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企業管理>公開課>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通用7篇)

公開課 閱讀(2.86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要怎麼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通用7篇)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1

教學目的

1.組識學生進行三次誦讀: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領會主旨;第三次,背誦,領會莊子的風格。

2.組織學生製作文言知識卡片,以養良好習慣。

3.組織學生討論莊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嘆的內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準備:

投影儀課件

一、明確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當堂背誦,領會主旨,鑑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二、教學步驟

(一)匯入語:

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打倒了儒家,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亂世中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莊子,魯迅先生曾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這樣評價過他:“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們就來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紹莊子(師生共同完成)

莊子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大體與孟軻同時或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在認識上走向相對主義。莊子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莊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建議該部分換用一些感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莊子的興趣和喜愛,不要讓人誤以為你對莊子有厭惡之感)

莊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

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聽錄音磁帶

2.組織學生誦讀課文,製作文言知識卡片

第一次誦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製作文言知識卡片(不是完全詳盡的)

卡片一:古今異義

至於北海(至:動詞“到”,於:介詞)

望洋向若(聯綿詞,仰視的樣子)

大方之家(修養高,明白事理)

秋水時至(時令,季節)

卡片二:通假不辯牛馬(辯,通“辨”)

涇流之大(涇,通“徑”)

卡片三:詞類活用

順流而東行(名詞用作狀語,向東)

少仲尼之聞(形容詞作動詞,小看,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少)

輕伯夷之義(形容詞作動詞,輕視,也可以理解為意動用法,以……為輕)

卡片四:文言句式

以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莫若己)

我之謂也(用“之”幫助賓語前置,謂我也)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卡片四:一詞多義

涇流之大(代詞,這樣)有教師對“之”的用法提出質疑,有待查實

我之謂也(結構助詞,幫助賓語前置)

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詞,因)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介詞,被)

第二次誦讀,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課後練習一)

①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③河伯為什麼認為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3.指導學生背誦課文,討論以下問題

(1)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大意各是什麼?(以下開始板書)

層意連線語

第一層:黃河的寬闊;河伯的驕傲自滿於是焉

第二層:北海的壯闊;河伯自愧弗如於是焉

(2)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麼?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麼?

批評自己的盲目崇拜。

(4)本文屬於一篇寓言故事,在這則故事寫河神認識的前後變化時,採用了什麼樣的寫作手法?

明確:對比(見板書)

(5)從這些對比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呢?(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

自大由於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知恥而後勇)

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鑑別。

(6)通過這篇課文,你認為莊子的文章有什麼特點?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想象豐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創造性,善用對比。

第三次全體同學試背《秋水》

總結、擴充套件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採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後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另外,莊子作為我國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獨行的,大家可以多閱讀一些他的故事,這樣可以更深刻地體會他的哲學思想。

附:板書設計

秋水

《莊子》

黃河寬闊

不辨牛馬

北海壯閱

不見水端

↓於是焉↓於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興嘆

為盡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總體評價:

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落實字詞

10——15分鐘的朗誦時間安排,體現文言教學的重點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闡發的人生哲理,力戒驕傲。

2、學習對比的方法。

3、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式。

4、背誦課文。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在國小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前兩句描繪出一幅壯闊遼遠的山河圖,氣勢巨集大,筆意高遠。後兩句則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已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板書課題)

二、作者介紹:(投影)

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思想比較複雜,基本上屬於主觀唯心主義;主張保身、全生、養親、盡年。

莊子的思辨的哲學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莊子》,現存33篇。

《莊子》散文是戰國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寫得汪洋恣肆,不拘繩墨,變化無端,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和濃郁的詩意。

三、根據課文註釋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投影)

1、找出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2、找出詞性活用詞語,並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並分析。

4、找出文中的成語,並理解。

5、理解這則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結:(投影)

(1)古今異義:古今

至於北海到了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黃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臉臉的形狀,相貌。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深明大義的人,或①不吝嗇

專通某種學問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2)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做狀語,按時。

順流而東行名詞做狀語,向東。

東面而視名詞作動詞,面對。

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意動用法,以……為少,以……為輕。

(3)特殊句式:

聞道百定語後置

以為莫己若賓語前置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4)成語

望洋興嘆:望洋,抬頭向上看的樣子。本義指在偉大的事物面前感嘆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見笑大方(貽笑大方):讓內行見笑。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簡單瞭解莊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則……”、“見……於……”兩個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語言特色。

教學重點:

