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對中國畫的傳統創作和創新

愛好 閱讀(9.48K)

導讀:中國畫的傳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澱和積累,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變的文化遺傳基因,它體現了民族審美的習慣,是一切藝術文化之源。……

對中國畫的傳統創作和創新

  傳統

中國畫的傳統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民族文化的沉澱和積累,是世代相傳的民族文化的接力捧,是一承不變的文化遺傳基因,它體現了民族審美的習慣,是一切藝術文化之源。中華民族是一個博大精深、包容萬物的偉大的民族,它的傳統既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有大量其它民族文化的精華,“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所以中國民族的傳統是繼承的傳統,更是一個不斷創造與革新的傳統。

中國畫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和傳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綜合體,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審美特徵,並演化成為追求筆墨觀、色彩觀、線條觀,表現內在精神、意境、情趣的特有審美思想,體現在用筆、用墨、用色等方面上,並形成了中國畫的特點。

學習傳統,首先要尊重傳統,尊重祖先所留傳下來的一切優秀的文化遺產、一切有價值的東西。繼承傳統也是為了更好地便捷學習,這雖然是某種表面意義上的程式化,但也是實質意義上的民族性和民族化。學習傳統不能忽視創新,任何傳統都是和創新聯接起來的。否定傳統是無源之水,否定創新就無生命力。正確的繼承傳統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造,不斷髮展,推陳出新。早在南北朝時謝赫就指出了:“傳移摹寫”,明確了重視傳統的重要性。我們反對以捍衛傳統藝術為名而反對創新,也反對以創新為名而否定傳統。否定傳統的人往往是對傳統的“無知”,而否定創新的人,又是對傳統的”無為”。對於傳統,李可染先生說的好:“要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又要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入和出都很難,但它是正確對待傳統的關鍵所在。

對於傳統與創新的問題,我十分贊成徐悲鴻先生在北大畫法研究會演講《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中指出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採入者融之”。

  創作

學習繪畫的技巧和方法的最終目的是完成對作品的創作。藝術家把“眼中之竹”、“胸中之竹”表現成“手中之竹”,必須依賴於創作,它是一個由構思、構圖到創作的過程。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由認識生活到表現生活、表現自我個性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把生活放在第一位,生活是繪畫創作的源泉,所以中國畫家以“造化為師”。創作過程就是表現心意的過程,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最終創作出典型的藝術形象,表達出物件的形神。

藝術創作是多種多樣的,通過運用藝術的構思、構圖、誇張、取捨、筆墨等方法,塑造出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藝術,最終達到藝術的最高境界。

我們知道藝術來源於生活,藝術形象不是自然的摹仿與翻版,而是通過作者對自然的加工處理來完成的。其中形象的塑造又體現出作者對物象的理解以及作者對物象的感受。緣物寄情,情景交融,畫家希望通過有限的具體的形象,給觀者一個無限廣闊的藝術天地,而藝術家的一切思想、感情、技法、審美思想,要通過繪畫的創作才能完成。“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一個逐步形成、循序漸進的過程,是通過創作最終實現的。

  創作的幾個過程

鄭板橋在畫竹時提出了畫竹的三個過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無成竹”,形象地闡明瞭藝術創作的三個過程。

1、“眼中之竹”

對生活的體驗是畫家進行創作的前提,任何認識都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生活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繪畫素材,生活是千變萬化的,豐富多彩的,但生活並非是藝術。羅丹說過:“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能夠發現出美來。”這就是說藝術家要有敏銳的觀察生活的能力,“眼中之竹”就是“自然之竹”,是藝術家對物象的印象。自然生活的一草一木無不體現著藝術表現的內容和技法,所以石濤提出要“搜盡奇峰打草稿”。

2、胸中之竹

“眼中之竹”並非“胸中之竹”,藝術家把紛繁的自然物象進行篩選過濾,最終選擇一些對自己的藝術有價值的部分去表現。利用這些現實生活的素材,通過作者的補充加工、融會貫通、豐富完善,使藝術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實用性。這是一個去偽存真,概括提煉的過程,最終成為我的藝術形象——“胸中之竹”、為我所用之竹。“胸中之竹”是作品構思的過程。

現實的素材經過藝術的概括、加工、提煉,使得藝術的形象越來越鮮明,主題呼之欲出。有時雖然不能馬上完成創作的構思,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能因為某一特殊的瞬間,這個鮮活的形象會一下爆發出來,因而出現了藝術的靈感。爆發構思的'過程中,既要有典型生活的形象,又要考慮到繪畫的形式,因為藝術形式往往對藝術風格的形成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構思是艱苦的,古人云“慘淡經營”。

