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體育>戶外活動>

古代的戶外運動:御術

戶外活動 閱讀(8.97K)

戶外運動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一類新興運動,目前在我國開展的主要戶外休閒運動有登山、攀巖、笨豬跳、漂流、定向、滑雪、潛水、越野、溯溪、拓展等等。這些運動多數帶有探險性質,有很大的挑戰性和刺激性。戶外的興起,使人們逐步離開傳統的體育場館,走向荒野,縱情于山水之間,向大自然尋求人類生存的本質意義。

古代的戶外運動:御術

現代人玩得不亦樂乎,古人自不會讓我們專美。其實,數千年前的戶外運動就已然豐富多彩、璀燦奪目了。我們知道,戶外運動重娛樂,重參與,在競技方面稍顯不足。同樣,古人的戶外運動強調更多的也是娛樂性與技巧性,既享受休閒的快樂又起到強身健體的功效。中國古代的戶外運動無論是形式、技法均有著鮮明的東方文化特徵,流露出先民的聰明才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

這些古代戶外運動有些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朝代的更替逐漸演變、消亡,而有些專案則與時俱進,歷經千年而不衰,直到現在仍然被不斷地改進和發展,在健身與娛樂方面起到它獨特的作用。

生產生活需要便捷的交通工具,軍事戰爭需要更加機動靈活的運輸工具和強力的武器,馬匹和馬車開始走進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擁有馬車的多寡,甚至一度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標準。千乘之國,萬乘之君,這裡的"乘"就是馬車,春秋時期的馬車大會戰,其壯觀場面應該不下於二戰的坦克大會戰。

馬車成為戰爭武器,馬車的駕駛技術自然也就被提升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御便是駕駛技術。戰爭頻繁地發生,科學技術也在不斷髮展,馬車的侷限性越來越突出,騎術漸漸代替了御術,而馬車也從戰鬥一線退了下來,成了只負責後勤保障的交通工具。

馬鐙的發明使騎術突飛猛進,騎兵的作用日益顯著,由此發展出速度賽馬、馬戲等多種運動專案。田忌賽馬的典故膾炙人口。而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中就為我們描述了"百馬同轡,騁足並馳"的賽馬場面。直到現在,賽馬與賽車仍深受喜愛,F1和巴黎達喀爾拉力賽不過是歷史的延續。

古代社會,分工簡單,馬車既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戰爭武器,放現在就是轎車、貨車、大客外加悍馬、坦克、裝甲,司機都是複合型軍地兩用人才。

駕車是複雜的技術,既要靈敏和機智,又要有相當大的臂腕力量,遠不是現在自動檔、腳底方向盤加助力這麼簡單。而且古人座下是有情感有想法的動物,得達到“鳴和鸞、逐水曲、過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的境界。

具體來說,“鳴和鸞”,是指駕車時節奏協調,步伐整齊。“鳴”與“鸞”是分別掛在車體不同位置的響鈴,車輛行進過程中,兩個車鈴要輕快和諧,體現出韻律之美,方顯從容本色。

“逐水曲”,相當於現代駕考中對在危險路段、複雜路況情況下的應變能力考察。沿著河岸前進,水流曲折多變,駕車也要轉折自如,隨勢高低,既要保持一定速度,又不能掉進河裡。

“過君表”,屬於思想政治領域的培養,駕車這樣的高階藍領工作,自然要求具備相應的職業風範和儀容儀表,要能夠經得住領導的考察。

“舞交衢”,交衢就是十字街口,考察學員在實際道路上正確操縱車輛的能力,遵守交通法規行駛的程度及綜合控制車輛的能力。

“逐禽左”,是駕駛技術的最高境界,不過在現代普通民用車輛方面已經體現不出來了。就是要求司機在打獵或戰鬥中,儘可能把獵獸鳥禽乃至敵人的步兵驅趕到車輛的左前方,進入最佳射擊角度。

前面說的是駕駛技術,再來說說馬車。一般的情況是四匹馬,“駟”馬難追嘛,正兒八經的四驅車。中間的兩匹叫服馬,負責用力拉車,每馬一韁繩,主要動力來源。兩邊的兩匹叫驂馬,負責左右轉向,每馬兩韁繩,輔助動力來源。《詩經》裡“四牡孔阜、六轡在手”說的就是這個。除了騎馬,後來,牛車漸漸抬頭,並在魏晉南北朝,開始大興其道。

遙想當年,一位古代戶外愛好者,騎著高頭大馬,或者獨酌獨飲,一邊吟詠詩詞,或者橫槊賦詩,是何等瀟灑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