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202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卷

教師資格 閱讀(2.2W)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試卷了,在各領域中,只要有考核要求,就會有試卷,試卷是命題者按照一定的考核目的編寫出來的。什麼樣的試卷才能有效幫助到我們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2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卷,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2023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卷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卷 1

一、單項選擇題(共30道題,每題2分,共60分)

1.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 )的發展。

A.教育規律

B.教育價值

C.教育現象

D.教育問題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誇美紐斯

C.赫爾巴特

D.贊可夫

3.學校管理的目標和尺度是( )。

A.經濟收入

B.良好的公共關係

C.學校績效

D.政治影響

4.兒童身心發展有兩個高速發展期:新生兒與青春期,這是個體身心發展( )規律的反映。

A.順序性

B.不平衡性

C.階段性

D.個別差異性

5.( )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題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針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標

6.學校德育對政治、經濟、文化發生影響的功能是指( )。

A.發展性功能

B.個體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會性功能

7.教學活動的本質是( )。

A.認識活動

B.實踐活動

C.交往活動

D.課堂活動

8.布魯納認為,無論我們選擇何種學科,都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依此而建立的課程理論是( )。

A.百科全書式課程理論

B.綜合課程理論

C.實用主義課程理論D.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9.羅傑斯的“以學生為本”、“讓學生自發學習”、“排除對學習者自身的威脅”的教學原則屬於( )。

A.非指導教學模式

B.結構主義課程模式

C.發展性教學模式

D.最優化教學模式

10.最早在教學理論上提出班級授課制思想的是( )。

A.泰勒

B.誇美紐斯

C.裴斯泰洛齊

D.凱洛夫

11.我國最早的專科學校可以追溯到東漢末年的( )。

A.絃琴學校

B.鴻都門學

C.國子監

D.航海學校

1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服務二於社會與服務於個人閒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蘇格拉底

D.昆體良

13.我國乃至人類歷史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是( )。

A.《學記》

B.《禮記》

C.《史記》

D.《左傳》

14.一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是這個國家政治制度的具體體現。以下實行中央與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國家是( )。

A.加拿大

B.美國

C.法國

D.英國

15.校園文化的核心是( )。

A.學校的物質文化

B.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

C.學校的精神和觀念文化

D.學生亞文化

16.下列表述中有錯誤的是( )。

A.智商決定學習成績

B.性格影響個體的行為方式

C.認知方式是習得的

D.不同個體間智力有質與量的差異

17.學習是學生通過嘗試一錯誤,使某情境和某行為之間形成穩定的聯絡。該學習理論觀點的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桑代克

C.布魯納

D.加涅

18.“警示”教育所產生的強化作用屬於( )。

A.外部強化

B.自我強化

C.替代強化

D.積極強化

19.馬斯洛將人的基本需要歸之為缺失需要與成長需要兩大類。下列不屬於缺失需要的是( )。

A.安全需要

B.歸屬需要

C.尊重需要

D.審美需要

20.遷移的形式訓練說認為,學科學習的意義在於( )。

A.具體內容

B.學習過程

C.概括

D.獲得策略知識

21.根據認知同化學習論,從例證到規則的學習,屬於(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並列學習

22.“高原現象”通常發生在技能學習過程的( )。

A.初期

B.中期

C.後期

D.各階段都可能

23.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常採用畫示意圖的方式來表述、分析問題,以幫助學生理解題目,這種方式屬於採用下列哪種學習策略?( )

A.複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監控策略

24.創造性思維的核心是( )。

A.直覺思維

B.聚合思維

C.邏輯思維

D.發散思維

25.研究顯示,中學生品德發展的關鍵期在( )。

A.國中二年級

B.國中三年級

C.高中一年級

D.高中二年級

26.心理輔導的主要目標是學會調適和( )。

A.診斷問題

B.克服障礙

C.行為矯正

D.尋求發展

27.在教學設計時,下列哪項不是分析教學任務涉及的主要內容。( )

A.確定學生原有基礎

B.分析使能目標

C.分析支援性條件

D.分析學習結果

28.對教育心理學的建立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是( )。

A.馮特

B.詹姆斯

C.桑代克

D.杜威

29.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 )。

A.觀察法

B.自然實驗法

C.個案法

D.調查法

30.兒童思維已擺脫具體事物的束縛,把形式和內容區分開來的階段屬於( )。

A.感知運算階段

B.前運算階段

C.具體運算階段

D.形式運算階段

二、辨析題(共10道題,每題2分,共20分。判斷正誤,並說明理由)

