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8廣東大學聯考語文古詩詞答題技巧

教育考試 閱讀(2.59W)

我堅信,我們付出了汗水,經受了考驗,理想中大學殿堂的大門就一定會為我們而敞開,祝各位高三學習大學聯考語文一輪複習中取得好的收效。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廣東大學聯考語文古詩詞答題技巧,希望大家喜歡。

2018廣東大學聯考語文古詩詞答題技巧

  廣東大學聯考語文古詩詞答題技巧

常式問:這首詩歌採用了何種寫作手法?

變式問: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手法(技巧)?或:詩人是怎樣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寫作手法(技巧)是一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類:

第一種:描寫景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⒉運用修辭手法: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大學聯考常考)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互文;

3.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大學聯考常考)象徵、鋪陳,白描。

4.從景物的動靜角度來寫:動景靜景結合,或以動寫靜,以靜寫動;(大學聯考常考)

5.從觀察的層次來寫:遠看與近觀結合,仰視平視與俯視結合;空間的上下結合,高低結合。

⒍從調動感覺的角度來寫:視覺(形和色),聽覺(聲),嗅覺(氣味),味覺,觸覺;或通感。

第二種:描寫人物的方法

⒈從直接與間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側面描寫,虛寫(想象聯想)與實寫;

2.運用具體描寫手段:語言描寫、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⒊運用修辭手法來寫人:比喻對比誇張比擬借代雙關反問設問、反問、反語;

⒋運用表現手法來寫:襯托對比渲染烘托象徵、鋪陳,白描。

第三種: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運用抒情與議論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

2、間接抒情:託物言志(寓理),借古諷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大學聯考常考)第四種:結構(構篇)方式

對比,前後照應,問與答,卒章顯志,總分,虛實結合,(大學聯考常考)過渡,詳略,人稱,設定懸念,欲揚先抑、

■第五種型別:語言煉字類

常式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變式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煉實詞:動詞,表顏色的詞,擬聲詞,疊詞,形容詞和副詞等修飾語(自,孤,獨,冷等)。化動為靜或化靜為動。煉虛詞:數詞,連詞,副詞等。

煉押韻(平仄):調換詞序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詩在第三字,七言詩在第五字煉字。

特別注意下面的另一種不同題型:

常式問:這首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著眼於全篇語言風格)

變式問:這首詩歌具有怎樣的語言風格?或談談這首詩歌的語言藝術。

正確解答:一般從這些詞語中選擇答案(語言特點類術語):含蓄、幽默、風趣、直露、平實、典雅、粗俗、自然、清新、優美、質樸。

■第六種型別:分析詩眼類(或在全篇思想內容方面,或在全篇結構形式方面)

常式問:詩中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變式問: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詩中的哪一個詞語(句子)在全詩中具有統攝(總結)作用?為什麼?

  大學聯考語文詩歌題解題技巧

就詩作題材內容的不同,古詩詞可分為寫景(抒情)詩、記事(詠懷)詩、詠史(懷古)詩、詠物(言志)詩、田園(山水)詩、邊塞(征戰)詩等等。

寫景詩:學生在高中階段大體接觸過,毋須多說。

詠懷詩:敘事抒懷,通過具體的事件的敘寫來抒寫胸臆,抒寫個人的恨別、懷遠、思鄉、離愁、感時等情懷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詠史詩:詩人對某一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詠歎,一般融進了詩人獨到的見識,以史詠懷,以史誦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淵明、劉禹錫、杜牧等都是詠史詩的作者。

詠物詩:主要特點是託物言志。這類古詩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義的意象。如桃花象徵美人、牡丹寄寓富貴、楊花有飄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內蘊。

山水田園詩:寫田園生活和山水風景,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山,南朝的謝靈運是山水詩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園詩派,主要有王維、孟浩然、儲光羲、常建等。

邊塞詩:描寫邊塞生活與民族矛盾,還有一系列與邊塞有關的東西形成於盛唐,最高成就為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

  大學聯考語文一輪複習試題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妻子”指的是( B )

A、男子的配偶 B、妻子兒女 C、妻子和兒子 D、妻子的兒子

2、以下被譽為“白洋澱派”的代表作家是( C )

A、趙樹理 B、艾青 C、孫犁 D、劉白羽

3、《諫太宗十思疏》是( B )寫給唐太宗的奏章。

A、房玄齡 B、魏徵 C、杜如晦 D、鄒忌

4、滕王閣的舊址在現在的( D )

A、浙江溫州 B、山西大同 C、江西贛州 D、江西南昌

5、“斯芬克斯之謎”中的“斯芬克斯”的身軀是:( B )

A、馬 B、獅子 C、老虎 D、蛇

6、下列不屬於記人散文的一項是 ( B )

A、魯迅的《藤野先生》 B、吳伯簫的《記一輛紡車》

C、朱德的《母親的回憶》 D、許地山的《落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