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7廣東大學聯考地理考試答題技巧

教育考試 閱讀(1.68W)

大學聯考是我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考試,也是文科生展示地理實力的一個重要的舞臺。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大學聯考地理考試答題技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017廣東大學聯考地理考試答題技巧

  大學聯考地理考試答題技巧

一、單項選擇題

大學聯考的單項選擇題從形式上看分單一和連鎖題(組合題)兩類。近些年,以圖表或材料作為資訊載體的專題類試題呈不斷加強的趨勢,試題往往抓住某一個點進行深層次挖掘,或是圍繞一條線順藤摸瓜,層層設問,或就某一個區域進行多角度透析。解答單項選擇題要做到心細、眼準,也要做到題後反思。

1.讀懂題幹含義,對於連鎖題(組合題)先通讀一遍,以獲得全面的整體的印象,可加深對題意的理解。在解連鎖題時,往往第一題的解答最為關鍵,若解答錯誤可能會影響到後續問題。相反,若在解答後續問題時感到無從下手時,則需反思第一步的選擇是否有誤。

2.看清題幹表述。如題幹中有“錯誤的是”“最不可能的是”時切忌答成“正確的是”或“可能的是”;如題幹中要求“據圖中資訊”則對那些表述正確但無法從圖中獲得的選項予以排除。另外,從題目中找出對解題幫助最大的關鍵字,或者隱藏在題中的必要解題資訊,這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3.解讀圖表資訊。首先,要明察慎審,理解題中圖表資訊所要表達的地理現象或原理。其次,通過精篩細選,選對解題有效的關鍵資訊。再次,通過巧思妙算,排除無效資料和干擾選項。有些圖表資訊量大,在解題時可依據題意大膽取捨,並在有效資料的計算中採用約數、估算等方式,以提高解題效率。

二、雙項選擇題

在地理單科卷中,雙項選擇題每題3分,單題分值超過單項選擇題,而從閱卷情況看,雙選題錯誤率較高。從答案組合情況看,雙項選擇題有六種組合,而單項選擇題只有四種,因此雙項選擇題的難度相對較大。要順利解答雙選題,解題技巧非常重要。

1.運用排除法。在雙選題中運用排除法比在單選題中更直接有效,排除選項中兩個明顯錯誤的答案,正確的選項就“水落石出”。

2.對選項進行分類組合。將四個選項按照不同的分類標準分別分成兩組,再對照題意確定一組最佳的選項。

3.對於難以取捨的選項,適當運用“量化法”“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來確定最終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對選項的準確率作綜合的評估,“提高標準法”和“降低標準法”需要考生根據對題意的符合程度設立一個較高或較低的指標,最終篩選出所需要的答案。

三、學科內綜合題

無論是文綜卷,還是地理單科卷,綜合題的分值高,綜合性強,對學生的知識靈活應用和能力要求高,因此答好綜合題是地理取得高分的關鍵。解答綜合題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細審題。從大學聯考閱卷的反饋資訊看,學生審題不清導致失分的現象非常嚴重。在急於答題的心理影響下,考生匆匆審題,結果答非所問,事倍功半。如2007年海南地理卷第21題,這道題要求考生應用統計資料來分析問題,但考生的能力十分有限,部分考生在答題中只羅列統計數字,沒有結論,或者用統計數字把結論說錯造成失分。細審題,就是要改變以往那種答題時間多,思考時間少的狀況,在審題時看清關鍵字,明確所問的問題,思考解題的思路和答題的方向。

二是查資訊。在解答綜合題時,往往需要應用材料及圖表中提供的資訊。善於利用材料和圖表的資訊,可以在答題時有章可循,事半功倍。善於在圖表和材料中提取有用資訊,這是學生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大學聯考命題所關注的。相反,在答題中若沒有用到材料和圖表中提供的大量資訊,可以推知答案是有漏洞的。在地圖中查資訊,一要研究圖名,二要研究圖例,三要研究圖中地理事物的相互關係。若是統計圖表,則既要研究總體特徵和總體趨勢,也要研究差異性。在曲線圖中特別要注意曲線的節點和折點。

三是勤遷移。大學聯考注重能力的考查,地理學科考查的核心是考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具體背景材料的能力。在新的問題情境中應用舊的知識點進行解答,這需要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良好的知識遷移能力不僅需要在平時加強訓練和反思,也要求學生有很好的地理知識基礎。若地理原理掌握不紮實,則應用原理會缺乏靈活性,考生必然會出現思維混亂,隨意回答的現象。如2007年全國文綜卷Ⅰ40(3)小題,由於對有利於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掌握得不紮實,考生全答對的較少。另外,由於知識掌握得不牢固,學生在答題時會出現“張冠李戴”的現象。這些都要求考生在夯實基礎方面下苦功夫,同時將相近、相鄰的地理概念、原理弄清楚。

