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資格證>教師資格>

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前測驗卷

教師資格 閱讀(2.42W)

導語: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突發性事件(例如化學實驗事故)作出迅速、恰當的處理被稱為“教育機智”。這反應了教師的什麼特點?下面是關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的模擬題,一起看看吧。

教師資格《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前測驗卷

  1、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1970年,教育家保羅,朗格朗在其出版的著作中提出了( )思想。

A.最優化教學

B.範例教學

C.發展教育

D.終身教育

2.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對突發性事件(例如化學實驗事故)作出迅速、恰當的處理被稱為“教育機智”。這反映了教師勞動的( )特點。

A.複雜性

B.示範性

C.創造性

D.長期性

3.最早提出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年齡階段,進行德智體多方面和諧發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圖

B.亞里士多德

C.昆體良

D.蘇格拉底

4.人的發展是指人類身心的生長和( )。

A.增強

B.變化

C.成熟

D.死亡

5.教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 )之間的矛盾。

A.教育者與教育手段

B.教育內容與社會需要

C.教育內容與受教育者的接受能力

D.教育目的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現實水平

6.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少最終取決於( )。

A.文化傳統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產力水平

D.教育的規模

7.青少年身心發展的( )決定著教育工作應該因材施教。

A.順序性

B.階段性

C.差異性

D.不均衡性

8.在關於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的相互關係上,一般認為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條件,而掌握知識則是發展智力的( )。

A.惟一選擇

B.內容

C.途徑

D.基礎

9.誇美紐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過事物本身來進行教學;那就是說,應該儘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代替它的影象放在面前,讓學生去看看、摸摸、聽聽、聞聞等等。”烏申斯基進一步指出:“一般說來,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邏輯不是別的東西,而是自然界裡的事物和現象的聯絡在我們頭腦中的反映。”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運用( )原則。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直觀性

D.鞏固性

10.以“產婆術”著稱的提倡啟發式教學是古代先哲( )。

A.孔子

B.孟子

C.蘇格拉底

D.亞里斯多德

11.班主任在組織班級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決定作用

B.領導作用

C.紐帶和橋樑作用

D.核心作用

12.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礎是( )。

A.道德認識

B.活動和交往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13.以掌握同類事物的關鍵特徵和本質屬性為主的學習屬於( )。

A.概念學習

B.命題學習

C.符號學習

D.並列結合學習

14.所謂具有廣泛遷移價值的材料是指( )。

A.最新的內容

B.最形象、生動的內容

C.學科的基本概念與原理

D.事例或案例

15.人知覺某一客觀物件時,總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認識它,並用詞語把它標誌出來,這是知覺的( )。

A.選擇性

B.整體性

C.理解性

D.恆常性

16.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 )。

A.教育目的服務的

B.教師和學生服務的

C.特定的教學服務的

D.當前工作服務的

17.一個測驗的效度不包括( )。

A.內容效度

B.構想效度

C.預測效度

D.直接效度

18.身處教育實踐第一線的研究者與受過專門訓練的科學研究者密切合作.以教育實踐中存在的某一問題作為研究物件。通過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結果應用到自身從事的教育實踐中去的研究方法屬於( )。

A.行動研究法

B.觀察法

C.實驗法

D.調查法

19.我國的師生關係的根本目標是( )。

A.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

B.教書育人

C.教育民主

D.教學相長

20.在下列教學組織形式中。有利於高效率、大面積培養學生的是( )。

A.個別教學

B.班級授課制

C.分組教學

D.道爾頓制

21.我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管理制度是實行( )。

A.國家統一管理制度

B.國家和地方二級管理制度

C.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制度

D.學校校本管理制度

22.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 )。

A.備課

B.上課

C.個別輔導

D.佈置作業

23.“開而弗達”體現了教學的( )。

A.直觀性原則

B.鞏固性原則

C.啟發性原則

D.循序漸進的原則

24.致力於發展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德育模式是( )。

A.認知模式

B.價值澄清模式

C.社會學習模式

D.體諒模式

25.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反映教師勞動的哪種特點?( )

A.主體性

B.創造性

C.間接性

D.示範法

26.20世紀90年代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的“國際理解教育”。實質上體現了20世紀世界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價值取向,即( )。

A.多元主義價值觀

B.知識主義價值觀

C.精英主義價值

D.主體教育

27.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教師在學生不注意參與學習時突然加重語氣或提高聲調的現象,教師採用這種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引起學生的( )。

A.有意注意

B.無意注意

C.興趣

D.知覺

28.教材包括( )。

A.教科書

軟體

C.教學參考書

D.以上三者皆是

29.一個學習材料中間的專案比兩端的專案學得慢,記得差,這支援了哪種遺忘的理論?( )

A.痕跡衰退說

B.干擾說

C.動機說

D.抑制說

30.認知結構遷移理論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

B.賈德

C.奧蘇伯爾

D.布魯納

  二、辨析題(判斷正誤,並說明理由;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為歌唱家、科學家、詩人。

2.到了內化階段.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社會成員的受教育權利。

4.直接檢驗方式是檢驗假設的唯一方式。

  三、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6分。共30分)

1.學習動機的種類有哪些?