1、在背誦的基礎上掌握文中的重點詞語和句式;

2、結合本文寓意進一步分析莊子的思想。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效果:

主要是字詞和朗讀情況。

二、匯入新課:

以莊子及其基本思想匯入,主要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老莊”;

(二)、基本思想:

1、主張“天道無為”(故事分析-“莊子釣於濮水”);

2、主張相對主義的認識論(《逍遙遊》);

3、主張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養生主》)。

詳細解說:

莊子,名周(約公元前369年——約前286年),戰國時代哲學家,散文家,宋國蒙人。曾任蒙漆園吏,但不久辭去,不願和統治者合作。《史記》上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可莊周並未接受,“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

莊周一生貧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糧,自織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願閒居獨處。他繼承併發揚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老莊。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並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

《莊子》一書,道家經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為,內篇是莊周自著,外篇、雜篇是莊周的門徒所著。《莊子》一書風格獨特,它把深奧玄妙的哲理與生動具體的想象融於一爐,使抽象的邏輯思維與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它想象豐富,構思奇特,詞彙豐富,善於對事物進行極細緻、生動的描繪。魯迅先生曾稱讚他的文章說“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書中的寓言很多。

3、聽錄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秋水時至順流而東行東面而視

(2)、古今異義詞: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難窮也

至於北海

(3)、特殊句式(並在課文中找出例句,譯成現代漢語):

非……則……

見……於……

(4)、解釋以下詞語(並舉一個例子):

望洋興嘆

貽笑大方

4、集體朗讀,思考:

(1)、河伯在什麼情況下欣然自喜?

(2)、河伯見了北海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

(3)、河伯為什麼認為自己“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以上三問結合課文回答)

(5)、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這篇文章通過寓言設喻,說明了個人的見識是很有限的,只有經過的別人的比較,才能顯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驕傲自大,就難免會貽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聞道百……………………(定語後置)

(2)、以為莫己若者………………(賓語前置)

(3)、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4)、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7)、()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

[(5)(6)(7)為省略句。]

三、語法總結

省略句:

1、省略主語:

例: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觸草木,()盡死。

《捕蛇者說》

2、省略謂語:

例: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

《鴻門宴》

3、省略賓語:

例: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瞭解在《秋水》中所體現的莊子的思想及本文寓意。

2、積累文中的重點詞語和特殊句式。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瞭解“非……則……”和“見……於……”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我們在國小階段就學過唐朝詩人王之渙的一首千古絕句《登鸛雀樓》。(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首詩的後兩句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這首詩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而現實生活也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有所闡述,下面我們就學習選自《莊子》的《秋水》。

二、作者介紹:

教師:同學們瞭解莊子哪些資訊?

學生1、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後,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一起被後世人合稱為“老莊”。

學生2、老子的思想是主張絕聖棄智,忘情寡慾,無為而治,莊子是在老子的基礎之上,繼承並進一步發揚了老子的思想,主張無為而治,道法自然,即一切順應自然。

學生3、莊子的哲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他和他的弟子門人合著的《莊子》一書中,我們知道,先秦時期的一些著作,經常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莊子》這本書不僅是一部哲學著作,還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莊子》一書共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秋水》選自外篇

教師補充:有一個故事能幫助我們瞭解莊子:“據說莊子的妻子死了,一位朋友去弔唁,卻見莊子正敲著瓦盆在唱歌。朋友說:‘你的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輩子,給你生兒育女。現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罷了,又敲打瓦盆並且唱歌,這不太過分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哀傷呢。可是觀察她起初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還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還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後變成氣,氣又變成形,形又變成生命,現在又變成死。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時執行一樣。人家靜靜安息在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啼啼哭哭,我認為這樣是不通達生命的道理,所以才不哭。’”

教師補充: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這麼幾個方面:(板書)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構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風格。魯迅曾評價莊子的散文說:“其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教師範讀(帶感情)、正音、

四、學生齊讀,初步感知、

五、學生參照註釋,疏通文章的大意。

六、教師指導學生分析文句

任務:

1、找出文中與現代漢語不同的詞語。

2、判斷詞類活用。

3、判別文言句式。

4、找出文中的成語,並理解其含義。

(1)秋水,何意?時,什麼用法,名→動(板書)

百川,是一百條河流嗎?河,是指黃河,古今異義詞(板書)

(2)涇,通假字(板書)辯,通假字(板書)

(3)於是焉,如何譯?在這個時候以………為,就是以為之意美,美景,形→名(板書)

盡在己,全要自己這裡

問:這時候河伯為什麼會“欣然自喜”?

