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醫學>衛生資格>

2017主管藥師考試相關專業知識章節考點:第十八單元

衛生資格 閱讀(1.1W)

藥師具體按專業不同分中藥師、(西)藥師,中藥師與西藥師都是藥師,待遇都一樣,只不過具體的專業不同。下面是本站小編分享的一些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2017主管藥師考試相關專業知識章節考點:第十八單元

口服藥物的吸收

掌握生物膜結構與性質

熟練掌握藥物的轉運機制

掌握胃腸道的結構與功能

熟練掌握響藥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掌握影響藥物吸收的物理化學因素和劑型因素

瞭解藥物的吸收特徵與製劑設計

熟練掌握促進藥物吸收的方法

瞭解釋藥調節與劑型設計

(一)生物膜結構與藥物的轉運機制

  1.生物膜結構:

生物膜的概念是細胞膜和各種細胞器的亞細胞膜的總稱。生物膜是一個複雜的結構,由類脂質、蛋白質和少量多糖等組成,具有半透膜特性。膜中脂質主要是磷脂,呈雙分子層。頭部為磷酸甘油基團呈親水性,向膜外;尾部為脂肪酸鏈呈疏水性,向膜內部;蛋白質嵌於脂質雙分子層中,親水性(極性)基團向外,疏水性(非極性)基團向內,在生物膜上還有一些孔道。藥物可以通過脂質、蛋白質或孔道進行轉運。

  2.藥物的轉運機制:

(1)被動擴散

概念:又稱為被動轉運,即藥物由高濃度區向低濃度區轉運。大多數藥物通過這種方式透過生物膜。

特點:從高濃度區(吸收部位)向低濃度區域(血液)順濃度梯度轉運,轉運速度與膜兩側的濃度差成正比。擴散過程不需要載體,也不消耗能量,所以也稱為單純擴散。膜對通過的物質無特殊選擇性,不受共存的類似物的影響,即無飽和現象和競爭抑制現象,一般也無部位特異性。

途徑:

①類脂途徑:由於生物膜為類脂雙分子層,非解離型的脂溶性藥物可以溶於液態脂質膜中,更易透過細胞膜 ;

②膜孔途徑:細胞上有許多含水的蛋白質細孔,水溶性小分子物質和水可由此擴散通過。

被動擴散可以用Ficks第一定律解釋,轉運速度與藥物在膜兩側的濃度差、油水分配係數和膜的擴散面積成正比,與膜的厚度和藥物分子大小成反比。

(2)主動轉運

概念:藉助載體或酶促系統,可以從膜的低濃度一側向高濃度一側轉運,這種過程稱為主動轉運。

特點:①逆濃度梯度轉運;②需要消耗機體能量;③藥物的吸收速度與載體數量有關,可出現飽和現象;④可與結構類似的物質發生競爭現象;⑤受代謝抑制劑的影響;⑥有結構特異性;⑦有部位特異性。

存在主動轉運的物質:水溶性維生素、葡萄糖、果糖、礦物質、氨基酸、左旋多巴及嘧啶類等。主動轉運的吸收速度比較塊。

促進擴散

概念:又稱中介轉運或易化擴散,是指一些物質在細胞膜載體的幫助下,由膜的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擴散或轉運的過程。

特點:①順濃度梯度轉運;②需要載體;③不需要能量;④有飽和現象和競爭抑制現象。

存在促進擴散的物質:單糖類、季銨鹽和氨基酸等。

促進擴散的速度大大超過被動擴散。

(4)胞飲作用和吞噬作用

由於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動性,細胞膜可以主動變形將某些物質攝入細胞內或從細胞內釋放到細胞外,這個過程稱為膜動轉運,其中向內攝入為入胞作用,向外釋放為出胞作用,攝取液體物質為胞飲作用。攝取固體顆粒為吞噬作用。

按胞飲和吞噬作用吸收的物質:蛋白質、多肽類、脂溶性維生素、重金屬和藥用高分子化合物等。

藥物在人體不同部位有不同的轉運機制,有時一種藥物可通過幾種轉運機制同時進行,但多數藥物的吸收以被動擴散為主。

例:大多數藥物吸收的機制是

A逆濃度差進行的消耗能量過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的高濃度向低濃度側的移動過程

C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向低濃度側的移動過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載體的高濃度向低濃度側的移動過程