甲:我們先來集體朗讀白居易的《琵琶行》,為了調動氣氛,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支琵琶名曲《十面埋伏》。(教師起頭)“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預備讀。(在激烈雄壯的音樂聲中,學生開始集體朗讀,朗讀完畢,教師表揚)同學們讀得非常認真,也非常整齊。現在大家應該對課文內容有所瞭解,下面我們來逐字逐句分析這首長詩。

乙:(教師從語調、語速與情感的關係出發,分析“千呼萬喚始出來,……唯見江心秋月白”一段的.誦讀處理。並作示範誦讀)好,下面我們先集體試讀這一段。(學生讀此段詩句)大家讀的不錯,下面我們分小組誦讀下面幾節詩,比一比,哪個小組的誦讀最精彩。為營造氣氛老師給大家播放張曉峰的琵琶協奏曲《琵琶行》作大家朗讀時的伴聲。(在柔和舒緩的音樂聲中,各小組誦讀完畢,教師請大家談體會,在學生談體會時,教師會時不時自己誦讀幾句,或要求學生誦讀(2)從語文教育學的有關理論特別是新課程理念看,那一種誦讀處理更好,為什麼?

2.一名國中學生向語文老師報告說,她新買的一本新華字典不見了,而她曾在這本新華字典的背面寫了個“寶”字。老師問明情況後,讓這名學生先不要張揚,老師幫她找一找。這位老師來到教室說,前兩天老師佈置讓每位同學都買一本字典,現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字典拿出來讓老師檢查一下。檢查中,老師發現一名女生的字典後面一頁寫了個“璧”字,而這顯然是在原來“玉”字上面改的。老師當時遲疑了一下,這名女生頓時滿面通紅。但老師並沒有表現出什麼,而是繼續檢查其他學生的字典。後來老師瞭解到這名女生平時品德很好,但她家境貧寒,母親抱病臥床。因為還要給母親買藥,一本11元的字典對她來說是很難買得起的,而老師當時要求每個同學必須買一本字典。瞭解了這些情況後,老師當著全班同學宣佈說,某某同學的字典找到了,是其它班的同學揀到的。

問題:試分析這則案例中語文老師的做法是否妥當,為什麼?

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答案】D。解析:法國教育家保羅?朗格朗於1970年寫成並出版了《終身教育引論》,集中闡述了終身教育思想,由此被譽為“終身教育的倡導者之一”。

2.【答案】C。解析:教師勞動的創造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上的不斷更新和教育機智。

3.【答案】B。解析:亞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兒童心理髮展的自然特點,主張按照兒童心理髮展的規律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育。這是強調教育中注重人的發展的思想淵源。

4.【答案】B。解析:人的發展是指人類身心的生長和變化。

5.【答案】D。解析:教育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目的與受教育者身心發展的現實水平之間的矛盾。

6.【答案】C。解析:生產力水平最終決定了一個國家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少。

7.【答案】C。解析: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決定教育工作應該因材施教。

8.【答案】D。解析:掌握知識是智慧發展的主要基礎。學生的智力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發展和表現出來的。離開或排斥掌握知識,智力發展無從生長。發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識的必要條件。學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進一步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必要條件。直接影響到學生掌握知識的廣度、深度、鞏固程度和運用程度。實踐表明:智力發展水平的高低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故選D。

9.【答案】C。解析:直觀性原則是指在教學中要通過學生觀察所學事物或教師語言的形象描述,引導學生形成所學事物、過程的清晰表象,豐富他們的硬性知識,從而使他們能夠正確理解書本知識和發展認識能力。

10.【答案】C。解析: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在教學的方法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特的教學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方法”,他本人則稱之為“產婆術”。意為思想接生,是要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蘇格拉底方法”自始至終是以師生問答的形式進行的,所以又叫“問答法”。

11.【答案】C。解析:班主任在組織班級教育力量中起著紐帶和橋樑作用。

12.【答案】A。解析:思想品德形成的一般順序可以概括為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鍊道德意志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認識是基礎。

13.【答案】A。解析:考查概念學習的定義。

14.【答案】C。解析:概括程度越高的材料越有利於遷移的發生,而概念和原理就是高度概括的材料。

15.【答案】C。解析:這是知覺的理解性的概念。

16.【答案】C。解析:教師自編測驗是由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和測驗目的,自己編制的測驗。是為特定的教學服務的。

