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衛生資格>

最新衛生資格《初級藥師》複習知識點

衛生資格 閱讀(2.04W)

為適應我國人事制度的改革,由人事部與衛生部共同組織實施了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衛生資格《初級藥師》複習知識點,更多內容請關注應屆畢業生考試網。

最新衛生資格《初級藥師》複習知識點

 藥物相互作用的影響

1.藥物相互作用對藥效學影響使其作用相加或增加療效的機制是:

1)作用不同的靶位,產生協同作用。

2)保護藥品免受破壞,從而增加療效。

3)促進吸收,增加療效。

4)延緩或降低抗藥性,以增加療效。

2.藥物相互作用,作用不同靶位,產生協同作用,舉例:

1)磺胺甲噁唑與甲氧苄啶,有協同抑菌或殺菌作用,磺胺藥和甲氧苄啶分別作用於二氫葉酸合成酶和二氫葉酸還原酶,使細菌的葉酸代謝收到雙重阻斷。

2)硫酸阿托品與膽鹼酯酶復活劑聯用,產生互補作用,可減少阿托品用量和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有機磷中毒的療效。

3)甲氧氯普胺與硫酸鎂有協同利膽作用。

4)甲氧氯普胺與中樞抑制藥合用鎮靜作用增強。

5)普萘洛爾與美西律聯用,對室性早搏及室性心動過速有協同作用,但聯用時應酌減用量。

3.藥物相互作用,保護藥品免受破壞,從而增加療效,舉例:

1)亞胺培南製劑中加入西司他丁鈉,因亞胺培南可在腎臟中被腎肽酶破壞,而西司他丁鈉為腎肽酶抑制劑,它可以保護亞胺培南在腎臟中不受破壞,阻斷亞胺培南在腎臟的代謝,保證藥物的有效性。2)β-內醯胺酶抑制劑與β-內醯胺類抗生素複方製劑聯合使用,因β-內醯胺酶抑制劑可以競爭和非競爭性抑制β-內醯胺酶,是青黴素、頭孢菌素免受開環破壞。3)苄絲肼或卡比多巴與左旋多巴合用時,培訓搜培訓課程培訓班培訓網提示您苄絲肼/卡比多巴為芳香氨基酸類脫羥酶抑制劑,可抑制外周左旋多巴脫羧轉化為多巴胺的'過程,是迴圈中左旋多巴含量增高5-10倍,進入腦中的多巴胺量也隨之增多。當兩者合用時,可提高左旋多巴的血藥濃度,增加進入腦組織的量,延長其半衰期,並可減少左旋多巴的用量,降低外周性心血管系統的不良反應。

4.藥物相互作用,延緩或降低抗藥性,以增加療效,舉例:

1)抗瘧藥青蒿素可誘發抗藥性,與乙胺嘧啶、磺胺多辛聯合應用,可延緩抗藥性的產生。

2)磷黴素與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具有相加或協同作用,並減少耐藥菌株的產生。

5.藥物相互作用,減少藥品不良反應,舉例:

1)阿托品與嗎啡合用,可減輕後者所引起的平滑肌痙攣而加強鎮痛作用。

2)普萘洛爾與硝酸酯類產生抗心絞痛的協同作用,並抵消或減少各自的不良反應。

3)普萘洛爾與硝苯地平聯用,可提高血壓療效,並對勞力性和不穩定型心絞痛有較好療效。

 丙型肝炎病毒的生物學特性

一、形態培養

HCV病毒體呈球形,直徑小於80nm(在肝細胞中為36~40nm,在血液中為36-62nm),為單股正鏈RNA病毒,在核衣殼外包繞含脂質的囊膜,囊膜上有剌突。HCV體外培養尚未找到敏感有效的細胞培養系統,但黑猩猩對HCV很敏感。

二、基因結構

HCV-RNA大約有9500-10000bp組成,5′3′非編碼區(NCR)分別有319-341bp,和27-55bp,含有幾個順向和反向重複序列,可能與基因複製有關。在5′非編碼區下游緊接一開放的閱讀框(ORF),其中基因組排列順序為5'-C-E1-E2/NS1-NS2-NS3-NS4-NS5-3',能編碼一長3014個氨基酸的多聚蛋白前體,可經宿主細胞和病毒自身蛋白酶作用後,裂解成各自獨立病毒蛋白,即三種結構蛋白,為分子量19KD的核衣殼蛋白(或稱核心蛋白,C)和33KD(E1),72Kd(E2/NS1)的糖蛋白,及四種分子量為23KD、52KD、60KD、116KD的非結構蛋白分別與NS2、NS3、NS4、NS5相對應。由於GP72正好與瘟病毒表面蛋白或黃病毒第一個非結構蛋白(NS1)相對應,故將GP72的基因標記稱謂E2/NS1.E1和E2/NS1糖蛋白能產生抗HCV的中和作用。NS2和NS4的功能還不清楚,發現與細胞膜緊密結合在一起。NS3蛋白具有螺旋酶活性,參與解旋HCV-RNA分子,以協助RNA複製,NS5有依賴於RNA的聚合酶活性,參與HCV基因組複製。

三、變異性

HCV具有顯著異源性和高度可變性,對已知全部基因組序列的HCV株進行分析比較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存在較大差異。並表現HCV基因組各部位的變異程度不相一致,如5′—CR最保守,同源性在92-100%,而3′NCR區變異程度較高,在HCV的編碼基因中,C區最保守、非結構(NS)區次之,編碼囊膜蛋白E2/NS1可變性最高稱為高可變區。

四、基因分型

HCV基因分型還無統一標準,因用於基因分型的部位和採用的技術方法不同,出現了各種基因分型結果,但各種基因型分類方法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的傳染源主要為急性臨床型和無症狀的亞臨床病人,慢性病人和病毒攜帶者。一般病人發病前12天,其血液即有感染性,並可帶毒12年以上。HCV主要血源傳播,國外30-90%輸血後肝炎為丙型肝炎,我國輸血後肝炎中丙型肝炎佔1/3.此外還可通過其他方式如母嬰垂直傳播,家庭日常接觸和性傳播等。

輸入含HCV或HCV-RNA的血漿或血液製品,一般經6-7周潛伏期例急性發病,臨床表現全身無力,胃納差,肝區不適,1/3病人有黃疸,ALT升高,抗HCV抗體陽性。臨床丙型肝炎病人50%可發展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會導致肝硬及肝細胞癌。其餘約半數病人為自限性,可自動康復。

丙型肝炎發病機理仍未十分清楚,當HCV在肝細胞內複製引起肝細胞結構和功能改變或干擾肝細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表明HCV直接損害肝臟,導致發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數學者認為細胞免疫病理反應可能起重要作用,發現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一樣,其組織浸潤細胞以CD3+為主,細胞毒T細胞(TC)特異攻擊HCV感染的靶細胞,可引起肝細胞損傷。

臨床觀察資料表明,人感染HCV後所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會導致肝硬化及肝細胞癌。其餘約半數病人為自限性,可自動康復。

丙型肝炎發病機理目前仍未十分清楚,當HCV在肝細胞內複製引起肝細胞結構和功能改變或干擾肝細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細胞變性壞死,表明HCV直接損害肝臟,導致發病起一定作用。但多數學認為細胞免疫病理反應可能起重要作用,發現丙型肝炎與乙型肝炎一樣,其組織浸潤細胞以CD3+為主,細胞毒T細胞(TC)特異攻擊HCV感染的靶細胞,可引起肝細胞損傷。

臨床觀察資料表明,人感染HCV後所產生的保護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株,甚至同株HCV.可能與HCV感染後病毒血症水平低及HDV基因級變異性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