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工作方案>

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能力的方法

工作方案 閱讀(3.17W)

“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規定:語文課程要“發展語言能力”。語文學習的最終意義,就是能運用語文進行交際,運用語文獲取人文知識、提高人文素養。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性質,決定了語文學習者必須培養語言理解能力、把握文章(或人們的話語)的思想內容的能力。各個階段的語文考試中都注重這些能力的考查。因為這些能力的培養直接關係著語文課程目標的實現狀況。語文教師一旦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其他許多教學問題就好解決了。這在很在程度上決定了語文教學的成功性。

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能力的方法

“語文理解”的範圍很廣。理解詞語、句子、語段、文章,歸於“語文理解”;理解圖畫、表格,分析評判生活中的一些語言現象、生活事件等,也屬於“語文理解”的範疇。對於不同的理解物件,可理解其基本意思、深刻含義,表現出的事物的特點,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其中表達的哲理(或給人的啟示);可理解其表達的技巧、語言的風格、寫作的方法、結構的安排等。看起來,“語文理解”的範圍實在是太廣太大,難以理出個頭緒來。但只要細想一下,就會發現,它們之間有必然的聯絡,它們都與語言文字生活現象的分析理解密切相關。

筆者根據自己長期的教學經驗,採用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思路,從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入手,方法可行、效果較滿意。在此,說說培養學生理解詞語句子的能力,供大家評議。

首先,培養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詞語是語言運用的最小的單位,語言文字的運用都離不開詞語的運用。對句子的理解都少不了對詞語的理解。

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先要讓學生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這完全可以讓學生利用語文工具書中的“詞典”“詞語手冊”。這些工具書都對所選入的詞語解釋了基本意思,有的還有例句,以便讓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並模仿運用詞語。在教學中,要向學生說明:理解詞語,要弄清各詞可以用來寫哪些事物。這對理解詞語在語境中的含義即語境義、臨時意義)以及蘊含的思想情感有積極的準備作用。

如:在人教版新課標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1課《在山的那邊》的詞語教學中,讓學生自己查工具書得知,“痴想”的意思是不能實現的痴心的想法;“鐵青”的意思是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然後讓學生說說它們分別可以用來寫什麼事物,學生們說,“痴想”可以寫人的心理活動,可以寫人的思想等;“鐵青”可以用來描寫臉色,也可以用來描寫山、草、木等的顏色。這樣的問題,學生們很容易明白地回答,但這對學生分析理解詞語在文句中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有很大的意義。

引導學生理解詞語,接著要讓學生在理解詞語的基本意思的基礎上,重在學會理解詞語在文句中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這就得引導學生聯絡語境(詞語所在的句子或語段)來分析理解,讓學生從語境中看出句子中的詞語是寫什麼人或什麼事或什麼物或什麼情景,進而分析其含義或表達效果,適當介紹體現在具體詞語上的修辭方法或表達特色,如擬人、誇張等修辭及其生動活潑、形象具體等表達優點。句中詞語的含義或表達效果,往往是下面幾種情況:

(1)句中的詞語若是寫人的,就會表現人物的活動特徵、性格特徵、思想情感等;

(2)句中的詞語若是寫事物的,就會表現出事物的特徵,作者的思想情感等。只要引導學生在積累生活經驗、積累詞語的基本意思的基礎上,向這些方面去思考即可。

如上面的例子,“痴想”是寫“我”想“山那邊是什麼”的心理活動,由此可知,它表現出“我”對山那邊充滿好奇心,表現出“我”小時候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望。“鐵青”一詞在文句中是寫“我”爬上山頂看到的那邊的山的景象,含有“我”的思想情感;結合“臉”“打零分”的說法可知它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並聯系“間接表現”的寫作手法的作用來分析,不難明白“鐵青”一詞還表現出“我”看到山那邊仍然是山時的“失望”心情。又如,在朱自清的.《春》的教學中,要求理解“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一句中的“欣欣然”,學生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歡歡喜喜的樣子”後,讓學生弄清它在句子中寫的是大地上的“一切”景物,寫景物“歡歡喜喜”,用了擬人方法,這是作者主觀感受到的景物,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據此,學生就好得出這樣的理解:此詞采用擬人的方法,生動活潑地寫出了大地萬物春到復甦的景象,表現出人們迎來春天的喜悅之情。老舍的《濟南的冬天》裡有一句“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要學生理解其中的“奇蹟”一詞,學生很容易知道它的基本意思是“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接著聯絡句子可以知道這是寫“在北平住慣的人”對“冬天不颳風”現象的感覺。這樣,就好明白:“奇蹟”一詞表現出“在北平住慣的人”想象不到“冬天不颳風”的現象,對此現象感到驚奇,也表現出“冬天不颳風”的天氣,在其他地方難得,突出濟南冬天的美好。理解句子和理解詞語又密不可分,相輔相成。

接著,培養學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句子的意思相對完整,是通過詞語按照語言習慣正確組織(有的要運用一定的修辭方法和表現技巧)起來表達的,必定會落實到相應的詞語(特別是關鍵詞語)上。文中句子表達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幾種:

(1)表現出什麼人什麼事什麼物的什麼特徵,含有怎樣的思想情感;

(2)表現出怎樣的觀點看法,給人怎樣的啟示等。

只要引導學生弄清並歸納好常見的幾種修辭方法和表現技巧,聯絡相應的語境,重點抓住句中的關鍵詞語分析理解即可。在聯絡語境分析時,一定要弄清句子是寫什麼話題,針對什麼情況(或現象)說的,以便明白句子那樣說的原因。

如在教學人教版新課標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上冊第5課《親愛的爸爸媽媽》時,要理解第二部分末尾的句子:“人,是健忘的。不記仇,很對。但是,不能忘記。”引導學生根據經驗可知此句的重點意思在“但是”之後;聯絡上文可知,句子是針對非正義戰爭屠殺無辜人民的歷史事實說的,主要談如何對待這一歷史;最後抓住詞語“健忘”、“不能忘記”分析。到此,學生不難理解出:句子是說人們容易忘記歷史,但是不能忘記慘痛的歷史,應吸取歷史的教訓,才能保證世間永遠不再有戰爭和屠殺。又如讓學生理解魯迅《故鄉》末尾的名句:“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讓學生聯絡上文中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可知此句是談論“希望有無”的問題,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再抓住“走的人多”和“便成了路”兩者分析其內在關係,並聯系“人走”與“路的存在”的生活經驗思考,便可理解為: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句子是說人們都滿懷希望奮鬥(即“走的人多”),就會實現希望(即“成了路”),啟示我們要為希望理想努力奮鬥,才能迎來美好的生活。

理解句子較靈活寬泛,但少不了理解句中的詞語,並且與一定的語法知識和生活經驗有關聯。這些,必須引導學生在平時多積累總結,才可逐步提高語句的理解能力,為解決其他相關的語文理解問題作好了充分準備,掃除了學習中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