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2.課程只包括智育的內容。

3.學校教育是科學知識再生產的最重要途徑。

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教育內容單一,方法較嚴厲。

5.生在改革開放時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6.常規性問題和創造性問題是絕對的,不可因人而異。

7.態度是通過遺傳繼承的。

8.只要有強迫觀念,就有神經症的表現。

9.學生對真實性的問題不理解時,可以給以間接指導。

10.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於教師對它的管理。

三、簡答題(共6道題,每題5分,共30分)

1.簡要分析學習策略的概念。

2.列舉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

3.認知發展與教學的關係表現在哪些方面?

4.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階段。

5.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有哪些?

6.簡述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

四、材料分析題(共2道題,每題20分,共40分)

1.張小強怎麼了?張小強不愛學習,他討厭學習,甚至對學習恨之入骨。他為何如此討厭上學?因為他考試總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數學考試他也不及格。而且,數學老師還甩著鮮豔的粗筆在他的試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維混亂,簡直不是人寫的!”因為他想爭第一,卻又認為自己怎麼也無法爭到第一。說起從前,他也有過輝煌的學績:國小連續三年三好學生,在市“希望杯”競賽中獲過二等獎,國小畢業被保送到國中。然而,升入國中後的第一次摸底測驗,他只排在第21名。從此,張小強便喪失了自信心,連他最擅長的數學課也愛聽不聽,作業也馬馬虎虎地做……

運用教育心理學知識對上述案例進行解析並提出解決對策。

2.有人說“啟發式就是問答式”,也有人認為“啟發性的關鍵就在於教師主動性的發揮”,而更多的人則是感到困惑:“在教學中為什麼總是啟而不發?”

你認為啟發性的關鍵或核心是什麼?在教學中又應該如何貫徹啟發性原則?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的科學,推動教育學發展的內在動力是教育問題的發展。

2.B【解析】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主張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

3.C【解析】學校績效是學校功能發揮所產生的實際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標誌。

4.B【解析】這是個體身心發展不平衡性的表現。

5.C【解析】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的總的要求,是國家為培養人才而確定的質量規格和標準,是全部教育活動的主體和靈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6.D【解析】德育的社會性功能主要指學校德育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發生影響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等。

7.A【解析】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

8.D【解析】布魯納建立了結構主義課程理論。

9.A【解析】在非指導性教學中,對討論負有主要責任的是學生,教師只是做些非指導性應答以引導或維持討論。

10.B【解析】l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出版的《大教學論》,最早從理論上對班級授課製做闡述。

11.B【解析】我國最早的專科學校要追溯到東漢末年的“鴻都門學”,一所二文藝專科學校,而西歐最早的則要算雅典時的絃琴學校。

12.B【解析】亞里士多德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功能,即服務於社會與服務於個人閒暇生活。

13.A【解析】《禮記》中的《學記》是我國古代教育經驗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書系統地闡發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務,教育、教學的制度、原則和方法,教師的地位和作用,師生關係和同學關係等,有相當豐富的教育思想。可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14.D【解析】法國的教育行政管理體制是中央集權制的典型,美國和聯邦德國都是實行教育分權管理的國家,英國和日本就是中央與地方共同合作制。

15.C【解析】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結構,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往往從根本上反映了一所學校的文化心理特點,對學校成員的思想、行為產生強大的控制作用和影響力。

16.A【解析】智商對學習成績有一定影響,但不起決定作用。

17.B【解析】學生通過嘗試一錯誤,使某情境和某行為之間形成穩定的聯絡,這是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

18.c【解析】“警示”教育所產生的強化作用屬於替代強化。

19.D【解析】審美需要屬於成長需要。

20.B【解析】形式訓練說認為學科學習的意義在於學習過程。

21.B【解析】上位學習也叫總括學習,指的是通過綜合歸納獲得意義的學習。所以通過例證到規則的學習屬於上位學習。

22.B【解析】“高原現象”指在學習到一定程度時,繼續提高的速度減慢,甚至停滯不前或倒退的現象。通常在技能學習過程的中期容易發生“高原現象”。

23.C【解析】畫示意圖屬於組織策略。

24.D【解析】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

25.A【解析】國中二年級是中學生品德發展的關鍵期。

26.D【解析】心理輔導的目標主要是學會調適和尋求發展。

27.D【解析】分析學習結果是教學評價的內容。

28.C【解析】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學》一書奠定了教育心理學發展的基礎,西方教育心理學的名稱和體系由此確立。

