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愛好>

傳統與現代中國畫中追求的書法用筆特點論文

愛好 閱讀(2.46W)

一、中國畫的書法線條能夠使中國畫產生內涵的抽象美

傳統與現代中國畫中追求的書法用筆特點論文

如果說“筆”是中國畫的骨,“墨”即是中國畫的肉,筆墨就構成了中國畫的靈魂。一幅好的中國畫包括畫家的學養、畫面的意境氣韻、畫面的經營位置、筆墨的程式語言等,這些都要靠畫家用書法筆墨線條去表現。無論是書法,還是中國畫,可以說都是線的藝術。書法是用各種點線的組合以及空間分割構成的一種抽象之美。孫過庭《書譜》稱:“一畫之間,變起伏於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於毫芒。”對點畫內部運動做了簡潔而形象的概括,當然這是典型的書法用筆,因而具有高度的抽象美,即追求線條的質量感和美感。與書法不同的是,中國畫是用抽象的點、線條來描繪具體物象的。而正是因為用這種抽象的線條來描繪具體物象,所以它能給中國畫的畫面帶來無窮的想象力,線條造型靈動,使畫面被賦予了豐富的變化和動感。在傳統中國畫中,畫家無一例外追求線條的內涵美,追求線條的形式美的原理和法則,追求線質的豐富與單純。不論是傳統中國畫還是現代中國畫,都講究書法用筆,用書法的筆法去表現中國畫中的“線條”。“線條”是構成中國畫形式美的因素,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是中國傳統書畫賴以存在的基本特徵之一,它能使中國畫產生一種內涵的、抽象的美。

二、傳統中國畫中追求的書法用筆,追求筆力表達,能夠提高畫面的精氣神,追求畫面高古的格調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說“工書者多善畫”“善畫者往往善書”,指出了書畫之間的淵源,“善書”“善畫”其用筆應該同理,都是尋求一種共同的“筆力”的表達。在傳統中國畫中,線條的表現力和線條質量的高低,往往體現在用筆上,唐代彥悰在《後畫錄》中提出了“筆力勁健,風神頓爽”,正因為繪畫有了筆力、有了韻味,繪畫才顯得更能傳神,豁然開朗。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了顧愷之的用筆“緊勁聯綿,迴圈超忽,調格逸易,風馳電疾,意存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筆力”可以使我們感受到筆墨的存在、畫家生命情感的釋放以及氣力的執行與和諧。何為筆力?衛鑠在《筆陣圖》中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筆力”,即筋、骨。有了筆力,中國畫才有生命力,才有一種獨特的中國抽象美。中國畫“六法”中的“骨法用筆”即如此。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記載:“陸探微亦作一筆畫,連綿不斷,故知書畫用筆同法。”“書畫用筆同法”的提出,明確記載了將書法的筆法用於繪畫,說明書法和繪畫都源於這種特殊的工具——毛筆。在傳統的書畫中,毛筆具有相同的執筆運筆的規律性,在用毛筆書寫或作畫時,毛筆的旋轉、平動、提按等相同,其點畫的書寫表現形態相同,其書寫線條時用筆的方圓、中側、轉折、提按等產生的線條審美價值相同。董其昌“下筆便有凹凸之形”就是用毛筆寫出帶有立體感的線。書法線條的書寫,純用中鋒;行草書偶用側鋒,講究起筆、行筆和收筆。古人云“住筆要凝重,或如垂露,或如懸針,或如百歲枯藤”,形象地強調了收筆,也是筆力的體現。另外,“蟲蛀木”“錐畫沙”“屋漏痕”“飛白書”“折釵股”等也體現了中國書畫用筆的一種力度美。中國畫傳統的“十八描”,完全是以書法的筆法去勾勒,中鋒、藏鋒用筆,產生圓渾沉著的線條,體現了書法用筆的最高原則——“中和美”。後人總結曹仲達和吳道子的畫的特徵為“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曹衣出水”完全用書法“勾勒”造型,使畫面形象鮮活。其用筆圓轉,衣服寬鬆,裙帶飄逸,體制稠密,衣衫緊貼肉,結構謹嚴,運用了鐵線描。“吳帶當風”主要強調了用筆的動感。這些線描中,用書法用筆的“勾勒”來進行繪畫的造型。也許是繪畫和書法所使用的工具相同,在用筆技巧上有完全的一致性,體現了“書畫用筆同法”。黃賓虹認為繪畫用筆和書法用筆相通,他說“大抵作畫當如作書,國畫之用筆用墨,皆從書法中來”,“筆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辭、法書而出”。