明確:他是黃河之神,看到黃河這麼壯闊,(板書“欣然自喜”)就感到自己很了不起,這是它的功勞,當然就洋洋得意起來,這反映了他的什麼心理?---驕傲自滿。

(4)順流而東行:東,向東走,名→狀語(板書)至於:到了的意思,古今異義(板書)

東面而視:面,面對,面向,名→動(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之後,所看到的大海是怎樣一種景象呢?

“不見水端”(板書)這說明了大海的什麼特點?----廣闊。

(5)旋:掉轉

面目:臉,古今異義(板書)

成語“望洋興嘆”的由來

聞道百:聽說了很多道理。定語後置(板書)莫己若:賓語前置(板書)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板書)

少:小看,形→動,意動(板書)

非………則……:如果不是………就……

見………於……:被………所……固定句式(板書)

成語“貽笑大方”的由來,解釋含義。

大方,指明白到理的人,古今異義(板書)

問: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廣闊後,是怎樣的神態呢?---始旋其面目,“望洋興嘆”(板書)

請學生解釋含義。

問:為什麼要嘆息呢?

這個時候它才認識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感到慚愧,對自己進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評(板書):批評自己的狂妄無知,驕傲自滿。

七、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學生分組討論分析,交流心得,然後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

學生5、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人的認識是有限的,通過開拓視野加以比較,就能感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學生6、這篇文章通篇設喻,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並在行文的`過程中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黃河的寬闊與北海的壯觀的對比;河伯的“欣然自喜”與“望洋向若而嘆”的對比。在對比中情節得以推動,在對比中河伯大徹大悟,有了新的認識。

學生7、本文使我認識到驕傲自滿會束縛我們前進的步伐。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河伯就是順流而東行,望到了無邊無際的大海才深深感到了自己的不足。

學生8、學習《秋水》一文後,我更深刻地意識到,在限定的環境中,人的認識是非常有限的,就如河伯,他面對黃河,覺得天下美景全在自己這裡,見到大海後,他才由衷地自嘆不如。這就告訴我們,必須不斷地超越自己,才會有所發展。

學生9、學習了這篇文章,我覺得,作為學生更應該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因為知識的海洋是無邊無際的,只有不斷探索,才能攀登高峰。

教師小結:同學們的回答非常準確,認識也極為深刻。本文雖短小,卻寓有哲理,河伯面對海神的那番感嘆,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的自責與憂慮給予我們以深刻地啟示:在進行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更應該開拓視野,勇於創新,超越自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攀登高峰,創造輝煌。

八、師生共同概括寫作特色;

1、巧設比喻:要說明的是人不能驕傲自滿的道理,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來比喻,非常生動,化抽象為形象;

2、對比手法:通篇都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黃河的壯闊和大海的廣闊進行對比,前者是“百川灌河”“不辯牛馬”,後者是“不見水端”“難窮也”;還有把河伯前後態度的變化進行對比,先前是“欣然自喜”,後來是“望洋向若而嘆”。

好,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是不是也體現了莊子散子的總體藝術特色呢?

九、學生自由朗讀、背誦

十、佈置課後作業:請展開想象,用現代漢語把本文改寫成寓言故事,注意不要寫成譯文。

教學反思: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篇幅短小,文字淺顯,蘊含哲理。本節課的學習重點落實在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通過誦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上。本教案特色在於學生活動充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扮演主導者的角色。教學效果不錯。本節課一大亮點是“結合實際,談談本文給你的啟示”這一環節,把書本知識和學生的實際結合了起來,促使學生去思考如何學以致用。不少的同學談得很不錯,切合了自己的實際,有些觀點我們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可能都沒有考慮到。從這節課上我覺得確實要相信學生,要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說,不能把學生的思維侷限在老師的思維之內。佈置學生改寫屬遷移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動手寫作的能力,訓練學生的想象力。

但朗讀時間不夠,學生未能當堂背誦;另外教學過程中擴充套件不夠。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其人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領會主旨,鑑賞語言及表達技巧

教學重難點

理解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教學方法

誦讀法、文言卡片法、課堂討論法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匯入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吧。大家認為其中最有名的兩個派別或者說對中國影響最深遠的兩個派別是哪兩家呢?代表人物分別是誰?(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莊子)

