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中國畫的筆墨傳統及延續

愛好 閱讀(1.52W)

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可謂是近百年來中國美術界一直關注的問題,在技法探索與理論研究兩個領域,諸多畫家和學者也試圖在強大的傳統繪畫精神和中國畫的時代性之間努力去尋求一種平衡的支點。在這裡,由中國畫特殊的繪畫工具歷經數千年而形成的筆墨傳統,則成為了這一場論爭的焦點。在傳統形態的“文人畫”裡,始終將筆墨作為一個基本的價值評判標準之一。“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①而當中國畫發展到20世紀初,由於西方藝術觀念的大量引入,中國畫開始進入了由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轉變的轉型時期。傳統繪畫在歷經唐宋元的輝煌之後已逐漸呈現出頹勢,西方透視學、解剖學、色彩學等方面的知識和多樣的風格流派的介入對中國畫的表現手段是一種有益的補充,這對中國畫的發展來說是一個促進,這一點無需否認。但另一方面,如果對西方藝術觀念無限制地吸收,作為本土藝術的中國畫的本質就會遭到置換,最終可能導致中國畫實質上的消亡。於是在20世紀90年代的那一場“筆墨”爭論中,就把“筆墨”作為中國畫發展道路上一個爭論的焦點。那麼“筆墨”一詞究竟承載著多少文化含義,足以成為傳統中國畫的品評基準,更甚至成為當代中國畫發展討論的矛頭指向。

中國畫的筆墨傳統及延續

中國畫的筆墨,是由毛筆、水墨、宣紙等材料工具的效能所規定、在長時間的技巧訓練中形成的特殊語言符號,以及這種語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含義。它包含了三層意思:其一,是指中國傳統繪畫的工具材料,即筆和墨。其二,是指中國畫的表現技法的統稱,即運筆用墨的方法。其三,是指中國畫在長期漸進式的發展過程中所累積的經驗,以及不斷演進和創新的過程中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②第一層含義自不用說,毛筆和墨皆是中國畫獨有工具。這第二層含義,是傳統繪畫描繪物象的手段、運筆用墨的技巧及由此產生的線的節奏、韻律上的變化和墨塊幹、溼、濃、淡上的變化。其本身已經成為獨立的審美標準。在古代畫論中,談及筆墨時,也大多是指筆墨技法。唐代張彥遠在“論畫六法”中指出,“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於用筆。”③在這裡,突出了用筆運墨在中國畫創作過程中的地位。而用筆的提、按、頓、挫,行、止、疾、徐;用墨的濃、淡、幹、溼,破、潑、積、宿,也正是構成了中國繪畫抽象性表現的最重要手段。在運筆用墨的過程中,行筆的軌跡和節奏、力度,墨色的乾溼濃淡是創作心態最為直接的體現,同樣傳達了理解、感受與表現。在一幅作品中,筆墨痕跡既是突出畫面主題的`元素,同時其本身或偶然或必然所形成的有意味的痕跡也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在筆痕的律動和墨色的滲化中,包含著東方哲學觀念和獨特的審美取向。書法的用筆大大提高了繪畫作品中筆線的文化含量。筆墨的第三層含義,則是指在運筆用墨的修煉過程中所指向的精神層次的提升。中國的傳統文化注重“天人合一”,而筆墨的理想境界便是在遍觀自然造化生命的過程中趨向於人格修養的完美。這也使得筆墨的修煉成為一個漫長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主張廢除筆墨論者為了重建中國畫的價值體系,面對筆墨,要麼選擇迴避繞開,要麼選擇推翻重建。藝術的價值體系不可能憑空地生髮出來,它是必須建立在一個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中國畫內容與形式上的創新,是必須放在東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上來權衡的。

整個20世紀的中國繪畫史,充斥著對中國畫傳統的延續與斷裂的抗爭。其中筆墨的爭論似乎也貫穿於整個20世紀的中國畫發展史。西方繪畫技法的借用,促進了中國畫寫實的可能。80年代後,西方現代藝術思潮的大量湧入,“表現型水墨”“抽象型水墨”“觀念水墨”正從意識形態上改變著中國畫創作思路,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形式。也有主張中國畫放棄傳統,廢棄筆墨,融入藝術“全球化”的潮流,從而取得“世界性”和“國際性”的資格的激進者,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對西方現代藝術盲目追逐和模仿之後,很多畫家開始轉過頭來重新認識傳統,為中國畫的創新尋找適合生存的土壤,正是他們的探索引起了對傳統的重新審視。

其實,我們不必把中國畫發展的桎梏完全歸咎於筆墨,而非要認為放棄了筆墨,中國畫才有可能發展。我們姑且把“筆墨”還原到繪畫藝術的本質上來討論。筆墨只是一種有意味的形式,而“形式、內涵與技法,乃是一切繪畫藝術所必需的。不論中國畫或是油畫,只要用筆用色去作畫,就離不開它。你可以選擇運用不同的用筆用色的技巧,採用不同的形式,表現不同的內涵,但你不可以不選擇。”“你可以不叫‘筆墨’之名,但是不可能不用‘筆墨’之實。”④只要我們給“筆墨”減負,去掉其程式化的外殼,再從對自然生活的表現過程中不斷補充、創造新的筆墨形式,筆墨就有繼續存在的可能。

所有這些對中國畫時代性的革新,都是基於對中國畫未來的探索。而筆墨的討論,也始終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對於傳統筆墨的高度完備的體系,我們無法迴避,也不能徹底否定,只能站在其高度上,含著包容多元化發展的心態,去尋找中國畫的出路。“筆墨”仍然是中國畫評判標準的一個基本因素,失去了這一評判標準,也就失去了中國畫存在的意義。而本土文化的消亡,並不是我們所願看到的。

實際上,中國畫的發展經歷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與西方現代藝術的斷裂、突變的演進方式是迥然不同的。我們無須將西方的藝術發展觀拿來套用。中國畫仍然具有不斷向前發展的空間,當代很多畫家也從不同形式、不同角度在探索中國畫發展的新路子。而不管向什麼方向發展,我們首先應該保持民族文化的個性,必須站在傳統筆墨的高度上來尋找出路,去探索新的語言方式,新的感覺形式。失去了傳統文化母體的基因,機械地移植,將只會產生文化的怪胎。

註釋:

①(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引自《中國學術名著提要 藝術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99頁

②何懷碩 《“筆墨”與中國繪畫的抽象性》,引自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版《朵雲》54集第9頁

③(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摘自周積寅編《中國畫論輯要》上編,品評論第125頁

④北魚《筆墨是中國繪畫的根本》,上海書畫出版社2001年版《朵雲》54輯第1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