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範例

校園 閱讀(6.35K)
  宋王與使者的故事

春秋時期,有一次齊國攻打宋國,宋王便派人去偵察齊軍到了什麼地方。派出去的人回來說:“齊國的離我們已經很近了,我國的國民都驚恐不安。”

歷史人物歷史故事範例

左右近臣都對宋王說:“這就是所謂的‘肉腐爛了自然就會招惹蟲害’啊。現在憑著宋國的強大,齊軍的弱小,是不可能到達這種地步的。”

宋王於是大怒,把派去的人屈殺了。接著又派人去察看齊軍的情況,派去的人的報告同前面那個人的一樣,宋王又大怒,把第二個人也屈殺了。

就這樣,宋王一共派了三個人前去,三個人都被殺害了。接著,宋王又派了一個人前去檢視。這次被派去的人遇見了他的哥哥。他的哥哥問他:“國家已經非常危險了,你還要到哪裡去?”

派去的`人說:“是國君派我來察看齊軍的情況的。原來齊軍已離我們這麼近了,國民已經如此恐懼。現在我擔心的是先前察看齊軍情況的人都因為報告齊軍迫近而被國王處死了。如今我要是如實報告的話,也難逃一死。如果不如實報告,恐怕也是一死。我該怎麼辦呢?”

他的哥哥說:“如果報告實情,你又將先於死者死,先於亡者亡。”

派去的人聽後,就回去向宋王報告說:“我根本就沒看見齊軍在哪裡。國民很安定。”宋王非常高興。左右近臣都說:“先前被殺的人的確該死。”

於是,宋王賞賜給這個人許多錢。

後來,齊軍大兵壓境,宋王抵敵不住,就自己跳到車中,慌忙逃命去了。而那個被派去的人則跑到了別的國家,過起了非常富裕的生活。

哲理點撥:作為一個領導,千萬不能像宋王那樣,一定要聽取多方面的意見,這樣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如果單聽一方面的話,不但自己糊塗,事情也會弄得很糟。

  孟軻和子思的故事

孟軻,又稱孟子,字子輿,是戰國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公元前336年,孟子來到魏國,受到了魏國君臣的熱烈歡迎。魏惠王向孟子問道:“老先生,您從那麼遠的地方來到這兒,想必是對我們魏國奉獻利益的吧?”

孟子回答說:“國君何必把利益掛在嘴上,首要的任務應該是仁義。如果君王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的家族,下官與百姓說怎樣才能有利於我自身,上下互相為了謀求利益而爭鬥,國家就危難了,這樣也就沒有仁德遺留給親朋了,也就沒有忠義去追隨國君了。”

魏惠王聽了不住點頭,稱讚說:“先生說得好極了!”

起初,孟軻曾拜子思為師,孟軻問子思治理百姓的辦法哪一種應放在前邊,子思說:“先給百姓以利益。”

孟子又問:“君子教育百姓只講仁義二字,又何必再講利益呢?”

子思說:“仁義本來也是為了利益,因為上邊不仁下邊就會不得其所,上邊不義下邊就會熱衷於欺詐,這樣才是大不利的呀!因此《周易》上說‘利是義的總和’。《周易》還說‘利益用來安定民心,而後才能使人崇尚道德’,這都是在講利益是個大前提。”

司馬光評論說:子思和孟子的話是一致的。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如何成為利益的,不講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只講仁義而不涉及利益的原因,是所講的物件不同的原因。

哲理點撥:正確的領導思想帶來的好處遠比你想象的要多,增強個人修養,它的功效不遜於你投入的資金。其中加強領導修養最關鍵的,就是領導人能否從被領導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