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升學>小升中>

2017小升中銜接教育

小升中 閱讀(2.6W)

“小升中”後如何進行初小銜接教育呢?如果學生想從國小升入國中能儘快、較好地適應中學的生活,在“ 漸變”中順利完成國小升國中的銜接過渡,那麼,學校和家長雙方就必須重視處理好國中與國小的銜接教育。下面一起來看看小升中銜接教育的關鍵點,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17小升中銜接教育

  一、七年級新生面臨的變化

對學生來說一切都是新的。國小生進入國中後的一些明顯變化,心理變化上處於發育的突變期,生理髮育也處於一個高峰,學生的學習方法因課程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一定變化,學生賴以學習和生活的校園環境發生了空間上的變化,同時學生夥伴間的非正式群體也悄然出現。具體對七年級學生而言,主要變化突出表現在“五個變化”:

1、環境變化。學生邁入新的校園,校園建築,學習場所要比國小大得多。在新的環境中,學生有一種新鮮感、好奇心。面對這樣一個新的環境,學生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往往表現得較守規矩。在新學年開始時,整潔、優美的校園,這將有助於學生從踏進校園的第天起就能喜愛學校,也將有助於學生養成環境意識和良好衛生的習慣。

2、同學變化。七年級學生來自不同的國小,組建了一個新的班級,進入了一個新的生活環境。大多數同學之間互不認識,互不瞭解。據統計,一個班級互不相識的學生要佔到85%以上。他們要有一個相互認識、瞭解、交友的過程。在這過程中,學生身上好的或壞的思想認識、習慣、行為都還未能形成風氣。一般說來,在這時候,學生身上原有的不良方面會比較收斂,為了給老師和同學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一般學生自己好的方面卻相對地得以展現。

3、老師變化。學生對新的班主任,新的學科教師,師生之間可以說是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雙方沒有什麼成見和隔閡。這時思想較易交流,感情亦易溝通,學生對教師充滿了期望,教師的要求一般都能認真執行。

4、目標變化。考入一所新的學校,可以說每——位學生都有一個新的奮鬥目標。他們或立志在新的學校繼續保持領先的位置,或爭取在新的學校使自己在各方面都更上一層樓。這些內在的積極因素,對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是非常有利的。

5、起點變化。當學生拿到國中錄取通知書的時候,大多數人耳邊都充滿了家長與親友的安慰和鼓勵、讚揚和期望。學生自己的心中也有更好的追求和美妙的嚮往。雖然進校時的情況各不相同,但就新的學習階段而言,他們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在學習上往往表現得你追我趕。

  二、認識初小銜接的過渡期與漸變期

學生處在不可抗拒的漸變期由於國小與中學的校園生活上是兩個不同質的階段。七年級新生應儘快由習慣於國小的校園生活轉入並逐步適應中學的校園生活。從實踐看來,國小生進入國中後,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過渡期和漸變期:

1、學習方式逐步漸變。一般來說,剛從國小出來的新生,在進入中學後,環境改變,初來乍到,較普遍的具有新奇感和不適應感。與國小的學習生活相比,中學課程增多每門課的內容擴大和加深了。七年級相對於國小來講,知識量大、起始課多、綜合性強、課程較深。教師教學速度快、容量大、舉例少、要求高、作業訓練精而少。以上的學習特點,給一部分七年級新生帶來了三個突出的問題:一是感覺上課聽不懂,記了筆記就不能聽課,聽了課就不能記筆記。二是學習強度大,不知抓哪門學科,眉毛鬍子一把抓。三是課餘時間減少,業餘活動受到限制。然而在新的學習環境的制約下,七年級學生需要有一個逐步適應新的學習方式的過程。即由國小階段不嚴格強調課前準備、課後整理到國中階段提倡的課前預習、課後歸納總結。學習方式過渡快的學生能很快適應中學的學習生活,取得學習上的主動,學習方式過渡慢的學生會出現學習成績下滑狀況,以致一時跟不上教學進度而掉隊。

2、管理方式逐步漸變。中國小有各自的一套管理方式, 如果學生缺乏溝通、瞭解, 管理上容易出現脫節。在管理方法上,國小主要依靠教師進行管理,學生好動自覺性差,自控能力弱,處於“ 他律”狀態; 國中( 特別是高年級) 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逐步增加管理工作的民主性,主動幫助學生消除對教師的依賴思想,變盲目、被動接受為主動接納,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生活學習的主體;以一種積極進取、自覺成長的生活觀與教師相互探討、共同思考;學會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以適應中學的教育活動。因此,七年級學生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被管理方式和思想上開始出現一個適應和轉變的過程。

