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秋水》教案設計

校園 閱讀(2.92W)

一、教學目標

《秋水》教案設計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2.學習品味莊子散文想象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筆汪洋恣肆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文言實詞、詞類活用、對比手法。

2.瞭解和積累不同的文言句式。

三、教學方法

1、朗讀法。課文篇幅短小,可以把反覆閱讀作為突破口,輔助教學任務的完成。

2、問答法。以有針對性的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發學生的思維,以此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

四、匯入

我們都聽過唐代詩人王之渙的千古絕句《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描繪出一幅遼遠壯闊的山河圖,氣勢巨集大,筆意高遠。更給我們深遠的啟示:想要窮盡目力遙望千里,還須再登上一層高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現實生活的確如此,人的認識是有限的。如果我們現在對知識一知半解,還不虛心求教,只能做井底之蛙;學習上取得了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驕傲自滿,只會貽笑大方。這個道理,其實早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已有闡述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選自《莊子》的散文片段節選《秋水》。

學習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那麼有沒有同學對莊子有所瞭解呢?(請同學講講,沒有人講再繼續匯入)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受災患、苦難和磨礪,但當種種坎坷,“功利”已全然無計、陷於無路可走的時候,惟有莊子,才能給你以幫助、給你以心靈的棲息之地!“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在“在清風夜唳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然而,莊子的孤獨是最偉大的孤獨,他因孤獨而悲憫、因悲憫而博大、因博大而襟懷天地與宇宙!

那麼我們現在一起來了解一下莊子和莊子的思想。(放幻燈)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哲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大約與孟子同時而稍後,他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稱“老莊”。

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是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十五篇,雜篇十一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學(後來道家)的作品。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養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為後世傳誦。

莊子的思想,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認為“道”是無限的、“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主張齊物我、齊是非、齊生死、齊貴賤,(莊子認為世間一切事物並無本質區別,無論大小、貴賤、壽夭、生死、善惡、得失、榮辱都是相對的。)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主觀精神境界。莊子的思想屬於主觀唯心主義體系,片面誇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別,否定客觀真理。生活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政治上主張無為(順應自然,不必有所作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莊子》的哲學是用瑰麗的散文寫出,我們從他的這些哲學主張中可以看出他深刻的揭露了人間百態,同時倡導一種超脫而又未免消極的人生。他所崇尚的不是統治萬物的神,而是有著玄妙智慧,飄然欲仙的人。後代幾乎所有的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都受到了他的哲學和藝術思想的深刻影響。莊子的思想直到今天依然展現著無窮的魅力。

瞭解了這麼多,相信大家對莊子也產生了一定的興趣,那麼我們今天要學的這篇課文《秋水》中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它又要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下面我們具體來學習《秋水》。

五、教學

疏通字詞句:

請同學先自讀課文兩遍,熟悉文章內容。

①泛讀②請幾位同學跟著伴奏朗讀課文

疏通字音、詞義。

③請同學來讀課文並翻譯

通假字:涇,通“徑,直。辨,通“辨”,分辨。(分辯:辯解。分辨:辨別。)

重要實詞“百”,虛指多,眾多的意思,不能理解為實指。

“川”,河流;“河”,專指黃河,現詞義擴大,泛指所有河流(與此類似的還有“江”,專指長江;“菜”,只指蔬菜,現在還包括魚肉)涘:水邊、岸。渚:水中的小塊陸地(看圖片)望洋:仰視的樣子。

旋:掉轉。

殆:危險。

大方之家:有修養、有學識的人。

古今異義:

百川灌河河:古義,特指黃河;今義,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東面而視東面:古義:臉朝東;今義:方位詞,東面。

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面目:古義,臉,面部;今義:臉的形狀,相貌。

至於北海至於:古義,到了;今義,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北海:古義,北方的大海,指東海的北部;今義,常指我國一部分海域。

大方之家大方:古義深明大義的人,或專通某種學問的人。今義:①不吝嗇;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氣。

子之難窮也窮:古義,盡;今義,貧窮。

詞性活用:

秋水時至(名詞活用為狀語,“隨著時令”)