29.B【解析】自然實驗法不屬於描述性研究方法。

30.D【解析】略。

二、辨析題

1.正確。理由: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

2.錯誤。理由:課程是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程序安排。

3.正確。理由: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計劃、高效率的科學知識再生產的主要途徑。

4.錯誤。理由:題幹所指是斯巴達的教育。

5.錯誤。理由:這是新時代環境決定論的觀點。

6.錯誤。理由:二者是相對的,同樣一種問題解決的方式,對甲可能屬亍:常規性的,對乙可能就是創造性的。

7.錯誤。理由:態度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並非天生的,

8.錯誤。理由:大多數人都有過強迫觀念,但只有當它干擾了我們的正常適應時,才是神經症的表現。

9.錯誤。理由:因為事實性的問題不能靠知識經驗和思維加以推理,因此對這些問題應給以直接指導。

10.錯誤。理由:非正式群體對個體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主要取決於非正式群體的性質以及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一致程度。

三、簡答題

1.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複雜的方案。這一界定明確了學習策略四個方面的特徵:(1)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完成學習目標而積極主動地使用的。(2)學習策略是有效學習所需的。(3)學習策略是有關學習過程的。(4)學習策略是學習者制定的學習計劃,由規則和技能構成。

2.(1)教師的領導風格。(2)班級規模。(3)班級性質。(4)對教師的朗望。

3.(1)認知發展制約教學的內容和方法。(2)教學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3)最近發展區。

4.按照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所要求實現的不同認識任務,可以將教學過程劃分為不同階段:(1)引起學習動機。(2)領會知識。(3)鞏固知識。(4)運用知識。(5)檢查知識。

5.我國學校德育的基本途徑有。(1)政治課與其他學科教學,這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2)共青團活動,這是通過青少年自己的組織開展活動來對他們進行德育的重要途徑。(3)課外活動與校外活動,是生動活潑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它不受教學計劃的限制。(4)勞動,這是學校進行德育,尤其是進行勞動教育的重要途徑。(5)班主任工作。

6.(1)知道。(2)領會。(3)運用。(4)分析。(5)綜合。(6)評價。

四、材料分析題

1.張小強由於上國中以來在學習上的多次失敗,陷入了習得性無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習得性無助感是指由於連續的失敗體驗而導致個體產生的對行為結果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的心理狀態。造成張小強這種狀況的原因,分為兩個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將自己的失敗進行了錯誤的內部歸因。內部歸因是指人把失敗歸因於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認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為結果,因而出現個人的無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學校、家庭在教育過程中過分重視考試、分數、競賽、名次等外部強化手段去激勵學生學習,而嚴重忽視對學生內在動機的培養和調動,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績不好就使得張小強感覺自己各個方面都很差,進而對自己喪失信心。其次,數學老師在教育方式上的嚴重失誤,也使他徹底喪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該生的無助感。

對策:(1)採用各種措施培養他的內在動機,例如,利用他愛看報紙、愛玩電腦、愛玩籃球、喜歡數學等特點,巧妙實現動機遷移。(2)採用各種措施,消除他在學習上的無力感,增強他的學業自我效能感。

2.(1)啟發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教師要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注意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探索,自覺地掌握科學知識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特別是激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2)貫徹啟發性原則的基本要求: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②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③讓學生動手,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④發揚教學民主。

(3)貫徹啟發性原則還應注意:①建立教學相長的平等師生關係,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②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過程中,教師要以自己的真摯情感、飽滿的熱情、豐富的教學內容、生動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學生、吸引學生,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③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培養其自學和獨立工作的能力。④從學生實際出發,注意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

中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試卷 2

1.考試時間為120 分鐘,滿分為150 分。

2.請按規定在答題卡上填塗、作答。在試卷上作答無效,不予評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1小題,每小題2分,共42分)

