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孫權墓被盜過嗎?孫權墓在哪裡

歷史解讀 閱讀(2.37W)

孫權墓在哪裡

孫權墓被盜過嗎?孫權墓在哪裡

孫權墓,江蘇著名歷史古蹟。史稱蔣陵,又名吳王墳,也稱孫陵崗,在南京市鐘山南麓,是三國時吳大帝孫權(孫權,即吳 大帝,字仲謀,吳郡富春人,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在位三十一年。神鳳元年大帝崩,時年七十歲,葬於鐘山之南的小山上,是山遂名孫陵崗,即今之梅花山)的葬地,亦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孫陵崗還葬有孫權的夫人步氏和後妻潘氏,宣明太子孫登也葬在孫陵附近。孫權墓遺址在明孝陵的梅花崗內。僅存一個石碑,一座石橋,一個註釋牌,一座石像。

孫權墓被盜過嗎?

真正的孫權埋葬地準確位置尚不可考,民間亦有爭議,故不得而知。

孫權簡介

東吳大帝孫權(182—252)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起兵西進,收復甘寧,剿滅了黃祖。同年,曹操南下,豫州牧劉備大敗,曹操佔領了荊州後直意要取下東吳。孫權有意與曹操一戰,果斷決定,以周瑜為東吳統帥,出兵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周瑜在赤壁火攻曹操,以三萬人大敗八十萬兵力。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後孫權出戰合淝,被魏國大將張遼擊敗。224年曹丕大軍攻打東吳。孫權命大將徐盛火攻大破曹丕。229年,孫權於武昌登基為皇帝,建國號大吳(今湖北鄂城),東吳王朝正式成立,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市)。252年,孫權病逝,終年71歲。

經略遼東

孫權通遼東一事,歷來為史家所詬病。裴松之認為“此役也,非惟暗塞,實為無道”,表現了孫權的“愎諫”和“昏虐”。後世學者也往往以“剛愎自用”評論此事。近年來肯定孫權歷史功績的文章多起來了,但對於此事亦多避而不論。但是,如欲更全面地評價孫權,這樁歷史公案似不能迴避。

孫權對遼東的經略,使當時東吳政權蒙受到一些損失,付出了代價,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時也曾蒙受損失一樣,但是,它對於歷史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首先,是開闢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的海上交通。在孫吳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線已經分段開通,先秦秦漢時期已先後開通了由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航道,由江浙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道。但是,由於東漢時期江左地區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會,因此這條航道的來往並不頻繁,而且還沒有開通從江左直達遼東半島的航路。孫吳立國江左後,這裡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以建業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的需求。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胡三省所說:“自建康出大江至於海,轉料角至登州大洋;東北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淤島、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裡鎮”(《通鑑》卷96)。具體來說這條航線是:從建康(今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山東半島東端的成山角,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威海、煙臺北部海域,再沿廟島列島北上,經大謝島(即長島)、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渤海海峽到達遼東半島南端的都裡鎮。都裡鎮即馬石津,亦即三國時期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旅順附近。沓津在三國時期已發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於此,在這裡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公孫淵首府襄平(今遼寧朝陽)。