師補充:著名學者南懷瑾這樣說:“儒家像糧食店,絕不能打倒,否則,我們就沒飯吃,道家則是藥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會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動找上門去不可。”

可見,千百年來,道家思想對飽經創傷的心靈給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莊子。今天我們就來一次親密接觸,零距離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紹莊子

先讓學生介紹,教師再補充,展示PPT介紹莊子。

莊子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東北)人,大體與孟子同時而稍後。他繼承和發揚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重要人物,世稱“老莊”。

莊子的思想:莊子的物質生活雖然貧困,但精神生活卻異常豐富:讀書、漫遊、觀察、遐想,追求“至人無己”的自由境界。莊子的思想較為複雜: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擊統治階級,贊同老子的“無為而治”,主張擯棄一切社會制度和文化知識;在思想意識上,他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屬於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在生活態度上,他順應自然,追求絕對的自由。

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獨具風格。它吸收了神話創作的精神,大量採用並虛構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動。此外,還善於運用各種譬喻,活潑風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時像風行水上;有時像萬斛源泉,隨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橫生。總體來說,莊子散文極具浪漫主義風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贏得無數文人學士的仰慕。

《秋水》是《莊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對話的形式,討論了“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課文節選《秋水》開頭的一段,單看此文,寓意已經有了新的理解。

解題

“秋水”的含義: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誦讀

指定個別學生誦讀,讓其他學生仔細聽,指出錯誤之處或者和自己讀的不一樣的地方,教師再糾正。

二、教師講解課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重點字詞:

1、時至:按季節來到。

2、百川灌河:許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黃河。

3、涇流:同“徑”,直流的水波。

5、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兩岸和河中沙洲之間,分辨不清對岸的牛和馬。

6、河伯:傳說中的黃河之神。

7、盡在己:都匯聚到這裡來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東面:面向東;臉朝東。

10、旋其面目:改變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著海神;面對著海神。(望洋:抬頭向上看,仰視的樣子。)

12、野語:俗語。

13、聞道百:聽到過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沒人能比得上自己。(賓語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聞:小看孔子的學識。

16、輕伯夷之義:輕視伯夷的高義。

17、今我睹子之難窮也:現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無窮無盡。

18、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我將長久地被有學識、修養高的內行人笑話。

三、小組合作,組織學生製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語

涇(jīng)流兩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聞(shǎo)

望洋興嘆:仰望海神而興嘆。原指看到人家的偉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視的樣子。

貽笑大方:留下笑柄給內行人,讓內行的人笑話。貽,遺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養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謙詞。

卡片二:通假字

涇流之大:涇,同“徑”,直。

不辯牛馬:辯,同“辨”,辨別。

卡片三:古今異義

(1)至於古義:到了,到達

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義:黃河

今義:泛指河流

(3)面目古義:面孔

今義:相貌

(4)大方古義:大道理

今義:不吝嗇;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5)於是焉古義:介賓短語,在這時

今義:連詞,表順接

卡片四:詞類活用

(1)秋水時至:時:按時。名詞作狀語。

(2)順流而東行:東,向東,名詞作狀語。

東面而視:東,朝東,名詞作狀語。

(3)少仲尼之聞:少,以…為少,形容詞意動用法。

輕伯夷之義:輕,以…為輕,形容詞意動用法。

(4)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美,美景,形容詞作動詞。

卡片五:一詞多義

(1)若望洋向若而嘆曰:海神名,海若。名詞。

以為莫己若者:動詞,比得上。

(2)聞聞道百:動詞,聽到。

少仲尼之聞:名詞,學識,學問。

(3)始始旋其面目:副詞,才。

始吾弗信:名詞,開始。

(4)見不見水端:動詞,看見。

見笑於大方之家:與“於”一起表被動。

(5)之我之謂也:結構助詞,提賓標誌。

少仲尼之聞:結構助詞,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賓語前置句

以為莫己若(以為莫若己)

我之謂也(我謂之也)

(2)判斷句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3)定語後置句

聞道百(聞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順流而東行

(河伯)東面而視

(5)被動句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見…於…)

四、問題探討

①秋水來了,黃河是怎樣的情形?(1生讀這幾句,質疑問難)河伯又是什麼樣的表現?

②秋水來了,東海是怎樣的情形?河伯又是什麼樣的表現?

情形表現連線語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於是焉

秋水時至

不見水端望洋興嘆於是焉

③河伯引“聞道百,以為莫己若”“少仲尼之聞,輕伯夷之義”的作用是什麼?換句話說是批評誰?