17.【答案】D。解析:效度是一個標準化測驗的必要條件,包括內容效度、預測效度、同時效度和構想效度。

18.【答案】A。解析:行動研究是指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基於實際問題解決的需要,與專家合作,將問題發展成研究主題進行系統的研究,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一種研究方法。

19.【答案】A。解析:我國的師生關係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為根本目標的。這是一種不同於以往任何時代、任何國家的新型師生關係,其明顯的特徵是:教育民主、尊師愛生、

教學相長。

20.【答案】B。解析:班級授課制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21.【答案】C。解析:我國基礎教育新的課程管理制度是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管理制度。

22.【答案】B。解析: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上課。

23.【答案】C。

24.【答案】A。解析:A項認知性道德發展模式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柯爾伯格等人建立的一種德育模式。該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斷力是按照一定的階段和順序從低到高不斷髮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於促進兒童道德判斷力的發展及其與行為的一致性。

25.【答案】D。

26.【答案】A。解析:世界課程改革是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27.【答案】B。解析: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預定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無意注意是一種事先沒有預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興趣是指一個人經常趨向於某種事物,力求認識、參與某種活動,並具有積極情結色彩的心理傾向。知覺是人腦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

28.【答案】D。

29.【答案】B。解析:干擾主要有兩種情況,即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前攝抑制指前面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面學習材料的干擾:倒攝抑制指後面學習的材料對保持或回憶前面學習材料的干擾。在其他條件相等的情況下,一個學習材料兩端的專案學習快、記憶得牢一些,而中間部分的專案學得慢、記得差一些。中間部分的記憶效果差。是由於同時受到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雙重干擾的結果。

30.【答案】C。解析:認知結構遷移理論是由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戴維?奧蘇伯爾提出的一種關於學習和教育的理論。

  二、辨析題

1.【答案要點】

錯誤。學校教育是一種特殊環境,在青少年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表現在:

(1)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它規定著人的發展方向。

(2)教育給人的影響比較全面、系統和深刻。

(3)學校有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教師。

(4)青少年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學校教育所發揮的作用是主導作用。

但教育也不是萬能的,學校教育對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的發揮也是有條件的.低估遺傳、環境的影響和作用而片面誇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確的。人的發展是遺傳、環境、成熟、教育與個體實踐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答案要點】

正確。內化指在思想觀點上與他人的思想觀點一致。將自己所認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觀點、信念融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價值體系。在內化階段,個體的行為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並具有堅定性。此時,穩定的態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3.【答案要點】

錯誤。因為:(1)政治制度決定著社會成員的受教育權利,而不是經濟發展水平;(2)一個國傢什麼人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基本上由政治決定,政治制度決定了教育的性質。

4.【答案要點】

錯誤。通過實踐檢驗假設有直接和間接兩種方式。

  三、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高尚的動機與低階的動機。

(2)近景的直接性動機和遠景的間接性動機。

(3)內部學習動機和外部學習動機。

2.【答案要點】

(1)教學的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2)掌握學科基本結構的原則:

一是動機原則,即學生有內在的學習願望。

二是結構原則,任何知識結構都可以用動作、影象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

三是程式原則,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地陳述一個問題或知識結構,以提高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化或遷移。

四是強化原則,教學規定適當的強化時間和步調是學習成功的重要一環。

3.【答案要點】

(1)認識能力有了深入的發展;

(2)情緒、情感不僅豐富而且複雜,意志趨向成熟;

(3)自我意識發展趨於成熟;

(4)對異性的好感與愛慕;

(5)熱烈追求理想,開始探索人生意義。

4.【答案要點】

(1)先行組織者技術的目的。

奧蘇伯爾認為,如果接受學習是意義學習的話,也同樣可以發展智力。而意義學習的產生依賴於學生對大腦中原有的某種特定的知識的同化作用。如果學生大腦中沒有這個知識,那麼.就提前輸入一個知識。這個為了促進意義學習而提前輸入的知識,便是“先行組織者”,這種教學方法就稱為先行組織者技術或策略。

(2)先行組織者教學程式。

在呈現正式教學內容之前,利用三、五分鐘時間,提前輸入一個引導性的知識點,以同化後來學習的新的知識。

(3)設計先行組織者知識的要求。

作為先行組織者的知識,或是抽象性、概括性較強的上位性知識或與新學習知識具有某種相似性的知識。

5.【答案要點】

(1)鑽研教材。包括鑽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

(2)瞭解學生。包括瞭解學生原有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

(3)制定教學進度計劃。包括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課題計劃、課時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