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歷史解讀>

唐朝歷史人物

歷史解讀 閱讀(3.11W)

關於唐朝歷史人物有哪些呢?故事是傳承歷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歷史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歷史課堂上引入故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興趣,而且對於掌握理解歷史知識,突破重難點,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唐朝歷史人物,歡迎閱讀借鑑!

唐朝歷史人物
  唐朝歷史人物篇一: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魏徵像唐太宗執政公開嚴明,鼓勵大臣直諫,所以他手下有許多敢於直言進諫的大臣。而在這些諫臣中,最突出的當屬魏徵,他經常進諫,提出過許多很好的建議,甚至常常與李世民當面爭執,即使李世民大怒,也還是神色不變,堅持自己的看法。

公元626年,李世民下詔徵兵,規定不滿十八歲而個頭高大的男子,也可以徵。魏徵卻扣住了這道詔書不發,太宗連催幾次,他都不理。李世民大怒,召來魏徵訓斥他大膽抗旨。魏徵鎮定地說:“臣聽說竭澤而漁,就無魚可捕了。陛下將不滿18歲但身強力壯的男子徵來當兵,以後再到哪裡去徵兵呢?再說,國家的賦稅讓誰來負擔呢,並且陛下以前宣佈18歲以上的男子才徵,現在的詔書一下,你不是失言於天下嗎?”李世民聽了,啞口無言,良久,才承認自己錯了,撤銷了這道詔書,還提升魏徵為太子太師。

一天,李世民正在逗弄一隻小鷂(即雀鷹,比鷹小,可幫助打獵),見魏徵進來,怕他責怪,忙將它藏在懷中,魏徵裝作沒看見,向太宗奏事,又故意拖延時間。等他離開,小鷂已經悶死了。

還有一次,太宗退朝回到宮中,怒氣衝衝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下佬。”長孫皇后忙問殺誰。太宗說:“魏徵常常當面頂撞我,使我難堪。”長孫皇后就退出去穿上禮服再進來,向李世民道賀道:“君主聖明,臣下才敢直言進諫,魏徵敢於當面頂撞陛下,說明陛下是聖明之君,臣妾怎能不向陛下祝賀呢?”李世民聽了皇后委婉的批評和規勸,怒氣頓消,清醒地認識到虛心納諫對於天下興亡的重要性。

貞觀中期以後出現了盛世,大臣都極力歌頌李世民,只有魏徵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給李世民指出了10個缺點,要他警惕。李世民就鄭重地將它抄在屏風上,以便早晚閱讀,引為戒鑑。公元643年,魏徵病死,李世民十分悲痛,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是非。魏徵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鏡子。”

  唐朝歷史人物篇二:唐玄宗為何不立楊貴妃為皇后

說到楊貴妃(楊玉環)大家都知道,她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有傾國傾城的美貌,而且能歌善舞,聰慧過人,唐玄宗也因此迷戀上了楊貴妃,對後宮其她妃嬪就置若罔聞,不為動情,唯獨偏愛楊貴妃,可謂是集三千寵愛在一身。唐玄宗如此寵愛楊貴妃,為何沒有立楊貴妃為皇后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據筆者分析有以下三大原因:

其一、自從唐玄宗廢了元配王皇后之後,皇后之位就一直空著。其實在唐玄宗的內心,很想立楊貴妃為皇后。然而楊貴妃畢竟是自己從兒子壽王李瑁手中奪來的的妃子,明擺著就是老子奪子所愛,這種名不正、言不順,且有違倫理的結合怎麼會受到舉國上下的認可和祝福呢?礙著唐玄宗是皇帝的原因,所以沒人敢說罷了,不過唐玄宗也很識趣,只封了楊玉環為妃,至死也沒有封其為後,更好地堵住了眾大臣和文武百官的悠悠之口。

其二、楊貴妃原本就是壽王李瑁最寵愛的妃子,結果被老子所奪,他心中的憤恨別提有多大了,然而誰讓自己的老子是皇帝呢,誰敢惹九五之尊的皇帝呢,壽王李瑁也只好認栽倒黴。倘若唐玄宗真要立楊貴妃為皇后的話,勢必將壽王李瑁心中壓抑的怒火激發出來,俗話說狗急還跳牆呢,這樣一來使得父子更加反目成仇,二來也極有可能引起太子、壽王李瑁,甚至朝廷大臣的反對,發生宮廷政變,那樣就得不償失了。再說了,唐玄宗也不會傻得為了立楊貴妃為皇后,斷送了大唐江山,孰輕孰重,唐玄宗心中自然有數。當然,唐玄宗也斷然不會去冒這個險的。