3、交往方式逐步漸變。國小生受環境因素和生理條件的限制,故交往方式呈現以老師和家長的標準處理同學形成的同桌、同路、父母經常來往或住所靠一起為基礎,同學交往圍繞遊藝和學習而展開。交往中矛盾的產生與鬨鬧有關,相好與玩得來相連,隨意性大。但是七年級新生受環境和身心條件的影響,交往方式呈現新的特點:一是以自己的道德觀和朋友觀來處理同學間的關係,不再把成績好壞作為擇友的唯一標準。二是學生中不同型別的小群體的逐步形成,以性格相仿、興趣相同為基礎,擇友渠道既有寫信、遞紙條、互相介紹,又有共同的活動和在困難時受到過別人的幫助而形成的友誼等。三是有些學生的相互交往已超過本班界限,有的喜歡與比自己大的人為朋友。同學間恩恩怨怨易記在心中,解決矛盾以溝通思想為前提。由於中國小交往方式特點不同,然而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面的擴大,他們對學生間交往有了自己的看法,方式由外表上的你對我好,我對你好向思想一致、情感交流發展;由只談學習、只談遊藝向談人生、談社會、談理想發展;由大群體交往向小群體或個體隱祕交往發展。此時中學生的交往方式可以說是在一定思想指導下的以顯示自己力量或才華、贏得別人尊重的反映。

4、言行方式逐步漸變。言行方式即說話與行為表現的形式。國小生進入國中後,其環境和身心都起了很大的變化。校園大,教師多,圖書館、實驗室、醫務室齊全;學生有了學生證、校徽、校服。學生由國小最高年級變成中學裡的最低年級,心態上的“高人一等”的優越感上有些失衡。同時,學生的思維活動、骨骼猛長,產生身心變化,開始注意自己對周圍環境的影響及地位。這些變化給一部分七年級新生的言行方式特點也帶來了“三個變化”:一是由小範圍活動開始發展到大範圍活動,即學生不再滿足小組、班級活動,不再把書本學習作為唯一的任務,而想去社會體驗“成人”生活,盡情享受中學生的權利和義務。三是盲目性的言行減少,學生言行的無針對性逐漸減少,喜歡對班級活動發表自己的意見,喜歡議論教師的長短,喜歡為自己錯誤辯解,不完全樂意聽從小幹部的指令和接受小幹部的管理與監督,對老師的意見表現出有選擇地執行。四是由不敢做,不想說開始發展的毛手毛腳、快嘴快舌。此時學生什麼事情都想幹,這也碰一下,那也試一試,遇到同學也要摸一摸,綽號口邊溜,上課、開會亂插嘴,常常引起不必要的口角或事故。學生言行的三個變化,一方面反映出學生要求的提高,獨立意識的發展,同時也反映出學生身心發展中的不平衡現象。

5、情感方式逐步漸變。 情感是指人們對某事物的態度體驗。國小生進入國中,對中學的文化學習,各種活動產生了與國小不同的態度體驗,這種體驗帶有雙重性:一是欣喜奔放與低落苦悶相交,由於中學比國小具有吸引力,七年級學生對中學生活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和熱情,欣喜逸樂,興奮至極,一切都美好。但在遇到挫折和周圍壓力很大時,往往又會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或不如別人,情緒低落,自暴自棄,感覺一切都是暗淡的。二是志向膚淺與情緒外露相同。七年級學生在國小的基礎上繼續設計著自己的志向,並隨著某事物出現而見異思遷,在學習上表現出偏科傾向,感興趣的學習之,反之棄之。三是個人需求與羞澀畏縮並列。它表現為學生想美化自己,卻推說自己不愛美;想爭當三好生,卻說誰希罕;想要一件時髦的東西,卻說自己不喜歡;小幹部想跟老師談談班級工作,卻說誰打“小報告”就是壞蛋等。七年級學生情感方式的特點,給學生的個性發展帶來了“三個問題”:一是忽冷忽熱,態度上的兩極性,即學習順利、關係融洽、老師表揚時,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反之表現出極大沮喪。二是是非不分,言行上效仿。由於認識膚淺,錯誤思想相互吸收,甚至盲目模仿,以至某些言行會在學生中時髦盛行,妨礙班級優良風氣的形成。三是表裡不一、違心行事。學生為避免別人諷刺,保持與小兄弟的關係,放棄自己的追求,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或白天裝著若無其事,任其自然,回家刻苦攻讀,浪費了大好時光,明白時又懊悔萬分。