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盡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寫的是真人真事嗎?以虛構的故事來講述道理,屬於寓言。

本文既屬於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藝術特色照應了介紹莊子時說說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對比,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

⑤討論從這則寓言中,我們可以獲得哪些啟示呢?(啟發學生敞開思路,大膽發表看法)下述觀點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貴自知之明;

謙受益,滿招損;自大由於無知;

知恥者近乎勇(知恥而後勇)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

有比較才能有鑑別。

問:你們可否用熟語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記時開始,看誰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結

《秋水》我們學的只是開頭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對話的形式,討論“價值判斷的無窮相對性”的問題。莊子採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對話來討論玄妙的哲學問題。課文這一段河、海的對比,實際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貴賤之類的看法,然後一層深一層地引到漫無邊際的認識的海洋。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閱讀《秋水》全文。

六、佈置作業

展開想象,用現代漢語把《秋水》改寫成寓言故事。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一書。

2、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

3、對比手法的運用。

4、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深入文字,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一、匯入新課:

昨天我們開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學習,課題是---《秋水》。上一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是疏通文意,老師先看看大家學習和複習的效果。

1、秋水時至:

2、百川灌河:

3、不辯牛馬: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5、東面而視:

6、不見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聞:

12、輕伯夷之義:

13、則殆矣:

14、大方之家:

對於文言詞語的積累是學習文言文的基礎,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們進行更深入地學習。先將課文齊讀一次。

三、概括內容:剛才大家朗讀的這段文字是《莊子》中《秋水》原文節選部分,但仍有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請用自己的話概括這則寓言故事的主要內容。

你認為概括內容,應該抓住哪些要素呢?(誰幹什麼,什麼東西怎麼樣)

四、理清思路:對於一篇要熟讀成誦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寫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讓你給短文分層,明確文章的寫作思路,你會怎樣劃分?

第一層:河伯見黃河

(“秋水時至”---“為盡在己”)

第二層:河伯見北海

(“順流而東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字:河伯從見黃河到見到北海,處處都在發生變化。文章寫了哪些“變”?你是怎樣理解這些變化的?

1、“水”在變:黃河寬闊,“不辯牛馬”;北海壯闊,“不見水端”。

2、河伯的認識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他躊躇滿志,驕傲自滿;河伯見北海,“望洋向若而嘆曰”,虛心認錯,甘拜下風。

3、河伯的神態在變:河伯見黃河,“欣然自喜”一“喜”寫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態;“向若而嘆”一“嘆”寫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態。

點明:對比手法的運用

六、明確寓意:這篇文章是《莊子》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點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樣理解這篇寓言的?說說你從中受到的啟發。

1、這是一篇

2、這篇文章好在

3、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師示範:這是一篇寫河神與海神對話的寓言。

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將深奧的哲理寄託在簡單生動的故事中。

我從這篇文章中明白了個人的知識有限,知識的大小是相對的。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貽笑大方。

執教《秋水》(第二課時)課後反思

《秋水》是語文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單元著重學習的課文。它選自《莊子》。莊子及其後學者所著《莊子》一書,是道家的經典之一。其中的文章,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秋水》篇(課文僅選了《秋水》篇的開篇部分)就能體現這一特點。

《秋水》一文的學習,我一共安排了兩個課時。第一課時的內容是初步瞭解莊子及《莊子》;積累文中重要的實詞、虛詞和句式;疏通文意。第二課時的主要內容是深入文字,明確手法;領會主旨,明確寓意。

本課的設計我主要採用的是餘映潮老師的“板塊式推進教學模式”,主要是從課堂教學結構的角度來進行的。這樣的教學以“板塊”來整合學習內容,來形成教學流程,來結構課堂教學。簡單得理解,就是在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教學中,從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呈“塊狀”分佈的教學內容或教學活動。下面我就結合《秋水》的教學設計來說說這種教學思路的特點,以及運用到《秋水》課堂中的一點感受:

一、就教學的有序性而言,課堂教學比較理性地向前推進,課堂教學的具體內容形成完整的教學板塊。《秋水》的教學構想是:疏通文意---概括內容---理清思路---深入文字---明確寓意。

