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衛生資格>

衛生資格《主管藥師》精選複習要點

衛生資格 閱讀(1.69W)

主管藥師分中藥藥師和西藥藥師。以下是應屆畢業生考試網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衛生資格《主管藥師》精選複習要點,希望對大家考試衝刺有所幫助。

衛生資格《主管藥師》精選複習要點

  活菌苗

常用者有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BCG)、鼠疫活菌苗等。

製備活菌苗的關鍵在於獲得減毒或無毒菌株,但該菌株應保持免疫原性。例如卡介苗系將結核桿菌在人工培養基上傳230代(經13年)後獲得。

痢疾桿菌的依賴鏈黴素菌株則是通過選擇後獲得的突變株。

活菌苗接種後,在體內有一定的生長繁殖能力,類似經型或隱性感染。一般只需接種一次,且需量較小,但引起的免疫效果好,且能維持較長時間。

如能以自然感染途徑接種則更為適宜,因除引見全身免疫外,尚能引起區域性免疫。

其缺點為活菌苗需維持其活力,菌苗的儲存需一定的冷藏條件,且有效期短。

 鼻粘膜吸收

(一)鼻腔給藥製劑的特點

l.避免了藥物口服時的首過效應,生物利用度高。鼻粘膜對藥物的代謝是非常微弱的,尤其對一些不能口服的藥物經鼻給藥更為重要。

2.鼻粘膜面積大,粘膜下血管非常豐富,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交織成網狀,藥液可迅速吸收,從血管進入體迴圈。

3.胃腸道中容易破壞的藥物,極性大而胃腸道難於吸收的藥物,鼻粘膜都能很好的吸收,分子量大的多肽類、蛋白類藥物,也能在吸收促進劑的存在下較好地吸收。

4.用藥方便,易於被患者接受,便於自己用藥。

5.鼻腔給藥吸收速度和吸收程度有時可與靜脈注射相當。

(二)影響藥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

影響藥物鼻粘膜吸收的`因素有藥物的理化性質、鼻腔的生理結構和藥物的劑型。

1.藥物理化性質對吸收的影響

(1)親水親脂性

脂/水分配係數是藥物的重要性質,脂溶性大的藥物(普洛萘爾)易於被鼻腔吸收,易於透過粘膜質質雙分子層。親水性藥物(美託洛爾)吸收差,生物利用度低。大多數情況下,藥物的油/水分配係數與其吸收速度常數之間存在良好的線性關係。

(2)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藥物的分子量大小與鼻粘膜吸收程度有著密切的關係,通常鼻腔藥物轉運途徑,可以有效、迅速的轉運分子量小於1000的藥物,在使用吸收促進劑等一些其它的輔助劑後,分子量為6000或更高一些的藥物也可以被較好的吸收。一般鼻內吸收隨分子量增高而降低。

不溶性藥物的粒子大小與其在鼻腔中的分佈位置密切相關。大於50μm的粒子一進入鼻腔即沉積、不能達到鼻粘膜主要吸收部位,小於2μm的粒子又可能被氣流帶入肺部。

(3)pKa值與滲透壓

藥物的pKa值也是影響藥物鼻粘膜吸收的重要因素。藥物在鼻粘膜內的擴散很大程度上受到藥物解離度的影響,非解離型藥物極性小,脂溶性大容易跨膜擴散。非解離型藥物的多少,取決於藥物的解離常數和體液的pH值,鼻粘膜的pH值為5.5~6.5.解離和非解離兩種狀態均能吸收,但非解離狀態吸收更為迅速。滲透壓變化也能引起鼻粘膜對藥物的吸收。

(4)藥物濃度

研究胰島素、美克法胺、氨基比林等給藥劑量與吸收量關係表明。劑量與AUC之間線性關係良好。提示鼻粘膜吸收機制為被動擴散,但水楊酸例外

(5)藥液粘度

粘度增加,可延長藥液與粘膜接觸的時間促進藥物吸收。

(6)電荷

藥物電荷與鼻粘膜作用,能增加與鼻粘膜接觸時間促進藥物吸收。

2.鼻腔的生理結構對吸收的影響

(1)鼻粘膜

鼻粘膜是一種脂質雙分子膜,可以用流動鑲嵌模型解釋。藥物可以有兩種方式穿過鼻粘膜,一是通過水性細胞間隙吸收孔道;二是通過粘膜中的脂質載體通道。鼻粘膜血管豐富,粘膜上皮毛細血管及腺體周圍毛細血管的內膜,具有窗格樣空隙,使血管與組織之間容易進行體液及物質交換。黏膜上皮細胞有許多絨毛,增加藥物吸收面積。藥物可通過鼻粘膜細胞間的水性孔道吸收

膽汁排洩

膽汁的排洩機制:藥物從血液向膽汁排洩時,首先由血液進入肝細胞,再由肝細胞向毛細血管轉運。

膽汁排洩轉運機制為被動擴散和主動轉運。

影響膽汁排洩的因素:

膽汁流量:藥物的膽汁排洩往往隨膽汁流量的增加而增加。

藥物的理化性質:從膽汁被動擴散排洩的藥物,它的擴散速度受藥物分子大小、脂溶性等因素的影響。

當藥物分子上存在極性強的基團時,膽汁排洩量較多;分子量在500左右的藥物有較大的膽汁排洩率。

生理因素:種屬差異、代謝狀況、蛋白質結合率、疾病和老化等。

 腸肝迴圈(熟練掌握):

定義:腸肝迴圈是指由膽汁排洩的藥物及其代謝物,在小腸移動期間重新被吸收,經門靜脈返回肝臟的現象。

有腸肝迴圈的藥物在體內停留的時間較長。

存在腸肝迴圈的藥物:地高辛、吲哚美辛、嗎啡、苯妥英鈉、己烯雌酚、導眠能、阿黴素、氯丙嗪、苄丙酮香豆素(華法林)等。

 製劑的評價

根據藥物製劑的設計原則,一個成功的製劑應能保證藥物的安全、有效、穩定、質量可控及良好的順應性,且成本低廉,適於大批量生產。

在製劑的製造過程中,必須對製劑的質量進行評價,以確保應用於臨床後儘可能地發揮療效,降低毒性。

1.毒理學評價 新制劑應進行毒理學研究,包括急、慢毒性,有時還要進行致畸、致突變等實驗。

單純改變劑型的新制劑,如果可檢索到原料藥的毒理學資料,可免做部分實驗,

但對於區域性用藥的製劑必須進行刺激性試驗。對於全身用藥的大輸液,除進行刺激性試驗外,

還要進行過敏試驗、溶血試驗及熱原檢查。

2.藥效學評價 根據新制劑的適應症進行相應的藥理學評價。

證明該製劑有效,臨床前研究要求在動物體內進行,已上市的原料藥可用資料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