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討“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類的全部藝術”的教育家是( )

A.誇美紐斯

B.赫爾巴特

C.贊可

D.布魯納

2.教育人類社會共始終,為一切人一切社會所必需,是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社會生活的延展與發展不可缺少的手段,這表明教育具有( )

A.階級性

B.歷史性

C.永恆性

D..平等性

3.社會成員經由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可以在不同的社會區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以及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和調動。這種教育的功能是( )

A.社會流動功能

B.文化傳遞功能

C.社會改造功

D.人口控制功能

4.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於1762年發表了小說體的教育名著,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這部教育名著是( )

A.《理想國》

B.《巨人傳》

C.《教育論》

D.《愛彌兒》

5.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的思想、品行、才能和習性,無不打上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表現出很大的差別。這種現象表明的影響人發展的因素是( )

A.遺傳因素

B.社會環境

C.教育影響

D.個體實踐

6.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決定教育目的的性質、方向和內涵的因素( )

A.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

B.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

C.生產力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

D.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

7.李老師在教育過程中,深入瞭解學生,針對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引導學生揚長避短,發展個性,不斷促進學生的自由發展。李老師的這種做法適應了人身心發展的哪一特點?(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連續性

D.差異性

8.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學生品德的發展也是由其內部矛盾推動的。學生品德發展的內部矛盾是( )

A.社會道德要求與學生現有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B.學習德育要求與學生現有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C.學生品德發展的社會要求與學校德育要求之間的矛盾

D.學生品德發展的新需要與其現有發展水平之間的矛盾

9.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其區別於人類一般認識的特點是( )

A.主動性、閱讀性和引導性

B.探索性、間接性和引導性

C.間接性、引導性和簡捷性

D.間接性、引導性和複雜性

10.2001年,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我國普通高中階段的課程設定方式是( )

A.以分科課程為主

B.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結合

C.以綜合課程為主

D.活動課程和學科課程結合

11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於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檔案( )

A.課程計劃

B.課程標準

C.教學方案

D.教學指南

12在某個時期內,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個時期,同樣的刺激則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這個時期稱為( )

A.關鍵期

B.發展期

C.轉折期

D.潛伏期

13.圖1是由三個扇開和三條折現組成,但是人們會把它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怏的知覺特性是( )

A.整體性

B.選擇性

C.穩定性

D.恆常性

14.按照埃裡克森人格發展理論,12-18歲個體心理髮展的主要任務是( )

A.強化自我主動性

B.培養勤奮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獲得親密感

15.下列教師課堂行為中,體現教師正確運用無意注意規律的是( )

A.對教學重點在語音語調上予以強調

B.發現個別學生上課走神時,立即點名批評

C.講課前公佈學生成績

D.用彩色粉筆把黑板邊緣裝飾得格外醒目

16.地理老師教學生記憶[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乞力馬扎羅山”時,為方便學生記憶,將之戲稱為“騎著馬打著鑼”。這種學習策略屬於( )

A.複述策略

B.精細加工策略

C.組織策略

D.元認知策略

17.英語老師先教學生蔬菜、水果、肉的英文單詞,再教羊肉、豬肉、牛肉、胡蘿蔔、辣椒、西紅柿、芒果、木瓜、香蕉等英文單詞,並要求學生把後者放入到前者的類中。這種只是學習屬於( )

A.下位學習

B.上位學習

C.組合學習

18.當解出一道困惑自己許久的難題時,小明感到無比興奮、激動,心理學將小明此時的情感體驗稱為( )

A.道德感

B.理智感

C.美感

D.幸福感

19.小東每次鎖門離家後,明知已鎖過門,但總是懷疑門沒鎖上,非要返回檢查才安心他的這種行為表現屬於( )

A.強迫恐懼

B.強迫焦慮

C.強迫觀念

D.強迫行為

20.在小組討論中,關於什麼是道德行為培養的關鍵,同學們有下列四種不同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

A.形成良好的道德意志

B.形成良好的道德環境

C.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

D.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21.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一些有難度的問題時,通常會不由自主地將眼光停留在那些優秀的學生身上,這種現象反映的是()

A.從眾反映

B.木桶效應

C.期待效應

D.投射效應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4題,每小題8分,共32分)判斷正誤,並判斷理由。