這條海道的開通,大大便利了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史稱“吳雖在遠,水道通利,舉帆便至,無所隔限”(《魏志·公孫度傳》注引《魏書》)。此後,歷東晉南朝,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交通的重要線路。出現了“乘舶泛海,使驛常通”(《南齊書·東夷高句麗傳》)的情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南朝時期,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朝鮮半島諸國建立了交往,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第二,孫權對遼東的經略,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往,孫權除了從東北地區得到馬匹以外,雙方又各以“方土所出”進行互市。孫權 “比年已來,復遠遣船,越渡大海,多持貨物,誑誘邊民。邊民無知,與之交關”。“浮舟百艘,沈滯津岸,貿迂有無”(《魏志·公孫度傳》注引《魏略》)。雙方還互贈特產,遼東方面向孫權“獻貂馬”(《吳志·孫權傳》)。孫權也以“金寶珍貨,九錫備物,乘海授(公孫)淵”(同上)。高句麗也曾向孫權“貢貂皮千枚,雞皮十具”,孫權則向高句麗“賜衣物珍寶”(《吳志·孫權傳》注引《吳書》)。這種交往,對於兩地的物產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晉人孫楚在遺孫皓書中說:“昔公孫氏承藉父兄,世居東裔……不供職貢,內傲帝命,外通南國,乘桴滄海,交酬貨賄,葛越佈於朔土,貂馬延於吳會”(《晉書·孫楚傳》)。江左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東北,東北以貂馬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江南。這對於加快兩地人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後來,江左的蠶桑也是通過這條海道傳至遼東地區的。“先是,遼川無桑,及(慕容)廆通於晉,求種江南,平州之桑,悉由吳來”(《太平御覽》卷955引《十六國春秋》)。

孫權對遼東的經略,與其浮海求夷洲一樣,對於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其歷史作用是應該肯定的。

開發江南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大約在建安七八年個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校尉、典農都尉、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佈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皖城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毗陵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 較先進。

黃武五年(公元226年),陸遜以所在少谷,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一拓開屯田只孫權回報說:“甚善,今孤父子親自受田,車中八牛以為四耦,雖未及古人,亦欲與眾均等其勞也。”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公元230年)築東興堤,以遏巢湖水,又於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樑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盡除荊州民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黃武五年(公元226年),下令說:“軍興日久上民離農畔,父子夫婦只不能相恤,孤甚愍之人今北虜縮竄,方外無事,其下州郡,有以寬息。”其後,於黃龍三年(公元231年)正月下詔:“兵久不輟,民困於役,歲或不登。”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並不要再徵租賦,又於赤烏三年(公元240年)正月下令禁止“當農桑時,以役事擾民”,以保證春耕正常進行。

赤壁大戰

在孫權躊躇滿志地想繼續進兵荊州時,曹操卻領兵南下,在他之前進入荊州地界。孫權聯合劉備共抗曹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戰。

當時的荊州牧(即荊州的行政長官)劉表剛病死,兩個兒子劉琦和劉琮不合,魯肅建議孫權派他去勸說他們與江東合作,同時盡力聯合暫時寄居荊州的劉備,共同抗擊曹操,然後再尋機奪取荊州,奠定帝王大業。以後孫權的行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的計策施行的。

魯肅在歷盡艱辛見到劉備之後,提出了聯合抗曹的主張,這和劉備、諸葛亮的設想不謀而合。後來曹操從江陵東進,形勢危急,諸葛亮急忙同魯肅一起去見孫權,分析了曹操兵力與江東和劉備兵力的對比,以及曹操長途征戰的不利因素,加上水上作戰江東佔據上風。孫權聽了很興奮,便召集大臣們共同商議,恰好這時曹操送來了書信,說自己領兵八十萬,要與江東決一雌雄。曹操的恐嚇使張昭等文臣提出暫時投降曹操。孫權很不高興,後來藉口去廁所暫時躲出來,魯肅追上他又進行勸說,說別人投降都可以,惟獨他孫權不能,否則性命難保。魯肅又提議孫權將周瑜請來商議。周瑜回來之後力主抗曹,這堅定了孫權的信心。劉備和江東終於聯合起來做抗曹的準備。

周瑜領兵出擊,在赤壁和曹操的'軍隊遭遇,周瑜採納了大將程普的計策,用苦肉計取得曹操的信任,說要投降曹操。然後用十艘戰船裝滿柴草、油脂,用火攻燒掉了曹操大營。曹操敗走華容道,狼狽北撤,損兵折將,死傷過半。赤壁一戰,曹操大傷元氣,三國鼎立局面基本上形成。這一年,孫權僅僅二十七歲。《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作用有些誇大,對周瑜的描寫也比較多,但忽視了孫權的作用,文學作品和歷史事實畢竟有些出入。