3、手中之竹

“手中之竹”應理解為繪畫的表現、創作的過程。是由腦中形象轉化為手中形象,這是一個向技法的轉移過程,它體現出了內容與形式的結合。在創作中選擇正確地形式來表現作品的內容是非常關鍵的,中國畫講求“筆墨”,“筆墨”就是表現內容的重要手段。筆墨的濃、淡、幹、溼、輕重、緩急,筆法的疏密、聚散,都是表現“竹”的方法。作品的表現過程總共包括了:構圖、透視、筆墨、形象、色彩等等的處理方法。

4、胸無成竹

“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濃淡疏密,短長肥瘦,隨手寫去,自可成局,其神理具足也。”由“胸有成竹”到“胸無成竹”是創作的最高境界。生活中的竹千變萬化,“搜盡奇峰打草稿”、“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是積累的過程,“觸目橫斜千萬枝,賞心只有兩三枝。”這是求簡;“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這才是物我兩忘、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此時揚棄了傳統、師從及自己過去的成法、別人的影響,一變為無為之境,是高度完美的個性的形成階段。

“胸無成竹”是指形成具有風格特徵的形象,是藝術創作的生命力,它體現出藝術家的個性特徵,是“畫中有我”。藝術家的個性是在對生活的概括和提煉中慢慢形成的,它體現了個人的生活閱歷、審美趣味、藝術修養等各方面。一個藝術家整體修養最終表現在藝術作品中,於是作品也就具有了個性。

我們學習傳統、繼承前人的技法與民族審美習慣,是承接民族文化的血脈。而深入生活、表現生活,是為了使我們的藝術作品能夠真正地具有時代性、地方性、民族性和生命力。但藝術必須要打破常規,革新創造,表現出自己的風格,這些都是由“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而達到“胸無全竹”。體現出藝術家打破常規、自由創作、銳意出新、自我表現的思想與個性,而藝術作品的個性和自我,是作品創作的最終目的。

藝術創作離不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生活的感受是“行萬里路”,它體現出藝術家的生活閱歷,對自然的感悟、天資。“讀萬卷書”是指豐富自己的修養,加強自己的思想品格和功力筆墨技巧及詩、書、畫、印的功夫。只有這樣才能最終創作出具有時代感、民族性、個性的藝術作品。

  創新

古人云“借古以開今”。學習古代遺產是為了開拓創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歷代著名的大畫家博學之後而能獨抒已見,創造出自己的新面目,開一代風氣,都離不開創新。石濤雲:“古之鬚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我之肺腑,揭我之鬚眉。”我們通過學習繼承古代的傳統,從而發現前人及其發展的規律,創造出新的風格和麵目,這是更好地繼承。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人以師古為上,只知道臨摹,不會創造,以至於“泥古不化”,從而阻礙了藝術健康地發展,清代的“四王”就是這樣的典型。石濤之“筆墨當隨時代”是藝術創作的真理。

  創新的途徑:

1、師古人

繼承傳統,開拓創新,要系統全面地瞭解中國畫傳統發展的脈絡,並加以條理化、系統化,要使傳統符合時代的要求,符合美的要求,符合自我的需要,以達到古為我用的目的。

2、師古人心

學習古人,並非成為古人第二,而是要學習古人認識事物的方法和創作的經驗,最終學會獨立認識自然表現自然。

3、師造化

唐張璪雲:“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都一致強調了生活的重要性。範中立也曾說:“師古人不如師造化。”反映時代精神,反映自然萬物的根本,真實地反映現實,是藝術的生命源泉。一味臨摹將走向教條,只有活生生的現實生活才能創造出更新更好的藝術作品。

4、功夫在詩外

一個優秀的畫家,他必然是一個修養全面的畫家。根深才能葉茂,水活才能泉清。要有各方面的修養、廣博的知識、高尚的人品、超人的才華、健康的世界觀,要善於從各門姊妹藝術汲取營養。“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夠成為一個真正開宗立派的大家。

5、法無定法

繪畫是一門不斷髮展、不斷完善的藝術,隨著社會的進步,新的科學技術,新的思想理念,必將影響到藝術的發展。敢於大膽地借鑑古今中外的優秀文化遺產,將是一個大畫家的重要修養,要從古代的詩詞、文章、書法、音樂舞蹈等姊妹藝術中學習借鑑,從西方現代藝術中汲取營養,敢於打破過去的一切成法。一個偉大的藝術家要有大無畏的革新精神。

關於傳統、創作、創新的問題探討,對於任何一個畫家、理論家都應該是一個永久的命題。只有繼承才能借古開今,也只有創新藝術才有生命力,而這一切又都是畫家通過創作完成蛻變成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