的;其實,在作者開始構思這本書的時候,它就已經選定了它的讀者。

有關《實用性閱讀指南》的讀書筆記

就比如這本《實用性閱讀指南》,副標題是: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它的定位就是教你怎麼活用書中的知識。它首先存在了,你才會懷著一個自己的目的而選擇它。無怪乎作者會在開篇第一章的第一節就是:確定讀書目的。

帶著我自己的目的讀完之後,我把讀這本書的所知,所感,所思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也算為選擇閱讀這本書的朋友做個引子。

01,這本書的整體觀。

只有走完整個流程,才得以窺得全貌,才能看清作者寫作的框架和思維邏輯。

這本書的寫作思路很清晰明確,引領著閱讀者跟著作者一步步往前走,直到目的地。把讀書目的作為起點,到教大家如何讀書,又到如何在讀書中做筆記,再到如何記住書中的內容,直到最終的目的地——如何把書中內容用付諸行動。

每個章節中的一個個小標題裡,內容既包含著作者的思考、經驗,又可以當做隨拿隨用的實用方法。個個獨立,又步步為營地串聯下去直到讀者思維的燈泡亮起。

清晰,簡潔,有力,不黏膩,不模糊。

02,內容概略。

此小書分五大塊:一,有效率地讀書;二,邊讀邊做筆記;三,牢記讀到的內容;四,將書中內容付諸行動;五,讀書對人產生影響的例項。

書的後封上寫著,陳列建議:暢銷書,閱讀。這算是一本關於閱讀方法論的書。既然是暢銷,也既然是有關閱讀,那麼書中八成的內容,這類書的讀者群應該都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有些模糊有些清晰而已。比如,只摘取自己需要的資訊,不試圖全部理解;思維導圖,二八定律,愛賓斯曲線;如何設定目標,明確現在的位置......而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以及需求不同,仍能從中挖掘出新鮮的、於己有益的東西。

於我現階段而言,第四章的實踐步驟,特別是目標制定系列,讓我受益匪淺。

相同的書,對於不同的人,或同一個人所處的不同階段來讀,也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

就好比相同的水,放入不同的容器,形狀就不同。用不同的方式處理,結果自然也不同:用來煲湯,就成了湯;用來泡茶,就成了茶;用來灌溉,就成了養分;升騰成雲雨,就豐富了江海河川。

03,我的意外收穫。

所謂意外,就是超出常規。這本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卻被我拾到很多閃亮的小珍珠,忍不住揀出來欣喜一番。

001,情緒,原來還可以這樣用。

我們一提起情緒,就說要控制情緒,因為它容易“壞”事。影視明星楊冪就曾說過,自己戒掉了情緒,改而走自嘲自黑路線,人生才從此得以開掛。

在書中的“帶著感情閱讀”這一節,作者對情緒有這樣一番描述:人在情緒波動時,大腦會記得特別牢。因為“人類大腦的正中位置附近有一塊叫做海馬體的區域,主要負責接收記憶。海馬體旁邊是扁桃體,負責處理情緒...當你的情緒發生變化,將會給予扁桃體一定的刺激,而扁桃體一旦受到刺激,它的鄰居海馬體就會認為:這是個重要資訊。於是將它作為記憶儲存起來。”

我們完全可以據此正向的利用情緒了。邊讀書,邊調動感情,以加深記憶。不只是讀書,還可以是其他方方面面。

這些我們生來自帶的東西,其實並無好壞之分,要看你怎麼用它,用不好是坑,用好了就是加速器。

002,並列讀書法。

一直以來,我都不太喜歡一次只讀一類書。即使是進行主題閱讀,只讀某一領悟的書,也會讓人有閱讀疲勞。我喜歡讀在一個時間段讀不同種類的書,兩類,三類,甚至更多。但是,我並不敢自我肯定,所以一直是懷揣著並不敢示於人前。

而今卻在這本書的“爭取多讀”這一節中讀到作者相同的觀點。作者說“希望大家丟棄一次只讀一本書的習慣,而是採用這樣的並列讀書法,同時閱讀幾本書。...在不同的地方讀不同的書是最理想的...”

