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教育考試>

2017廣東大學聯考地理大題衝關技巧

教育考試 閱讀(1.41W)

要想在大學聯考地理考試中取得好成績,掌握好大學聯考地理大題答題技巧必不可少。下面本站小編就來告訴大家大學聯考地理大題衝關技巧,希望大家喜歡。

2017廣東大學聯考地理大題衝關技巧

  大學聯考地理大題衝關技巧

1.解讀材料,科學審題

讀題幹-讀圖名-讀圖例、註記、經緯度-分析地圖-題干與圖表結合分析-分析設問。 ①題幹,一般包括材料、數字、圖表等。

②審問題,包括問題的設問角度、限制性條件、所屬的知識範圍等。

③題目不同,審題的側重點也就不同。有些題目較簡單,可從關鍵詞上突破題意;有些題目的材料較為複雜,需要從材料的內容上來把握題意;有時只有將上述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判斷;還有些題目需從問題入手,進行逆向推斷。大學聯考題目的總要求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在審題時應以題意為中心,聯想所學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和區域案例,要全面、準確閱讀所給材料,把握問題指向和設問角度,揣摩命題意圖與考查要求。

2.資訊獲取與機智解讀

提取資訊要全:窮盡一切圖文資訊,確保資訊無遺漏,特別是圖表材料要通過思維加工將圖形、資料資訊轉化為文字資訊。

解讀資訊要準:要注意區域圖的準確定位,如經緯度定位、海陸輪廓定位、地理事物特徵定位;從題幹、圖表中提取解題資訊;找出題乾和設問的關鍵詞和限定詞,辨析資訊的重要程度,找出關鍵資訊並進行合理判斷與推理,挖掘隱含資訊。

運用資訊要活:運用直接資訊及隱含資訊對問題進行分析,思維要暢通、敏捷。

3.解答技巧,實現試題內容與儲備知識間的內在轉化

善於遷移知識,活學活用。課本上的案例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典範,因此,注意案例的遷移,做到活學活用,才能贏得大學聯考。如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可聯絡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基塘農業;魯爾區的綜合整治措施可遷移我國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措施;美國"矽谷"發展的主要區位條件可遷移到印度的班加羅爾、北京中關村、新加坡電子工業。內蒙古畜牧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採取的措施,就可"遷移"阿根廷發展畜牧業所採取的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③開闢水源;④種植飼料。

4.解答問題,草擬答案

①遵循已形成的思維模式和探究思路,根據試題的設問指向闡釋事物、探討問題,做出正確解答。如以區域為資訊載體的題目要牢牢把握區域環境特徵,與區域環境特徵相背離的詞語要慎用。②解答問題一定要有大局觀,要清楚從哪些方面、哪些層次作答,而且根據要點與原理的邏輯關係,確定哪個要點需重點分析,哪個簡略闡述即可。③答題中要注意辯證分析問題,如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資源問題(開源、節流)、評價與影響(利與弊)、區位因素(自然因素與社會經濟因素)、地理規律(時間變化與空間分佈)等。

5.書寫答案

答案的表述要規範、合理,要正確使用地理術語(特別是關鍵詞),要講究層次性、邏輯性,卷面要整潔、清晰。

將試題內容與儲備知識建立聯絡,運用地理思維將知識重新組合、遷移轉化。一般解答思路為:根據經緯度、海陸位置準確定位→自然環境特徵(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人類活動(工農業生產及其地域聯絡)。其作用是通過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建立一條承接式思維鏈條,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有時由於題目條件隱蔽,層層設障,沒有明顯的正誤傾向,只能依據條件去判斷、推理,在此基礎上要理清頭緒,全面考慮,綜合分析,並找出優勢條件或限制性因素。

  大學聯考地理臭氧複習資料

1.產生原理:氯氟烴等氣體在低空不易分解,上升到平流層,破壞臭氧,使臭氧層變薄或出現空洞(臭氧含量低於200DU,DU為多布森單位)

2.臭氧層破壞對地球環境和生物的影響:

使到達地面的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一方面直接危害人體健康,另一方面對生態環境和農林牧漁造成破壞

3.南極地區的臭氧在9—11月含量最低(聯絡季節我國秋季)