6、心理髮展逐步漸變。學生進入七年級階段,便同時進入了人生的青春期,他們面臨著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誕生”,錯綜交織的矛盾和激烈振盪的內心世界,使他們產生了諸多不同於以往的顯著特點。正因為七年級新生由於正處在身心發展的激烈變化的過渡期,發育尚未成熟,社會閱歷缺乏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差,對生活、學習所引發的各種心理衝突不善處理,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國中生活抱有畏難心理,懷戀過去的國小生活。部分學生對新的國中生活抱著畏難的態度,不夠自信和樂觀,很難讓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同時,七年級學生感受到較強的學習壓力,而心理承受能力較差,表現出明顯的學習適應不良。這也許是導致七年級學生焦慮傾向高的主要原因。相關研究表明:七年級學生學習焦慮可能比人們想象的更為複雜。學習壓力所導致的心理問題往往與其它深層心理問題交織在一起, 影響學生心理髮展。這與他們青春期生理心理矛盾,心理半幼稚半成熟的心理矛盾,自身與社會的矛盾密切相關。

  三、七年級新生入學會遇到的常見問題

六年級畢業生對即將到來的中學學習生活充滿了期待,但從國小升入國中,學習環境變化,學習內容增加,原有的'師生關係、同伴關係模式被打破,從而強化了七年級學生的焦慮傾向。往往有些學生由於缺乏過渡時期的指導(心理,情感和知識的準備),新生入學存在一個七年級入學的適應期,所以,學生常出現以下“七個問題”:

1、入學環境的不適應(恐懼)。學生因為離開了國小熟悉的學習環境,到了一個全新而陌生的校園環境,對學習夥伴、教師缺乏瞭解,心理上缺乏安全感,不敢與同學交往,而個別學生產生入學恐懼,出現入學不適應症。

2、容易發生課堂問題行為。由於國小課堂學習要求與國中有些變化,學生坐45分鐘很難保持長久的注意力或正確的學習姿態,出現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做小動作、插嘴,有些學生因為缺乏自控,出現課堂上經常要上廁所,甚至個別學生上課時出現隨意走下座位,或與同學發生課堂上的衝突。

3、學習要求的不適應。國中課程內容加深,學習難度加大,教學要求也隨之提高。有些學生由於學習能力或基礎問題,一時難以適應學習要求,作業難按時完成,缺交作業,考試出現低分,自信心受到影響。

4、高年級同學欺凌。由於七年級學生剛到新學習環境,有時比較隨意,不太注意與高年級學生的交往禮節,容易受到個別高年級學生的侵犯。

5、夥伴群體的不適應。因為升學的需要,國小認識的好朋友分散到不同學校,從而拆散了國小已形成的夥伴群體,而新環境下,新的夥伴短期內難以形成,一些學生出現內向寡言的現象。

6、師生交往方式的不適應。由於國小教學方式與中學方式的不同,學生接觸新的課程,對新教師的教學要求和方式有一個適應的過程,有些學生喜歡把國中的教師與國小階段的老師做比較,或停留在對國小教師的依戀,對國中老師的教育有些排斥感。

7、學習環境的不適應。由於七年級年級一般都要重新組織分班。來自同一國小的且數量不多,由於分班使這些同學彼此分離,學生面臨新組建的班集體,班級很多陌生的面孔,需要一個瞭解的過程。另外,新生中,可能還存在極少量的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他們因為學習地點的變化,上學和在校園活動時,可能會遇到新的困難,這都需要我們來進一步關心和愛護他們。

  四、給七年級新生的幾點建議

1、做好入學心理上的準備。新生升入國中,心理上處在“心理的斷奶期”。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了,希望得到理解,希望自立。學生可以利用暑期到即將學習的國中學去看一看,讓孩子熟悉一下學校的校園環境。如果自己獨自上學,家長不接送,新生可以先熟悉去學校的路線或乘車工具,注意記住一些比較明顯的建築與交通標誌,同時熟悉一些必要的交通規則,切忌在路上邊走邊玩,如玩球、追逐等等。如果有些膽怯,可以讓父母陪自己走幾次,實地裡進行觀察。

2、鍛鍊自己能靜心地坐下來。在國小以遊戲活動為主要的學習形式,到了國中,將被正規的分科課程代替,原來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游戲變成了長達45分鐘的課堂教學和每天必須完成的家庭作業,新生可以有意識地鍛鍊自己能靜心地坐下來。開始的時間可以是20分鐘,以後再逐漸延長,不可操之過急,可以佈置一些小“作業”,如看看畫書、畫些畫等等,做這些事的目的是培養一心一意做事,不隨意講話,不時常站起來走動的習慣。

3、瞭解七年級的學習要求。新生可以請教父母一些自己還不明白或不確定的入學事項,認真聽取父母的意見和建議。從上學起,就要努力學會自己的事自己做,努力養成以下好的學習習慣:放上課認真聽講,學回家做完作業後再玩;按時獨立思考完成作業;學會預習明天將要教的內容;做作業前先複習老師講課的內容;做作業時仔細讀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