二、由於教學中的每一個板塊都著眼於解決教學內容的某一角度、某一側面的問題,由於每個板塊都是一個半獨立的“微型課”,它要求教師精心研讀教材,優化整合課文內容,提煉出可供進行教學的內容板塊。文言文的學習自然要疏通文意,方法可以有先疏通後分析,也可以邊分析邊疏通,我執教《秋水》的設計是第一課時疏通文意,第二課時深入學習,先疏通後分析;概括內容是針對情節性很強的文章而言的;理清思路環節是為深入學習打下基礎,也為熟讀成誦打下基礎,明確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提煉出“見河---見海”;深入文字環節是更深入更進一步更細緻地學習,引出對比的手法;明確寓意是學習寓言的必須環節,也是這篇寓言的主旨所在。

三、由於“板塊”二字的出現,教師就要考慮板塊的切分與連綴,考慮板塊的過渡與照應,考慮板塊組合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如《秋水》中,我在明確寓意之前讓學生深入文字品詞讀句,也是想讓明確寓意的環節能夠水到渠成。

四、板塊的有機劃分,其中有些板塊是明確歸屬於學生的活動的,這就為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方面做好了準備。如《秋水》中深入文字和明確寓意的環節。我在備課時思考,應該怎樣將“明確寓意”這一個環節做好,於是設計為“三句話閱讀法”,通過前兩句話達到對前面學習的小結,後一句話引出寓意,三句話達到總結全文的目的,而且學生構思的角度很多,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五、“板塊”的存在容易協調教學節奏,體現教與學,快與慢,輕與重的展現。如《秋水》中,概括內容環節中,“應該抓哪些要素進行”,屬於方法指導,即“教”,引出學生的學,概括內容、理清思路等環節進行較快,深入文字、明確寓意較慢也較重。

執教完《秋水》(第二課時)後,我發現,如果時間充裕的話,在學生深入文字,學生立足原文回答問題時,當學生把一些重要的句子拎出來之後,可以讓學生說說這些句子的意思,學生在不斷地讀和不斷地譯中,加深對句子的印象,對於對文言文的學習和背誦都大有好處。對於河伯對海神若的對話還可以讓學生品味更深入細緻一些。

公開課《秋水》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與用法。

2、瞭解莊周及他的哲學思想,準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

3、通過自讀培養和提高學生閱讀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學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學重點:

1、重點理解“涇流、涘、望洋向若、少、輕、殆、大方之家”等詞語。

2、整理和歸納“焉、於、而”等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3、瞭解“非……則……”和“見……於……”兩種固定句式

教學難點:

1、藉助語境推斷文言詞語的意義。

2、理解河伯對海神若的那番感嘆。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唐朝詩人王之渙在《登鸛雀樓》中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說的是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需再登上一層高樓。給我們的啟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

二、介紹莊子:

1、介紹莊子生平。(藉助幻燈片)

2、《史記》中記載莊子與楚威王使臣的對話(幻燈片),初步把握莊子這一人物形象,初步體會莊子精神。

三、研習新課;

1、齊讀課文、正音釋義。

時:時節、時令灌:注入河:黃河涇:jīng暢通無阻的水流

涘:sì水邊zhǔ水中的小塊陸地

望洋:仰視而望的樣子少:小看。輕:輕視

難:nái難以、窮:盡旋:掉轉殆dài危險

2、分析課文:

提問:河伯為什麼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確:“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河伯面對黃河的廣闊,覺得天下之美為盡在自己這裡,因此欣然自喜。

提問:河伯後來為何又望洋而嘆呢?

明確:河伯“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面對波瀾壯闊,無邊無際的大海,他深深的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嘆。

提問:河伯面對波瀾壯闊的大海是如何自責的?

明確:河伯先引用俗語“聞到百,以為莫己若”來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繼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有“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現在親眼看到大海的無邊無際,才深深意識到自己目光的短淺,接著,發出了慨嘆“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認識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則永遠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淺陋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3、給課文劃分層次:

明確:兩層:一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二寫河伯看到大海之後自嘆不如。

用對比的方法寫河伯認識的前後變化。(藉助幻燈片)

4、讓學生找出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成語。

明確:(藉助幻燈片)

古今異義:至於、河、面目、大方。

詞類活用:時、東、面、少、輕。

特殊句式: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我之謂也、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成語:望洋興嘆、見笑大方。

5、本文的寫作特色:

這篇文章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哲理,通篇都是設喻。在寫河神認識的前後變化時,用了對比的手法,如寫黃河與北海的壯闊,前者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後者是“難窮”,“不見水端”。寫河伯的認識,先前是“欣然自喜”,後來是“望洋向若而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