其三、俗話說:“母以子貴”。自從楊貴妃和唐玄宗在一起,一直就沒有子嗣,故而唐玄宗才沒有立楊貴妃為皇后。至於楊貴妃為何沒有子嗣,就不得而知了。

唐玄宗雖然沒有立“集三千寵愛於一身”的楊貴妃為皇后,但是她在宮中的地位以及使用的禮儀與皇后的標準無二,實際上已是六宮之主了,立不立皇后也沒什麼兩樣。

  唐朝歷史人物篇三: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

唐朝的貞觀之治,使國家經濟繁榮,文化發達,周圍少數民族非常向往,紛紛派使者前來修好,稱臣納貢。許多少數民族首領都來求親,以能夠與唐朝宗室聯姻為榮。唐太宗為了確保邊疆太平,各族人民和睦相處,也制定並推行和親政策。比如,唐太宗把妹妹衡陽公主嫁給突厥處羅可汗的`兒子阿史那社爾,把弘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從而建立了唐朝和突厥、吐谷渾之間的友好關係。當時西南地區的青藏高原上,崛起了一個強盛的吐蕃(bō)政權。它的贊普(吐蕃王的稱號)松贊干布,於634年派使者到長安,希望跟唐朝建立友好關係。

松贊干布從小就精通騎馬、射箭、擊劍等各種武藝,而且很有文化素養,會寫詩歌,吐蕃人十分愛戴他。在他父親去世不久,吐蕃貴族發動叛亂,企圖奪取政權。年輕的松贊干布鎮靜地面對複雜的形勢,憑著超凡的智慧和勇敢,很快就平定了叛亂。

松贊干布派使者到長安,一方面是想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向唐皇室求親。但唐太宗沒有馬上答應。吐蕃使者擔心回去後會被松贊干布怪罪,便撒了個謊,於是鬧出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雙方打了幾仗,又坐下來和平談判。

公元640年,松贊干布派出了一支上百人的隊伍,由聰明能幹的大論(宰相)祿東贊帶隊,準備了許多金銀珍寶,再次到長安求親。

祿東贊在唐太宗接見時,轉達了松贊干布想和唐朝友好的心願,巧妙地提出了年輕的國王希望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要求。

唐太宗對祿東讚的言談舉止很讚賞,並從他那裡對松贊干布有了更多的瞭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選了一位文化素養較高、美麗而又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許嫁給松贊干布。

祿東贊能完成求親的使命,確實很不容易,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當祿東贊勝利解答了一道道難題,最後,唐太宗要他從二千五百名美麗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來。祿東贊以他敏銳的眼光,一眼就認出了儀態大方的文成公主。

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隨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還有許多侍女和工匠廚役。在文成公主豐盛的嫁妝裡,不僅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還有吐蕃所缺少的糧食、蔬菜、水果種子和藥材、蠶種等,以及許多儒家經典和農業、醫藥、天文、曆法、科技等方面的圖書。

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訊息後,一路上都有人備了禮物和交通工具來接送。松贊干布按照唐朝禮制,從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親自迎接文成公主,並在那裡隆重地舉行了婚禮。他與李道宗相見,是以兒子女婿這種晚輩的身份,以表示敬意。

隨後,松贊干布帶著文成公主回邏些。這年藏曆4月15日,邏些百姓像過盛大節日似的,載歌載舞,迎接文成公主進城。

松贊干布非常寵愛文成公主,還按照唐朝的建築模式,在邏些專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宮殿。至今在拉薩的大昭寺及布達拉宮中,都供奉著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塑像。

松贊干布於公元650年去世後,文成公主繼續為漢藏兩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聯絡作著不懈努力。當時去印度學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還受到文成公主的熱情接待。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四十年,為發展藏族經濟作出了貢獻。她讓隨從人員向當地百姓傳授耕種方法,還親自指導青稞等穀物的試種。她要求唐朝選派優秀工匠入藏,幫助吐蕃人民建設。自從文成公主入藏後,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大大加強,她也成為民族情誼的象徵,因而直到現在還被當地人民所深深懷念。

松贊干布以後的幾個贊普,繼續保持與唐朝的友好關係。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公元729年,吐蕃贊普派使者來見唐玄宗,表示願意和唐朝同為一家人,讓天下百姓永遠過太平日子,表達了漢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