22.德育的起點是提高道德認識。

23.教學具有教育性。

24.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想象。

25.負強化和懲罰在本質上是相同的。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10分,共40分)

26.簡述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領域。

27.簡述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

28.簡述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學習觀、學生觀。

29.簡述態度與品德形成的三階段及其主要內容。

四、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8分,共36分)閱讀材料,並回答問題

30.某市教育局最近出臺一項改革措施,審查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益,對效益高的學校實頃斜政策,加大投資力度。市教育局先制定出以學生學業成績、升學率等為主要指標的評價體系,然後依據這一指標體系,由教育行政部門、教育評估專家和學校三方組成評估小組,對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逐一進行評估,評出一定比例的高效益學校,高效益學校評出後,由政府出面對這些學校加大投資力度,以確保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據市教育局有關人士稱,這項措施的出臺將改變以往那種重點學校“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局面,因為評估的結果很有可能表明不一定等於效益高的學校,一般學校也並不一定等於效益低的學校。

問題:試運用我國義務教育發展的理念和政策,評論該市教育局的這項改革措施。

31.賈德1908年所做的“水下打靶”實驗,是學習遷移研究的經典實驗之一,他將被試分成兩組。要他們練習用標槍投中水下的靶子,在實驗前,對一組講授了光學原理,另一組不講授,只能從嘗試中獲取一些經驗,在開始投擲練習時,靶子置於水下1.2英寸處。結果,講授過和未講授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其成績相同。這是由於在開始測驗中,所有被試都必須學會運用標槍,理論的說明不能代替練習。當把水下12英寸處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處時兩組的差異就明顯地表現出來:未講授折射原理一組的被試不能運用水下12英寸處的投擲驗以改進靶子位於水下4英寸處的投擲練習,錯誤持續發生;而學過折射原理的被試,則能迅速適應水下4英寸處的學習情境,學得快,投得準。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何種學習遷移理論?(4分)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什麼?(4分)

(3)依據該理論,產生學習遷移的關鍵是什麼?(5分)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什麼?(5分)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A

【解析】誇美紐斯的著作是《大教學論》,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給一切人,並詳細闡述了學制和班級授課制。故正確答案為A

2.【答案】C

【解析】教育具有永恆性,只要人類存在,就存在著教育。故正確答案為C。

3.【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會流動功能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教育的培養篩選和提高,能夠在不同的社會區域,社會層次,職業崗位,科層組織之間的轉換調整和變化,以充分發揮其個性特長,展現其智慧才能,實現其人生抱負。故正確答案為A。

4.【答案】D

【解析】盧梭是個人本位論的代表人物,主張培養“自然人”,其代表作是《愛彌兒L》。故正確答案為D。

5.【答案】B

【解析】題幹中不同時期、地域、民族和階層中生活的人具有歷史、地域、民族和階層的烙印是因為受到了社會環境的影響。故正確答案為B。

6.【答案】C

【解析】政治經濟制度的性質制約教育的性質、教育目的以及教育內容的取捨等,故本題選C

7.【答案】D

【解析】差異性是指每個人的.發展優勢(方向)、發展速度、高度(達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萬別的。題目中,針對學生不同發展水平、興趣、愛好和特長,發展個性促進自由發展體現的就是個體身心發展的差異性的特點。

8.【答案】A

【解析】品德各要素間互相都有矛盾,其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也是推動學生品德發展的動力。

9.【答案】C

【解析】教學過程就其實質來說,是人類認識過程的一種形式,受認識論一般規律的制約。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的認識活動又不完全等同於人類一般的認識活動,它有其自身的特點,即間接性、引導性(或稱領導性)和簡捷性(或稱經濟性)

10.【答案】A

【解析】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教育部頒佈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規定,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

11.【答案】B

【解析】課程標準是指在一定的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的形式編制的關於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檔案。課程標準是編寫教科書的主要依據,也是衡量各科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12.【答案】A

【解析】人的發展的不幹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發展的成熟機制,抓住發展的關鍵期,不失時機地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健康地發展 。故正確答案為A。

13.【答案】A

【解析】知覺的整體性指我們對客體的知覺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來補充當時獲得的感覺資訊,使其形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個體將圖片知覺為兩個三角形和三個圓形,是根據自己的經驗補充圖形資訊形成的,符合知覺的整體性。故正確答案為A。