不過,接著作者也說了“這樣就要求我們要認真選擇一些有意思的,適合自己的書籍”,而且由於不同領域的切換,更要求我們讀書時集中注意力,更多的思考和前後之間的連線。

這種閱讀者和寫作者不謀而合的感覺,讓我感覺自己被理解,被肯定,對讀者是一種極大的激勵。

讀書其實就是一場無聲的交流,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它靜靜地等待著一次次的相遇相知。

再多說幾句自己的理解:個人覺得,這種並列讀書法,並不太適合初讀書者,而是更適合一些已經有了一定的讀書經驗,有讀書計劃,或者讀書的週期比較長的`讀者,如此以來,並列讀的不同領域才可能貫通互補,相互驗證,相得益彰。而對於主題閱讀者,還是以主題閱讀的領域為主,其他領域為輔,才不至於丟了主題。

003,VAK模式。

“人類都是通過“五感”來識別外界資訊的。“五感”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在NLP(神經語言系統)中,把這五感分為Visual(視覺),Auditory(聽覺),Kinesthetic(體感)三部分,叫做“VAK模式”。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VAK,似乎都有各自的優先順序(敏感部分),分明為視覺優先(V型人),聽覺優先(A型人),體感優先(K型人)。”

——以上部分摘錄於“想象自己達成目標時的樣子”一節。

這就解釋了,為何有的人非要親眼所見才記得清楚,有的人學習時聽音訊效果比較好,有的人要去摸到感觸到才會印象深刻。

你可以自我嘗試,自我挖掘,看自己是屬於哪一類的或者哪些類的組合體,從而調整策略,讓自己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更加高效和美好。

最小阻力之路,永遠是最快的。在你挑戰自我之前,先踏踏實實利用自己的長板走穩再說。

004,SMART法則。

按照SMART法則,設定自己的目標。

Specific (具體的)清楚詳細的,能想象出來的

Measurable (可預見的)用資料等方式預測可達成的程度

Achievable(可達到的)不會不切實際,有實現的可能性

Realistic(實際的)具有一定現實性

Time-bound(有期限的) 定下具體時限,何時達成目標。

背下來,甚至打印出來,貼在書桌,牆上,計劃本等各個醒目的地方都不為過。

因為這五個首字母,幾乎涵蓋了制定目標時的所有問題。自我逐一對照,看有沒有入坑。

所有不切實際的目標,到最後都會變成自我消耗和折磨。

......

還有很多,等讀者們自己慢慢品味和收穫吧!

04,我的實踐之路。

讀這本書之前,之後和過程中,我做了哪些事?

一,在仔細閱讀之前,我先明晰了我對這本書的目的:學習怎麼讀書和做筆記的方法+寫書評。

二,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面用便籤法標記出有收穫的地方,比如需要記憶或者寫作要用到的材料,清晰明瞭,查詢方便,節省時間和精力;一方面我隨手記下讀書過程中的延伸思考,一來加深理解,二來可以作為寫書評的參考。

三,讀完之後,我自己嘗試著畫了簡略的思維導圖,整理整本書自己自己的思路,寫出了這篇書評。

初嘗試,有待改進。

做完以上這些,我只想說:行動不容易,實踐更不容易,在開始階段尤其不容易。

看完這本書只用幾個小時;看完之後的整理,寫書評,我卻用了一天多時間;而修改書評和釋出,則是在幾天之後了。

看起來挺簡單的:東西都是現成的,擺在那裡,只需要你只需要把它揀起來串起來就好了啊。

事實上呢?

面對這一堆東西,我的第一感覺是發懵,從哪下手?越是想面面俱到,鋪的攤子就越大,能力還不夠時,就會顧此失彼,進而挫敗感劇增。

後來,就只能抽絲剝繭般的慢慢的先把大框架整出來,然後一個點一個點的切進去,最後再整理細節,往裡面填充內容。

看起來簡簡單單,說出來輕輕鬆鬆,真正去做時,才知道其中水有多深。不過,那些你自以為已經學到的東西,只有經過你大腦的思維體系的攪拌錘鍊,才能輸出打著你獨有烙印的東西,你也才能借這個過程把知識內化。

只有真正去做了的人,才不會說大話,因為他懂。不過,你也不要怕,可能會沒有結果,但,每件事情,必有一個開始。去做,才有改變的可能。

那麼,這篇書評對你意味著什麼,看完之後你會去讀這本書嗎?你是會做一個過客還是實踐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