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文藝>聲樂>

二胡的歷史發展

聲樂 閱讀(8.59K)

二胡是中國弓弦樂器中的一種,是我國各地名族民間樂隊中的樂器。二胡產生於唐代,當時稱作“奚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關於二胡最早發源何地,據宋代學者陳暘在他所寫的《樂書》中說:“奚琴本胡樂也……”。就是說“奚琴”本是我國古代北部地區一個少數民族的拉絃樂器。後來流傳開來。從唐代詩人岑參所寫的“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看來,既然在“中軍置酒飲歸客”的場合中也出現了胡琴,可見胡琴在唐時就已經流行並被人們所重視。到了宋代,胡琴又取名為“嵇琴”,據宋末陳元靚《事林廣記》中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二絃,一竹片軋之,其聲清亮”。

二胡的歷史發展

北宋時,二胡已有了相當高的演奏技巧。我國宋朝大學者沈括在他所著的一本名著《夢溪筆談》(卷八)中曾經記載過這麼一件事情:在一次宮宴上,一位名叫徐衍的“伶人”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徐衍能為皇帝演奏,自然時很有藝術造詣的藝術家。他演奏得情切切,意綿綿,情聲並茂,迴腸蕩氣,聽得皇帝大臣個個高興。忽然,只聽“嘣”的一聲,原來,因徐衍感情太投入,拉到深情處,用力過猛,竟然就把一根弦拉斷了,“二胡”成了“一胡”。在這種場合,拉斷絃時不吉利的,弄不好要砍頭的。徐衍急中生智,面不改色,手中的弓不停,指不亂,竟然在剩下的一個單絃上繼續拉著,直到把曲子演奏完。皇帝見他演奏技巧如此高超,哪裡還想得起吉利不吉利,還誇獎他演技高,重重獎勵了他呢。

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中還記載:“馬尾胡琴隨漢車,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雲中雁,歸雁如今不寄書”。說明在北宋時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自元代開始胡琴的名字就已普遍應用,而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普遍被用於各種戲曲伴奏,民間樂器的合奏,且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的提高。近百年來,二胡的演奏更是進入了興盛時代,逐步成了江南絲竹等民間樂隊中的'主奏樂器。

20世紀初,民間音樂家周少梅先生對二胡的演奏開始了從一個把位到三個把位的演奏探索。而到20年代,著名民族音樂家劉天華先生對二胡的演奏更是做了大膽的創新,他所創作的二胡練習曲和10首二胡獨奏曲把二胡的音域擴大到四個、五個把位,創造了四把位、五把位的演奏手法,並吸收了西洋絃樂器的某些演奏手法,使二胡的效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大大提高和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從此,二胡擺脫了原來僅處於伴奏、合奏的地位,而成了一件具有特殊韻味的獨奏樂器。在劉天華先生等一批音樂家的努力下,二胡藝術在30年代開始登上了高等學校的大雅之堂,可以這樣說,劉天華先生開創了二胡演奏藝術的新紀元。在這以後,出現了華彥鈞(阿炳)、劉北茂、蔣風之、陳振鐸、陳永祿、陸修棠、孫文明等一大批民族民間二胡演奏家。他們的作品如《二泉映月》(華彥鈞)、《小花鼓》(劉北茂)、《懷鄉曲》(陸修棠)、《流波曲》(孫文明)等均是膾炙人口、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樂曲,他們的演奏更是為人民群眾所歡迎。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二胡演奏藝術的發展也隨之突飛猛進,五六十年代在張韶、張銳、王已、項祖英、魯日融等一批二胡教育家、演奏家的努力下有培養出了新一代的二胡演奏高手,閔惠芬、王國潼、肖白墉等一批演奏家是新一代二胡演奏家的代表;專業二胡作曲家的出現為二胡藝術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20世紀60年代劉文金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曾經轟動整個民樂界,而20世紀80年代劉文金的大型民族管絃樂和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的出現對二胡的演奏技術更是作了許多創新。正是在幾代人的不斷努力下,二胡這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才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