【孫權也會草船借箭】

在赤壁打敗曹操之後,周瑜逐步取得了江陵地區。孫權又任命步騭為交州(現在的廣州一帶)刺史,步騭領兵南下,將東吳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交州一帶。

後來曹操又南下和孫權在長江兩岸激戰,地點就在現在南京附近,當時的南京叫建業,是江東的都城。原來的都城在京口,即現在江蘇省的鎮江,後來孫權遷到了建業,並修築了石頭城。

在和曹操激戰的時候,孫權親自乘船觀測敵情。曹操手下大將以為是來挑戰的,就想出擊,曹操則認為是孫權來觀察軍情的,不準出擊,只是增加了防備。孫權觀察完了,命令回本部大營,還命人奏樂助威。曹操見孫權竟有如此過人的膽略,江東的戰船井然有序,很是驚歎:“以後生兒子就要生個像孫權這樣的,如果都像劉表那樣的兒子,連豬狗都不如。”

一次,孫權又乘船到曹操軍營前來刺探軍情,曹操命令放箭阻止。孫權所乘大船的一邊因為滿是羽箭,船開始傾斜,孫權立即命令將船掉頭,這樣另一邊也很快射滿了箭,船又平衡了,孫權這才下令回營。

【沙場歷險】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趁曹操在別處用兵大舉進攻合肥,這次經歷了一次凶險。合肥守將張遼、李典等都是勇將,雖然兵力對比懸殊,但挑選的敢死隊卻使孫權無法取勝。孫權圍攻十多天見無法拿下合肥,便下令撤兵。張遼在後邊緊追不捨,孫權撤到河邊時,橋上的木板已經被張遼事先拆掉了一丈多長,根本無法過河。最後還是大將谷利猛抽孫權的馬,使馬騰空一越過了斷橋,化險為夷。

【分割荊州】

到後來,孫權為了集中精力和劉備爭奪荊州,便和曹操講和了。曹操見無法取勝,也順水推舟表示同意。荊州原是為了聯合劉備抗曹暫時借給劉備的,後來孫權想和劉備聯合奪取巴蜀即現在四川一帶,但劉備想以後自己獨佔,攔截孫權的軍隊不讓通過。劉備後來真的得到了益州,孫權氣憤不已。

孫權屢次索要荊州,劉備都藉口不還,使雙方的矛盾激化。最後因為曹操進軍關中,威脅了劉備後方,劉備提出講和,孫權也因為兵力不足,結果雙方商議將荊州地區分割,南郡、武陵和零陵由劉備管轄,而長沙、江夏和桂陽劃歸江東。其實孫權並不滿足於此,他想以後藉機再奪取整個荊州。魯肅也常勸說孫權要和荊州的守將關羽和好,以便共同抗曹。孫權於是提出和關於結成兒女親家,但關羽卻將求親的孫權使者大罵一頓,說自己的女兒絕不會嫁給孫權那窩囊廢一樣的兒子。這使孫權非常生氣,於是下決心奪回全部荊州。

孫氏家族

祖:孫武、孫臏

父:孫堅(155—192)

母:吳氏(吳夫人,?—202)

繼母:某氏(孫朗之母)

叔父:孫靜

嫡兄弟:孫策、孫翊、孫匡

庶兄弟:孫朗

堂兄弟:孫瑜、孫皎、孫奐、孫蒿、孫謙

妹:孫夫人

嬪妃:謝氏、徐氏(養孫登)、步氏(生孫魯班、孫魯育,皆女)、王氏(生孫和)、王氏(生孫休)、潘皇后(生孫亮)

子: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孫亮

女:孫魯班、孫氏、孫魯育

孫:孫皓、孫德、孫希、孫璠、孫英、孫基、孫壹

侄輩:孫綽、孫趙、孫恭

侄孫:孫琳、孫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