順流而東(方位名詞活用為動詞。“向東流”)東後面省略了流,因為古人用竹簡寫字,需要比較精煉

東面而視(方位名詞活用為狀語。“面向東面”)

且夫我常聞少仲尼之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少”—“小看”)

而輕伯夷之義者(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之為輕”—把誰看輕—“輕視”)

特殊句式

以為莫己若(否定句賓語前置)莫,否定詞

我之謂也(賓語前置)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被動句)

“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判斷句)

固定句式

1、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非……則”,表示假設,譯為:“不是……就……”)

2、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

(“且夫……”,且是發語詞,夫也是發語詞,湊足語氣,沒有實際意義。再說,而且,用於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層意思。)

3、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者,……也,表判斷)

4、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以……為……,是古漢語常見的固定格式,可譯為“認為……是”)

譯文:

秋天的洪水隨著季節漲起來了,千百條水流注入黃河。水面寬闊,兩岸、洲島之間,不能辨別牛馬。當時黃河神河伯自己十分欣喜,以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這裡了。順著流水往東走,到了北海,臉朝東望去,看不到水的盡頭。自此河伯才掉轉臉來,抬頭看著海神若嘆息道:“有句俗話說,‘聽到了許多道理,就以為沒有人比得上自己’,這是說我呀。而況我曾經聽說有人小看孔仲尼的見聞、輕視伯夷的義行,開始我還不相信;如今我有機會看見您的大海難以窮盡,我如果不到您的面前來,那就真的危險了,我會永遠被明白大道理的人所譏笑。”

理清脈絡

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們來具體分析這篇寓言

請同學們看一下,全文可以分為幾個層次?

全文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秋水時至……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寫黃河的壯闊和河伯的驕傲自滿。

請同學看黃河的圖片,並說說自己的感受

第一句寫黃河的壯闊。提問:黃河的景象如何?(百川灌河、不辯牛馬)[板書]

秋水氾濫,“百川灌河”是何等的雄壯;“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是何等的開闊。

提問:那河伯的心情如何?表現如何?(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板書]

第二句寫河伯驕傲自滿。他暗暗高興,“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一個“天下”,一個“盡”,把河伯那種躊躇滿志,飄飄然的神態描寫得淋漓盡致。兩句之間,用了一個“於是焉”,說明河伯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情況下欣然自喜的,等到他見到大海時又會是另一番景象。

第二層(“順流而東行……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寫河伯見到大海之後自嘆不如。

請同學看大海的圖片,與剛才相比,說說自己的感受。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這是一個過渡句,由第一層過渡到第二層。

提問:大海的景象如何?(不見水端難窮)[板書]

寫大海的廣闊只用“不見水端”四個字,然而與黃河的“不辯牛馬”相比則不可同日而語。兩相對比,河伯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

提問:那河伯此時的心情又如何?表現如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板書]

河伯認識到了自己的渺小,然後向海神若發出了由衷的感嘆。這裡又用了一個“於是焉”與第一層呼應,情況不同,時間不同,認識也就不同了。河伯感嘆的那番話,是做自我批評。先引俗語“聞道百,以為莫己若”,批評自己“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後說自己曾經不相信“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批評自己的盲目自大,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寬廣,那自己的錯誤認識就永遠也得不到改正;最後,何伯認為自己的淺薄將長久的被大方之家所恥笑。

[板書]

黃河北海

景象百川灌河不辯牛馬不見水端難窮

↓↓↓

雄壯開闊廣闊浩淼

河伯欣然自喜始旋其面目

↓↓

表現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望洋向若而嘆

↓↓

夜郎自大責己狂妄、批己淺薄、貽笑大方

問題:

1思考、討論:課文從文體上看,屬寓言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概括中心思想)

明確:本文以河神見海神為喻,說明個人的`見識有限,經過比較,就會顯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驕傲自滿,就難免會貽笑大方。延伸:人貴有自知明、謙受益,滿招損、自大由於無知、知恥近於勇、克服主觀主義,防止片面性、有比較才有鑑別

2本文用河神見海神的寓言故事說明道理,除了設喻說理外,有沒有用別的手法?

