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孫權勸學》教案優秀範文

校園 閱讀(3.25W)

一、關於本課例的介紹:

《孫權勸學》教案優秀範文

本課例有三大特點:

1、以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學生自主學習;

2、老師以書面的形式指引學生培養文言文學習的習慣;

3、質性評價與量性評價相結合,以組內、組外、老師評價的評價方式讓每位學生學會反思,促進發展。

二、關於本課例設計的思考

1、新課程標準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就須要在學習過程突顯出合作、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的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就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引導、激發他們去主動探究、團結合作。例如在《孫權勸學》一課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讀音、詞語解釋、翻譯等基礎問題入手,共同發現問題,利用工具書分析、解決問題。這樣在分工合作中,即使基礎很差的學生也是“發現問題”的重要角色。

2、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七年級學生尤為重要。

我們都很清楚,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效益,而在學生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非常顯著。所以對於剛踏進中學門檻的七年級學生,對於尚未擺脫“乖乖聽課”學習模式的七年級學生,語文教學的重點應放在“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

《孫權勸學》一課中,設計了小組學習成果的展示、小組間挑戰打擂臺、我當小老師、設計板書等環節以激發學生的好勝心、滿足感,讓學生嚐到成功的感覺,嚐到愉快的感覺。國外心理學提出的“情感性激起說”指出:學習動機需要帶有強列的情感作用,並趨向於預期的目標;動機之所以有用,乃是由於尋求愉快的學習。所以讓學生感到學習有趣就是成功的第一步。

當然,有趣並不代表鬧哄哄課堂,在熱鬧的課堂中如何讓學生真正的學到,關鍵在於老師的指引。老師應幫助指引學生養成文言文學習的習慣。

文言文的學習關鍵在於多讀,而且每一次的讀的目標應是層層遞進的。《孫權勸學》一課中,為學生設計出不同要求的層次目標:初讀──讀準音;二讀──理解大意;三讀──讀準句讀;細讀──合作探究;熟讀──讀出味道。學生遵循這樣的思路學習,慢慢的便會養成“多讀”的良好習慣。

3、對於學生的評價應“立足過程,促進發展”。

新課標提出課程應注重培養學生包括積極的學習態度、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品質等多方面的綜合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所以評價功能也應相應轉變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與方發,以及之相伴隨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因此我們的學生評價應:

① 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現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了每個學生學業成就的參差,但這個參差與每個學生在過程中學到的含金量並不成正比,所以我們的評價應僅從學業成就的關注轉為個體發展的關注,也就是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孫權勸學》的評價表中就設計了“參與熱情、學習態度、合作意識”幾個評價指標,力求讓學生重視學習的過程,讓每一個人都能在原基礎上有所發展。

② 重視質性評價,實現評價方發的多樣化。

質性評價能全面、深入、真實再現評價物件的特點和發展趨勢,使學生的個性特點、曾經付出的努力、獲得的進步、還欠缺的地方明顯表現,這樣就可以使被評價者更明確地取長補短。

基於此思考,《孫權勸學》的活動記錄表中設計了幾方面的質性評價:A、“妙語連珠”“結繩記事”的課堂行為記錄;B、“堂上檢測成績及主要存在問題”的填寫;C、“通過活動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小組填寫)”“本次活動的一點收穫(個人填寫)”的填寫,對這些環節作出具體描述性評價,目的讓學生學會思考量化成績背後得失,讓學生從不同方面瞭解自己優缺點。

對於本課的評價還包括課後興趣活動:“通過與《傷仲永》的比較得出的啟示”;“任選一種方式表達你們小組對本文的收穫”。

評價方發的.多樣化目的就是打破一次定輸贏的局面,讓每一個學生都儘可能表現、發現自己和別人的閃光點,讓他們有熱情、有興趣去參與學習。

③ 強調參與與互動,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孫權勸學》的評價表中就設計了自評、組評、組外評價、老師評價幾方面的評價主體每位學生包括老師既是評價者又是被評價者,這樣被評價者的主體地位大大提升,從而打破“等著別人來打分”的被動局面,變成主動參與、自我反思,促進不斷改進,獲得發展。

這樣,不同的評價指標、不同的評價方發、不同的評價主體的設計,可以讓老師發現、挖掘每一位學生的優勢潛能,並給與充分的肯定和欣賞,從而豎立學生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讓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勢領域和弱勢領域,從而不斷改進,這樣就可真正意義上的促進發展。

(具體的評價表詳見附錄)

三、學生分析

1、處於學習的過渡期。

七年級學生,尚未擺脫國小“乖乖聽課”的學習模式,對主動學習的概念比較模糊。以互助形似激發學習的主動性。

2、較少接觸文言文,沒形成完善的學習方法。

七年級學生普遍語文基礎知識較差,對字形、字音的掌握不牢固,對詞語的理解能力較弱,特別是在閱讀文言文時感到吃力,甚至失去學習興趣。

3、有團隊合作精神與好勝心。

七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形成了一定的集體意識,而小組學習成果的演示也能滿足學生在學習上的好勝心理。

四、設計目的

1、培養學生的合作與探究意識;

2、發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引導學生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方法,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五、教學設計

1、教學目的

⑴ 教會學生學習一篇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⑵ 預習中設定“初讀──讀準音、二讀──理解大意”兩個環節,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體現語文教學的基礎性。

⑶ 通過小組內組員的共同查詢、訂正後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派代表向全班展示,調動學生的合作學習熱情,滿足學生自我表現慾望和好勝心理。

⑷ 課後的興趣活動,與《傷仲永》的比較閱讀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小組對文章的理解一環節可以尊重每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他們各展所長表達自己的感受。

⑸ 活動表的“妙語連珠”一欄是想讓學生學會發現身邊人的閃光點。“結繩記事”一欄是讓學生記錄課堂回答的次數,以形成一種競爭氣氛。

⑹ “學習效果檢測”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清楚自己在此次合作活動中欠缺的方面。

⑺ 最後的“組內、組外、老師評價”可以讓小組每位成員多方面的反思在此次活動中自己的優缺點,力求不斷改進。

2、教學過程

⑴ 佈置預習

通過工具書完成文章的“初讀──讀準音、二讀──理解大意”兩個環節。

⑵ A、匯入:認識成語的出處,提出“為何一個昔日的‘吳下阿蒙’可以令人‘刮目相看’?”引出標題:“刮目看阿蒙”。

B、“初讀──讀準音”:一個小組朗讀,其他小組訂正,歸納出本課應掌握的字詞。

C、“二讀──理解大意”:以打擂臺的形式,小組間互相挑戰文中的翻譯,從而歸納出個段落的重點詞語。

D、“三讀──讀準句讀”:全班朗讀,要求吐字清晰錯落有致。

E、“細讀──合作探究”:問題:孫權勸學的理由有哪些?呂蒙學有所成了嗎?要求:在文中找關鍵性句子,以小組為單位設計板書。

F、“熟讀──讀出味道”:小組內練習,後派代表讀。要求在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讀出人物的心情,語氣。

⑶ 上學習效果檢測。

⑷ 老師小結

⑸ 佈置課後興趣活動

附錄一:小組合作記錄表紀實

附錄二:課後興趣活動──辯論會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