四是善表達。許多考生在考試結束後自我感覺良好,但成績不佳,原因在於文字表述不當。主要表現在答題不完整、答題缺乏邏輯性、地理術語使用不當、出現錯別字等。培養考生的文字表述能力,需要在平時複習中有針對性地加強訓練。一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誘導他們在答題時“點化”,注意不同的角度;二要培養考生的邏輯思維,並將思維過程用文字表述。如問水資源缺乏的原因,若只答降水少,一方面是缺乏完整性,因為水資源缺乏還有用水量增大、水汙染等因素,另一方面是缺少邏輯性,因為降水不屬於水資源,水資源指陸地的徑流。對學生的地理術語使用不當及大量的錯別字,需要在平時養成一種嚴謹、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

四、跨學科綜合題

跨學科綜合試題是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要解答此類試題,學生首先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分析和區分每一小題所屬的學科;其次,學生要調動儲存的本學科知識進行遷移作答。在跨學科綜合題中,往往以某一地理或政治熱點事件為背景,在複習中應充分關注這方面的熱點,並對相應的所涉及的學科知識進行整理。從難度係數看,跨學科綜合題要低於單科綜合題,但也要注意答題的完整與嚴謹,注意文字表述的恰當。

  大學聯考地理氣候複習講義

一、什麼是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厄爾尼諾為西班牙語“EINino”的音譯,是“聖嬰”(上帝之子)的意思。現已用來專門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增暖的現象。

拉尼娜為西班牙語“LaNina”的音譯,是“小女孩”的意思。用以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表面溫度大範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以赤道太平洋北緯5度至南緯5度,西經150度至西經90度區域內的海表面溫度平均值連續6個月以上高於或低於正常0.5℃分別作為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二、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怎樣形成的

正常情況下,赤道太平洋海面盛行片東風(稱為信風),大洋東側表層暖的海水被輸送到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水位不斷上升,熱量也不斷積蓄,使得西部海平面通常比東部偏高40釐米,年平均海溫西部約為29℃。

但是,當某種原因引起信風減弱時,西太平洋暖的海水迅速向東延伸,海溫在太平洋西側下降,東側上升,形成厄爾尼諾。

相反,當信風持續加強時,赤道太平洋東側表面暖水被颳走,深層的冷水上翻作為補充,海表溫度進一步變冷,就容易形成拉尼娜。

三、厄爾尼諾和拉尼娜對我國氣候有什麼影響

1.厄爾尼諾年,東亞季風減弱,中國夏季主要季風雨帶偏南,江淮流域多雨的可能性較大,而北方地區特別是華北到河套一帶少雨乾旱。拉尼娜年正好相反。

2.在厄爾尼諾年的秋冬季,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比常年減少,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比常年增多,冬季青藏高原多雪。拉尼娜年的秋冬季我國降水的分佈為北多南少型。

  大學聯考地理複習注意事項

第一、是要狠抓基礎、提高能力。所謂基礎,指的是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的思維過程和基本的地理素養,而這些基礎的複習應以教材為載體。在緊密聯絡教材、鞏固知識的同時,使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第二、是要圍繞一箇中心打好基礎。中心就是主幹。從近幾年文科綜合試卷中的地理試題來看,大學聯考考查的主幹知識包括:時間的計算;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特別是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影響天氣的天氣系統:鋒面、氣旋與反氣旋;氣候的形成因子、氣候型別的分佈、氣候特徵和氣候型別的判別;世界洋流的分佈規律及其對地理環境影響、內外力作用與地殼的'變動,地殼物質的迴圈,河流的補給與水文特徵;自然帶的分佈規律;農業的區位因素;工業的區位因素;城鎮的規劃與佈局、城市化及其問題;人口遷移;文化擴散;旅遊資源的評價;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等等。對於這些主幹知識,學生們要準確的理解其內涵和外延。搞清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適用範圍和條件。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個知識點。還要對重點知識進行系列整理,理清知識間的橫向關係和縱向聯絡,逐步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框架,形成知識網路圖。

第三、是要形成兩個習慣。一個是儘早訓練,形成正確的答題習慣。另一個是形成關注熱點、拓寬視野的習慣。

第四、抓住三種圖表,提高識別地理特徵的能力。圖表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其突出特點是將“空間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物用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出來。考試也經常以圖表為載體考察地理知識,聯絡政治、歷史。圖表可分為三種:一是等值線圖,如等高線、等溫線、等壓線(面)、等鹽度線、等降水量、等震線、等潛水位線等;二是統計圖表;三是區域地圖。通過一輪複習,學生應能做到熟練解讀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及地形剖面圖,並能在圖上識別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分佈區;熟練使用和說明各種等值線圖、示意圖、景觀影象、各種自然要素和社會經濟的統計資料和圖表等;並能根據要求繪製簡單的地理圖表。

第五、要走出六個誤區提高複習效率。同學們在複習的過程中,除了要隨時注意適度調整自己的複習計劃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學習的誤區:1、對自己沒有準確定位,好高騖遠。2、面面俱到,一味求全。3、學習無計劃,盲目跟從老師。4、零敲碎打,死記硬背。5、題海戰術,追求數量。6、審題粗心,解題方法僵化。

地理是文科中相對偏向理科的學科,要求學生既要有較強的文字分析整合能力,又要具備較強的數字處理能力。因此,不少學生在學習地理時感到十分困惑,甚至頭疼。應該說好的方法是成功的基礎,在複習的地理的過程中一定要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要多與老師和同學溝通,勤於分析、多加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