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日語>學習日語>

日語假名的發展歷史

學習日語 閱讀(2.83W)

假名為日本獨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萬葉假名等不同的表記法。

日語假名的發展歷史

“假名”的名稱由來,是因為相對於“真名”(即漢字),其中,“假”有假借之義。

論及假名之起因,則不得不提“萬葉假名”之行程。

漢字傳入之後,日本以漢字為用,興起了“文言二途”之制。即口語使用自國語言,書寫時則只能使用漢文(韓國、越南也是類似的情形)。而畢竟那是異國傳來的文字語言,文法結構迥異,全以漢字行書,有難以表達之處。於是發明了萬葉假名,以補足用漢文紀錄日語之不足。萬葉假名是將漢字視作單純表音符號的一種表記法。例如“與”→“よ、ヨ(yo)”、“乃” →“の、ノ(no)”之類。

“平假名”是為了書寫和歌、物語而誕生;“片假名”則為了解讀漢文而出世。前者的主要書寫者是女人,後者的棟樑是男人。

眾人(主要為宮廷女人)抄寫萬葉假名之時,因作為萬葉假名之表音漢字並不需要如表意漢字般嚴謹,寫著寫著,無形中便簡略了漢字,變成類似草書的字型,積年累月,就成為“平假名”,又稱“女文字”。

九世紀中旬以後的日本,有兩種書寫文字,一是漢文,另一則是“平假名”文。『竹取物語』、『古今和歌集』、『伊勢物語』、『土佐日記』、『蜻蛉日記』、『枕草子』、『源氏物語』等,均是無標點符號亦無漢字的“平假名”文。

另一方面,奈良朝,學習漢文的宮廷子弟和僧侶,為了將漢文念成日本固有語音,只好在漢文旁加上種種拆解漢字而成的助詞與記號,這些助詞與記號,正是“片假名”。(有日本學者提出,此種“角筆”是山寨朝鮮的;臺灣早期教科書宣稱片假名是由吉備真備所創制,也存在爭議)

例如,“百聞不如一見”,日語念法是“百(ひゃく)聞(もん)は一(いっ)見(けん)に如(し)かず”(hyakumon wa ikken ni sikazu)(其實同在“Good morning”旁暗自寫下“古的`模寧”相類)。

日本人制造片假名完全是為了貪圖方便。事實上片假名在引進或翻譯來自日本以外的外來語時確實很方便。比如:英文“drink”,日本人甚至不用把它翻譯成“飲料/飲み物”,而直接採用音譯法根據該英文(或外來語)的讀音把它“翻譯成”片假名單詞“ドリンク”。因此從理論上講,日語的片假名單詞數可以說是不計其數的。 在日本,片假名單詞已氾濫成災。

在約定成俗的簡化之後,漸漸成為現代所見之假名。不過,一直到近代統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種體系

而至1900年,明治政府頒佈『國小校令施行規則第一號表』,本著一音一字的原則,規定學校只允許教授列表中的48種字型。而其餘未在列表中的字型,此後被稱為“變體假名”。

現代五十音的順序大概是在室町時代以後形成的。會以あいうえお這樣的順序排序,其中一個有力的說法是根據當時梵文的音韻學——“悉曇學(悉曇學, しったんがく)”。將當時梵文的母音用拉丁字母表示,會是 a â i ī u û ri ê ai ô au an a' 這樣的順序,對應到日文的順序正好是あいうえお。あかさたな的順序會把や‧ら‧わ行放到最後也有可能是受到悉曇學的影響。

另一個影響來自中國的漢語音韻學。古代漢語的表音方式為反切,以這種方法所形成的五音、清濁、韻書、韻圖等等方法也都傳到日本。五十音圖最初的提案應為天台宗的僧侶明覺。他的著作『反音作法』利用反切的方法,將同一子音的置於同一行,同一母音的置於同一段。此處母音的順序為アイウエオ,而子音的順序為アカヤ(喉音)サタナラ(舌音)ハマワ(脣音);子音的排序方法是按照口腔發音的位置由內至外排列(當時的ハ行是ɸ)。後來將ヤラワ行往後挪,除了可能受到悉曇學的影響以外,也有可能是 y r w 有半母音性質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