E有競爭裝運現象的被動擴散過程

答案:D

例:以下哪幾條具被動擴散特徵

A不消耗能量

B有結構和部位專屬性

C由高濃度向低濃度轉運

D藉助載體進行轉運

E有飽和狀態

答案 AC

解答:藥物粘膜吸收機理可分為被動擴散,主動轉運、促進擴散、膜孔轉運以及胞飲和吞噬作用。主動轉運的特點是:由低濃度向高濃度轉運,消耗能量,有部位和結構特徵,有飽和狀態,有載體參加。被動擴散的特點是:不需要載體,不消耗能量,擴散動力

是膜兩側濃度差,沒有部位特徵,不需要載體,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可見本題中不消耗能量,由高濃度向低濃度擴散,為被動擴散的特徵。故本題答案為A、C。

(二)藥物的胃腸道吸收及其影響因素

1胃腸道生理及藥物吸收機制

吸收是指藥物從給藥部位進入體迴圈的過程,血管內給藥無吸收,其他都有吸收。

胃腸道由胃、小腸和大腸三部分組成。胃的表面積較小,但一些弱酸性藥物可在胃中吸收。藥物在胃中吸收機制主要是被動擴散。

小腸由十二指腸、空腸和迴腸組成。小腸吸收面積很大,是藥物、食物等吸收的主要部位。吸收機制以被動擴散為主。

大腸包括盲腸、結腸和直腸。大腸表面積小,對藥物的吸收不起主要作用。也以被動擴散為主,兼有胞飲和吞噬作用。

2影響藥物吸收的因素

影響藥物在胃腸道吸收的生理因素

(1) 胃腸液成分與性質對吸收的影響

胃液的PH約1.0,有利於弱酸性藥物的吸收。胃液的PH變化,可使弱酸性藥物在胃中吸收發生變化。小腸的PH為5~7,有利於弱鹼性藥物的吸收。主動轉運的藥物一般不受消化道PH的影響。

消化道的代謝反應:又稱為胃腸的首過作用。消化道內或黏膜記憶體在的酶及腸內細菌叢產生的酶使藥物活性喪失。

胃腸分泌物的影響:胃腸道黏膜表面覆蓋的糖蛋白可與某些藥物結合,使吸收不完全(如鏈黴素),或不能吸收(如季銨鹽類)。膽酸鹽對難溶性藥物有增溶作用,可促進吸收,但可與新黴素和卡那黴素等生成不溶性物質而影響吸收,還可使制黴素和萬古黴素失效。

(2) 胃排空對吸收的影響

胃空速率:單位時間內胃內容物向十二指腸排出的量,稱為胃空速率,符合一級速率過程;反映了藥物到達小腸的速度。

影響胃空速率的因素:

胃內容物的體積:胃向小腸排出物質的速度隨內容物體積的增大而增加;

食物的組成和性質:食物減慢胃空速率,推遲小腸內吸收 。固體食物比液體食物排空慢,含脂肪酸或脂肪性食物比含蛋白質或糖類食物排空慢;高粘度、高滲透壓或低PH的食物比低粘度、低滲透壓或高PH的食物排空慢;

藥物因素:某些藥物如阿托品、普魯本辛、丙米嗪、氯丙嗪、乙醇等均能減慢胃排空速率;

體位:右側向下臥比左側向下臥胃排空速度快,走動時更快。

疾病狀態:十二指腸潰瘍或胃酸過高時,胃空速率會增加。

(3)胃腸道蠕動對吸收的影響: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4)迴圈系統對吸收的影響

迴圈途徑和流量的大小對藥物吸收及血藥濃度產生影響。

血流速率:血流速率下降,藥物吸收減慢。

肝臟的首過作用:在胃腸道吸收的藥物需經門靜脈入肝,在肝臟部分代謝後進入全身血液迴圈,使吸收入體迴圈的.原形藥物量減少,生物利用度降低。

淋巴系統:淋巴系統吸收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

(5)食物對吸收的影響:

空腹時比飽腹藥物的胃空速率快;

食物吸收胃內水分,延緩固體制劑的崩解和藥物溶出,減慢吸收;

高脂肪食物促進膽汁分泌,增加難溶性藥物的溶解度,有利於吸收;

食物可減低某些藥物對胃的刺激性,增加其吸收。

食物除能減緩一般藥物的吸收外,尚能提高一些主動轉運及有部位特異性轉運藥物的吸收率,如核黃素

影響藥物在胃腸道吸收的劑型因素

藥物的理化性質:

A 藥物的解離度、脂溶性等理化性質對吸收的影響:

未解離型的有機弱酸和有機弱鹼由於脂溶性較大,比脂溶性小的解離型藥物易吸收。根據PH分配假說,弱酸性藥物在胃中主要以未解離型形式存在,吸收較好,而弱鹼性藥物在PH較高的小腸中更有利於藥物的吸收。

B藥物的溶出速度對吸收的影響:溶出速度理論依據是Noyes-Whitney的擴散理論 dc/dt=KSCs

藥物的溶出速度與藥物的表面積(S)、藥物的溶解度(Cs)和溶出速率常數(K)成正比。

①粒子大小對藥物溶出速度的影響:藥物粒子越小,與體液的接觸面積越大,藥物的溶解速度越大。

② 多晶型對藥物溶出速度的影響:穩定型,溶解度最小,溶出速度慢;不穩定型與此相反,但易轉化成穩定型;亞穩定型介於二者之間,吸收好,為有效晶型。典型的例子是無味氯黴素,有A、B、C三種晶型及無定型,其中亞穩定型B型及無定型有效。

③溶劑化物對藥物溶出速度的影響:一般溶出速率大小順序為:有機溶劑化物>無水物>水合物

④成鹽對藥物溶出速度的影響:可使製劑的溶出速率增大,生物利用度提高。

C藥物在胃腸道中的穩定性對吸收的影響:某些藥物由於胃腸道的PH、消化道中的細菌以及消化道內皮細胞產生的酶的作用,往往會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給藥,只能採用注射或其他途徑。如硝酸甘油只能舌下給藥;苄青黴素注射給藥;紅黴素製成難溶性的鹽。

D藥物的具體劑型、給藥途徑對吸收的影響:靜脈注射藥物,不存在吸收過程,發揮藥效快,可認為被機體百分之百利用;口服制劑,吸收後必須通過肝臟,有首過作用;肌肉及皮下注射液,藥效慢於靜脈注射,但比口服給藥起效快,吸收量多;氣霧劑可避免首過作用,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一般高於口服制劑;栓劑、舌下片、鼻腔給藥劑型等經黏膜給藥的製劑,也可饒過肝臟首過效應。大多數面板給藥製劑,藥效發揮較慢,故常用做區域性治療。

一般認為在口服劑型中,藥物的吸收順序大致為:水溶液>混懸液>散劑>膠囊劑>片劑>包衣片劑

液體制劑:水溶液或乳劑比混懸劑吸收快。

增加水溶液的粘度,可延緩藥物在胃腸道的擴散速度,減慢吸收。但主動轉運的藥物在腸內吸收部位滯留時間長,有利於藥物吸收。

油溶液中的藥物需從溶液中轉移到胃腸液中才能吸收。油水分配係數大、親油性強的藥物吸收速度慢。油溶性藥物製成O/W乳劑,可增加藥物的吸收。

混懸劑中藥物顆粒小,與胃腸液接觸面積大,所以其吸收速度僅次於水溶液。

固體制劑:

散劑:服用後不經過崩解和分散,在固體劑型中屬於吸收快的。

微粉化可使吸收顯著增加,但粉粒過細穩定性變差,口服後刺激性增加。

膠囊劑:非壓縮劑型。膠囊殼對藥物溶出起屏障作用。

影響膠囊劑中藥物吸收的因素:藥物粒度大小、稀釋劑性質、膠囊殼的質量和貯存條件等。對於疏水性藥物的膠囊劑,宜選擇親水性稀釋劑,能夠增大體液透入膠囊內容物的速度,減少藥物粉粒與體液接觸後的結塊現象,使粉粒的有效面積增大,從而促進藥物釋放與吸收。

片劑:含有大量輔料,若採用疏水性稀釋劑、潤滑劑不利於藥物的溶出和吸收。片劑經制粒、壓片、包衣等製劑技術,表面積大大減小,減慢了藥物溶出速度,吸收較散劑、膠囊劑慢。對多數片劑,藥物吸收的限速步驟是藥物從含輔料的藥物顆粒或純藥物粉粒中的溶出;對主藥易溶且溶出速率大的,限速步驟是片劑崩解過程。包衣片衣層是片芯與胃腸液間的物理屏障,其溶解速率與材料選擇對藥物吸收有較大影響,包衣片一般比素片吸收慢。

製劑中的新增劑:如吸收促進劑、表面活性劑、高分子化合物等及合併用藥對藥物吸收也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