14.【答案】C

【解析】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貫穿於個體的一生,整個發展過程可以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12-18歲個體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故正確答案為C。

15.【答案】D

【解析】無意注意也稱不隨意注意,是沒有預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對一定事物所發生的注意。教師將黑板邊緣用彩色粉筆裝飾的格外醒目,引起了學生的視覺刺激,將注意力轉移到黑板上,正是運用了無意注意的規律進行課堂教學。故正確答案為D。

16.【答案】B

【解析】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將新學材料與頭腦中已有知識聯絡起來從而增加新資訊意乂的深層加工策略。精細加工策略是一種理解性的記憶策略,新資訊與其他資訊建立的聯絡越多,就越容易記憶。對於缺乏內在聯絡或意義的材料,可以採用人為新增意乂的方式。題幹中地理老師為教學生記憶“乞力馬扎羅山”,將之稱為“騎著馬打著鑼是對缺乏意義的材料人為新增意義,屬於精細加工策略。故正確答案為B。

17.【答案】A

【解析】下位學習又稱類屬學習,是一種把新的觀念歸屬於認知結構中原有觀念的某一部分,並使之相互聯絡的過程。題幹中英語老師先讓學生學習上層概念,後學習下層概念,再要求學生把新學習的下層概念納入到原有上層概念中。屬於下位學習。故正確答案為A

18.【答案】B

【解析】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理智感主要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慾、質疑感和追求真理的強烈願望等。例如,人對新異事物會產生興趣和好奇心,對不認識的事物會有新奇感和疑慮感,在解決疑難可題時,就會產生喜悅的情感;遇到問題尚未解決時,會產生疑慮的情感。對科學真理的熱愛、堅信等,對謬誤和偏見的蔑視等,都屬於理智感的範疇。題幹中小明的情感體驗屬於理智感。故正確答案為B。

19.【答案】D

【解析】強迫性障礙又稱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指當事人為緩解強迫觀念引起的焦慮而服從性的從事該行為。題幹中學生表現為強迫行為,屬於強迫性行為。故正確答案為D。

20.【答案】D

【解析】道德行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表現出來的對待他人和社會的有道德意義的活動。道德行為的養成需要經過不斷練習,養成道德習慣。道德習慣可以使人的道德行為達到自動化。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可以使學生在不同情境中也能表現出良好的道德行為。因此,道德行為培養的關鍵是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故正確答案為D。

21.【答案】C

【解析】期望效應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爾塔效應”。是指如果教師喜愛某些學生,對他們會抱有較高期望,經過一段時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懷、愛護和鼓勵;常常以積極態度對待老師、對待學習以及對待自己的行為,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誘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激情,這些學生常常會取得老師所期望的進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師忽視、歧視的學生,久而久之會從教師的言談、舉止、表情中感受到教師的“偏心”,也會以消極的態度對待老師、對待自己的學習,不理會或拒絕聽從老師的要求;這些學生常常會一天天變壞,最後淪為社會的不良分子。題幹所述為期待效應。故正確答案為C

二、辨析題

22.【解析】此觀點錯誤。

(1)德育過程就是學生思想品德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提高的過程。道德認識是人們對是非、善惡的認識和評價,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品德觀念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德情感是學生產生品德行為的內部動力;道德意志是調節學生品德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標誌。

(2)德育過程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鍛鍊品德意志和培養品德行為習慣。德育過程一般以知為開端,以行為終結。但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性、德育影響的多樣性等因素,在德育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具有多種開端,可根據學生品德發展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開端。

(3)作為一名教師,應意識到品德的構成要素具有多種開端,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做到因材施教。

23.【解析】該說法是正確的。

(1)教學具有教育性的內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傳遞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一。學生掌握知識和提高思想品德修養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

(2)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知識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為學生積極地學習知識提供動力;貫徹傳授知識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統防止兩種極端傾向。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不僅應傳遞科學知識,還要貫穿思想品德教育,將知識和思想品德結合起來。

24.【解析】此觀點錯誤。

(1)記憶的三級模型包括瞬時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短時記憶指資訊一次呈現後,保持時間大約在20秒左右,最多不超過1分鐘的記憶。長時記憶是指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直到許多年甚至終身保持的記憶。