4.十多年來,青藏高原上空也出現了臭氧低谷(約比同緯度地區低11%左右),對青藏高原自然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有:A.大部分地區氣溫有所上升B.大部分地區降水有所增加

C.山地雪線上升,冰川消融量增大,河流水位猛漲D.藏羚羊、野犛牛等動物的分佈區域發生明顯改變

5.氯氟烴等氣體主要源於北半球,卻對南極上空臭氧層造成嚴重破壞,引起這些物質遷移的原因是:通過大氣環流輸送到南極上空

6.措施:減少並逐漸禁止氯氟烴等消耗臭氧層的物質的排放,積極研製新型的'製冷系統。

  大學聯考地理難點解析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如何影響中國氣候?

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夏半年的天氣過程的發展起主導作用,其高度可延伸至平流層。在整個對流層的同一高度上,中心溫度比四周高,是一個常年存在的、深厚的暖性反氣旋。在地面上,閉合等壓線的形狀東西扁長,範圍非常大,尤其是在夏季,幾乎佔整個北半球的1/4。其強度和中心位置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範圍較小,強度較弱,中心平均氣壓為1020百帕左右,中心位置在夏威夷群島附近,其西部高壓脊很少深入至中國沿海地區;夏季高壓強度增加,中心氣壓值平均值可達1025百帕以上,中心位置約在西經1500、北緯360處,高壓範圍較大,其西部脊線可伸至我國沿海地區。

太平洋高壓脊的活動,與我國降水的關係十分密切。它送出的暖氣團,與中高緯大陸的冷氣團相遇,形成鋒面,形成大量降水。隨著太平洋高壓脊線的南北進退,我國東部地區的雨帶也隨之移動。6月以前對流層中、下層副熱帶高壓西部脊線,在北緯200以南活動,雨帶徘徊在長江以南地區;6月中旬,脊線突然北跳至北緯250附近,雨帶則徘徊在江淮流域,形成準靜止鋒與梅雨天氣;7月中旬,脊線第二次北跳,維持在北緯300附近,雨帶就北移至華北;9月以後脊線南撤,雨帶又復南移;10月中旬以後,脊線又回覆至6月以前的位置。

在夏季,我國南方各省、自治區都可以受到太平洋高壓西部脊線的直接控制,處於它的西南部,所以一般吹東南風。雖然東南風帶來海上暖溼空氣,但是在下沉氣流作用下,氣層比較穩定,白天沒有云雨產生,天氣極為悶熱。如其持續時間較長,常常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天氣。

如何正確理解地球自轉偏向力?

關於地球自轉偏向力的問題,中學階段老師只是僅強調對於其偏轉方向的記憶,即: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右偏,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左偏,赤道上水平運動的物體不發生偏轉。但是為什麼存在偏向,為什麼有這個力的存在,卻很少有人說得清楚。其實道理也並不複雜。

基於對高中物理中的慣性定律的正確理解,理解地球自轉偏向力絕非難事。牛頓的慣性定律是這樣說的:由於慣性,任何水平運動的物體總要力圖保持它原來的方向和速度。地球上的人是基於經緯網來定位的,經線表示正南和正北方向,緯線表示正東和正西方向。假設北半球有一物體起始由A1向B1運動,即向正北方向運動,亦即沿著經線方向運動。由於慣性,物體始終要保持原來的運動狀態,所以A1B1始終要和A2B2保持平行,但是經線之間並不平行,而是越向極點,間距越小,而我們以經線來確定正南正北方向,所以看起來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發生了偏向,北半球向右偏轉,緯度越大偏角越大,同理南半球水平運動的物體向左偏轉。赤道上經線之間相互平行,水平運動的物體始終和經線走向保持一致,所以赤道上水平運動的物體不會發生偏轉。那地球自轉偏向力是如何產生的呢?其實這個力並非真實存在的力,而是一個假想的力。什麼樣的力不改變速度大小,只改變速度的方向?這個力必須滿足在沿速度方向正交分解沒有分力,不提供這個方向的加速度。所以這個力的方向必須垂直速度的方向,只起改變方向的作用,不改變速度大小。水平運動的物體緯度越高,偏向越大,我們可以認為緯度越高,地球自轉偏向力越大,同時畫北半球地球自轉偏向力時應該垂直於速度方向畫在右側,同理南半球畫在左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