書法和中國畫用筆不同的是,書法純“中鋒用筆”,偶用側鋒,而中國畫除了“中鋒用筆”外,側鋒、偏鋒、散鋒並用,甚至書法中的敗筆也隨之出現。隨著中國山水畫的逐漸發展成熟,各種皴法出現,中國畫的用筆也豐富起來,特別是山水畫各種皴法的創造,豐富了中國畫的用筆內涵。“披麻皴”表現江南山石的特點,通過中鋒用筆來表現山石的紋理和結構。長“披麻皴”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典型的寫)。《繪事發微·皴法》記載:“李思訓用點攢,簇而成鈹,下筆首重尾輕,形似丁頭小斧劈,用筆宜有波折頓挫,轉折處無圭角,能圓渾。大斧劈用筆蒼勁而方直下,須如截釘,方中帶圓,形勢雄壯、磅礴,墨氣渾厚。”在具體繪畫中講究以書法用筆入畫,通過用筆的粗細、枯溼及用力的強弱變化,產生點線的立體感、質感和力量感,並對“筆意”有所追求,使線條產生綿裡藏針,或沉著痛快、或遒勁堅韌、或柔麗飄逸的效果。通過運筆中的提按、轉折、映帶等增加線條的質量感和韻律感,形成一種“氣韻”,畫面有一種高古的格調。

三、傳統中國文人畫追求書法金石篆刻入畫,服務筆墨,提升畫面的意境

在傳統中國畫中,墨法服從筆法,墨隨筆出,筆由墨現。筆墨的運用能豐富畫面的內涵,書法入畫能提高畫面的格調。隨著中國文人畫的出現,繪畫中的書法用筆發揮到了極致。文人畫講究個性的表現,強調借物抒情,追求“自然”“素淨為貴”的`藝術境界。正如倪瓚所說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強調了繪畫的“寫”,即以書法用筆入畫。元代柯九思“寫竹幹用篆法,枝用草寫法”。可見,當時文人畫家十分重視書法的練習,他們既是畫家,又是書家,甚至懂詩文,通音律,可謂全才。

中國繪畫不是簡單地去描摹物象,而是要用書法的筆法去“寫胸中逸氣”,達到“物我兩忘”的藝術境界。元代湯垕指出:“畫梅謂之寫梅,畫竹謂之寫竹,畫蘭謂之寫蘭。”趙孟 在《竹石圖》中也寫道:“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能八分通;若是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他強呼叫篆書、隸書的筆法入畫,追求畫面的金石味。他主張把書法的筆法用到繪畫中,強調書法和繪畫的關係,使中國畫有著強烈的書法意味,有一種古意。鄭燮主張“以書法之關紐透入於畫”,其擅寫蘭竹,以草書豎長撇法入畫,風格明快勁峭,畫法外露,對社會現實表示不滿。板橋善用篆、隸、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他在以書法用筆入畫時指出:“書法有濃淡,竹更要濃淡;書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當然,文人畫更主張詩書畫印的一體,以體現東方藝術獨特的形式美。

近代海派大師吳昌碩“以金石書法入畫,縱橫馳騁,大氣磅礴,餘韻至今未衰”。其畫作中常自題“以篆籀作勾勒”,五十歲時開始用篆書的筆法作畫,開創大寫意畫風。吳昌碩在金石、篆刻等書法上的造詣,為其後來在繪畫藝術上能借古開今創造了重要條件。他在其題畫詩中說:“畫與篆法可合併,深思力索,一意惟孤行。”吳昌碩也以印入畫,格高韻古、元氣淋漓、動人心魄,使觀者為之心壯。

四、當代中國畫依然要堅持傳統的書法用筆

堅持以書法用筆入畫必須堅持用中國傳統工具材料作畫,以保證中國畫的純粹性,這是其它任何工具所不能替代的。古人提出“學畫,必在能書,方知用筆”,說明了書法用筆在繪畫中的重要性,學好書法是畫好畫的前提條件。雖然當代中國畫其筆墨技巧技法都不斷創新,但筆者始終認為,新材料新工具的使用,只是作為輔助工具,不能代替傳統的筆墨紙硯。至於使用板刷、水粉筆去畫中國畫,就更不能表達出中國畫的傳統筆墨語言精神,也就失去了中國畫的韻味。當代有些畫家畫的畫稱之為“彩墨”或“水墨畫”,而不稱中國畫,正是由於這些畫已丟失了中國畫的傳統用筆精神。我們不反對創新,但必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繼承傳統的筆墨語言。我們也不反對新材料的使用,但新材料的使用要服務於傳統筆墨。更重要的是,學習中國畫首先要學好書法,“畫家本色是書家”,用書法的線條滋養中國畫,以保持中國畫的高古、格調、意境。不管是傳統中國畫還是當代中國畫,離開了傳統的書法用筆,中國畫也就沒有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