(2)在短時記憶中,資訊的保持時間是有限的。[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短時記憶中的資訊如果加以複述,便可以進入長時記憶,得以繼續儲存;如果它們得不到複述,就會很快消失掉。因此,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複述。

(3)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對重要的知識進行復述,使得重要知識從短時記憶進入長時記憶,得到長期儲存。

(4)綜上所述,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的條件是複述而不是想象,題幹觀點錯誤。

25.【解析】此觀點錯誤。

(1)強化有正負之分,負強化通過終止不愉快的刺激增強行為反應的概率。懲罰是當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後,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類反應發生的過程。

(2)負強化的目的是提高行為反應的概率,而懲罰的目的是消除或抑制某行為反應。

(3)因此,負強化和懲罰本質並不相同。

三、簡答題

26.【解析】綜合實踐活動課是基於學生直接經驗,密切聯絡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的課程形態。主要領域包括了

(1)資訊科技教育;

(2)研究性學習;

(3)社群服務和社會實踐;

(4)勞動與技術教育。

27.【解析】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內容包含以下方面

(1)瞭解和研究學生;

(2)教導學生學好功課

(3)組織班會活動

(4)組織課外活動、校外活動和指導課餘生活

(5)組組織學生勞動;

(6)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

(7)學生操行評定;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計劃和總結

28.【解析】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其結果是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或改組。

(1)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知識觀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徵,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它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知識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於具體個體之外對知識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依據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這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2)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的社會互動性、主動建構性和情境性。建構主義認為,學習常常需要通過與其助學者組成的習共同體的合作互動來完成。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過程。學生不是被動的資訊接收者,而是主動的意義建構者。同時,知識不可能脫離情境而存在,因此,學習應該與情境化的社會實踐相結合。

(3)建構主義的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和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己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

29.【解析】

(1)一般認為,態度與品德的形成過程經歷依從、認同與內化三個階段。

(2)依從包括從眾和服從兩種。從眾是指人們對於某種行為要求的依據或必要性缺乏認識與體驗,跟隨他人行動的現象。服從是指在權威命令、社會輿論或群體氣氛的壓力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採取與大多數人一致的行為。

(3)認同是在思想、情感、態度和行為上主動接受他人的影響,使自己的態度和行為與他人相接近。與依從相比認同更深入一層,它不受外界壓力控制,行為具有一定的自覺性、主動性和穩定性等特點。(4)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

四、材料分析題

30.【解析】

第一,義務育指的是所有適齡兒童和少年必須接受,國家、學校、家庭和社會必須予以保障的國民基礎教育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出臺的任何政策和措施必須以保障義務教育的發展為前提,促進義務教育效率的體提高為目的。

第二,促進公平是國家基本教育政策。[億師學考試研究院整理]教育公平的關鍵是機會公平,重點是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扶持困難群體,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教育公平的主要責任在政府,全社會要共同促進教育公平。該市政府在出臺政策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均衡發展

第三,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草發展的核心任務。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

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建立以提高教育質量為導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機制,把教育資源配置和學校工作重點集中到強化教學環節、提高教育質量上來制定教育質量國家標準,建立健全教質量保障體系。該市政策的出臺應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學生成績和升學率作為標準。我國《義務教育法》明確規定,不得設立重點學校和非重點學校,均衡分配義務教育資源,該市出臺政策應當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實際需要和學生髮展需要,合理分配教義務教育是國家基礎教育,關乎國民素質的提升。因此,政府應加大對義務教育的投入,促進義務的健康發展。

31.【解析】

(1)賈德在該實驗基礎上,提出了概括化理,又稱經驗內化理論

(2)該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一個人只要對自己的經驗進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從一個情景到另一個情境的遷移。他認為先前的學習之所以能遷移到後來的學習中,是因為先前學習中獲得了一般原理,這種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運用於後面的學習中。對原理了解、概括得越好,遷移效果也越好。

(3)根據該理論得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而產生遷移的關鍵是學習者在兩種活動中概括出它們之間的共同原理,即在於主體所獲得經驗的類化。

(4)該理論對教學的主要啟示是:根據概括化理論,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提高學生的知識經驗的概括水平,強調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學習與掌握。這些原理掌握的程度越高,遷移到類似問題中的效果也就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