討論、明確,還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1)寫景對比。

同是寫壯闊,黃河是“百川灌河”,“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北海是“不見水端”,“難窮”。——更加鮮明生動地突出了北海的廣闊浩淼,為寫河神認識的改變奠定了基礎。

(2)河神前後認識對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後來是“望洋向若而嘆”。——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於反省,正視現實的性格特點,使道理更有說服力。

六、結語

《秋水》這篇課文雖僅僅節選了《莊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們同樣領略到了莊子散文的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設喻巧妙,機趣橫生的特點。

我們習慣於用‘冰山之一角’來說明某事物的博大,如果用“文化冰山”來形容莊子可能一點不為過,可對於博大精深、汪洋恣肆的莊子而言,課文《秋水》是否可以算作莊子這座文化冰山的一角呢?(學生或搖頭或茫然)顯然不是,它只能是其中的一個水分子。莊子這座文化冰山太龐大了,可見其文化含義之深遠。在中華民族的文化長河中,有些人是絕對不可或缺的,少了他們,這條波瀾壯闊的大河就少了最原始的動力,例如孔子,如果少了他,我們就少了以天下為己任,知其不可為而為的積極入世的勇氣;又如孟子,如果少了他,我們就少了充盈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還有我們今天學的莊子,如果少了他,我們就少了不為世俗名利所累的‘閒福’,就缺失了以高潔的精神來堅定地拒絕誘惑的驚人內力。

七、古文練習:

一詞多義

若:①望洋向若而嘆名詞,海神

②以為莫己若者動詞,如,及比得上

聞:①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動詞,聽到

②少仲尼之聞名詞,學識,學問

重點虛詞:之焉於而

練習一、整理歸納下列各詞的意義和用法

之:①睹子之難窮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要看是不是一句完整的話,不完整的為取獨)

②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結構助詞,用於定語與中心詞之間,相當於“的”

③野語有之曰代詞,指話語

④我之謂也賓語前置的標誌

⑤吾非至子之門結構助詞

焉:①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語氣助詞,放在句中,錶停頓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問代詞,當作“怎麼、哪裡”講

③今吾子又死焉。兼詞,當作“於此、於是”講在這裡(兼詞要聯絡上下語境)

④寒暑易節,始一返焉。句尾,無意義,語氣助詞

於:①於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詞,當作“在”講

②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介詞,引出了行為的物件

③冰,水為之,而寒於水。介詞,用在形容詞後及被比物件之前,表比較

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介詞,用在動詞之後,名詞之前表被動

而:①東面而視,不見水端。連詞,用在中心語與修飾語之間,表修飾被修飾關係

②順流而東連詞,用在並列詞語中間,表並列關係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連詞,錶轉折關係

④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代詞,用“爾”,當作“你”講

練習二

1、與“莫己若”的句式完全相同的是(A)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B.何厭之有

C.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D.國人莫敢言

2、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B)

A.輕伯夷之義(輕視)B.少仲尼之聞(名聲)

C.吾非至子之門,則殆矣(危險)D.我之謂也(說的就是我)

(第1題答案是A項。因為“莫己若”與“未之有也”均為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莫己若”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莫若己”,譯為: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未之有也”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未有之”,譯為:沒有這種情況。B項是疑問句中的賓語前置。“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誌,“何厭之有”應譯為:有什麼滿足的呢?C項“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句中介賓倒置,“何以”按現代漢語語序應為“以何”,可譯為:憑什麼。D項中沒有賓語前置的情況。第2題答案是B項,“少仲尼之聞”的“聞”當作“見聞、學識”講,“少仲尼之聞”可譯為:小看孔子的學識。)

佈置作業

1、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查出“被”“素”二字,並分析其本義和引申義。

2、作綠通上的練習

答案:

被:①被子(本義)引申②覆蓋引申③加於……之上引申④蒙受、遭

受引申⑤介詞,表被動

素:①白色的絲綢引申②白色引申③白白、空④原本、素質、樸素引申⑤以往、早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