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演講稿>

落實科學發展觀研討會講話稿

演講稿 閱讀(2.74W)

跨入新世紀以來,株洲高新區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年,株洲高新區完成國內生產總值億元、工業總產值億元,財政總收入億元,然而,發展的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在新區“二次創業”中,要把科學發展觀與新區工作主題更好地結合起來,深入實踐工業發展商定位,努力推動株洲高新區率先發展、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落實科學發展觀研討會講話稿

一、堅持發展格局,提升“一區三園”

⒈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關係

一是牢記歷史使命,統籌產業發展。把高新技術產業先導戰略作為三大戰略中的首要戰略。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推動“一區三園”高新技術產業整合和叢集發展,打造產業規模化的基地;在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方面,將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與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有機結合起來,將“一區三園”建設成全市經濟結構調整的平臺,產業聚集整合的窪地。二是堅持發展格局,做好產業分工。堅持“一區三園”的發展格局不變,在建設河西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園的同時,加大田心高科技工業園、董家塅高科技工業園的建設力度。河西示範園重點發展以新材料及感測技術為主的天台工業園和以電子資訊、生物醫藥、先進製造技術為主的慄雨工業園,形成沿天易——長江大道高新技術產業帶。田心高科技工業園重點發展軌道電力牽引技術產業。董家塅高科技園重點發展航機陸用技術產業和健康食品。三是創新發展理念,提升產業水平。把高新區建成全市改革創新的示範區、全市新型工業化的示範區和全市資訊化的示範區,逐步實現株洲高新區由提升改造型園區向加工型園區轉變。

⒉正確處理發展特色主導產業與壯大經濟總量的關係

一是突出新區特色,培育主導產業。立足於現有基礎,突出優勢、培育特色,以園區開發和專案建設為核心,加大先導產業、龍頭企業和名牌產品扶持力度,做大做強具有一定優勢和規模的產業,做專做精具有一定特色和潛力的產業,做到重點產業形成特色,重點行業形成規模,重點產品創出名牌。在主導產業發展方面,重點培育以鑽石切削、金德管業、時代新材為主體的新材料產業,以九方集團、時代集團為主體的軌道牽引技術產業,以千金藥業、協力藥業、金泰製藥、國光藥業、中科博納為主體的生物醫藥產業,以時代電子、湘依電器、湘怡中元為主體的電子資訊產業,構築株洲新區主導產業群體。二是加快基地建設,推動產業集聚。充分發揮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火炬計劃湖南感測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軌道電力牽引技術裝備產業基地、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的平臺作用,依託基地整合產業資源,推動產業叢集,形成產業規模,帶動產業發展。三是增強產業協作,延伸產業鏈條。進一步提高產業組織水平,建立企業之間的協作交流機制,著力打造鑽石、時代、千金、金德等企業品牌,圍繞主導產業培育龍頭企業,通過資源整合,變單兵作戰為協同作戰,以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形成上下游合理分工、利益共享的產業關係,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

⒊正確處理建設特色園區與發揮園區整體功能的關係

一是強化“一區三園”的整體意識。“一區三園”要進一步淡化行政區域壁壘,做好溝通聯絡工作。在招商引資上,要嚴格按照產業佈局規劃,互通招商資訊,避免相互拆臺,杜絕惡性競爭;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河東兩園要與河西示範園統一政策,統一規劃,統一審批;在建設資金籌集上,河東兩園的建設一併納入高新區銀行授信的籠子;在優惠政策上,河東兩園基礎設施的貸款、高新技術專案的貸款均可列入高新區財政貼息或向上爭取貼息貸款的範圍。二是充分發揮河西示範園的輻射帶動作用。處理好“一區三園”中示範帶動與整體推進的關係,既著眼於樹立“一區三園”的整體形象,發揮“三園”所在地的積極性,又以河西新區為重點,充分發揮示範園的示範作用,利用國家高新區的政策、技術、機制、管理的優勢向其他區域輻射,帶動區域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促進高新區整體水平的提升。三是建設沿快速環道高新技術產業帶。“一區三園”目前已經集中了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精華,隨著高新區政策導向和體制優勢的發揮,還將吸引更多的人才、專案和企業進區發展,形成株洲高新技術產業研究開發、技術貿易、示範推廣、資訊交流、人員培訓的中心。下一步隨著這一增長級的逐步凸現,高新區必將由帶頭髮展向帶動發展轉變,形成以“一區三園”為節點,沿快速環道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帶,這也有利於構築株洲經濟發展的新格局,為我市有效策應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提供產業平臺。

二、堅持“三生”協調,構築科技新城

⒈建設生態園區,加強環境保護

一是在規劃設計方面。運用自然生態(生態)、現代技術文明(生產)、人居環境(生活)協調發展的“三生學”理念來規劃設計園區,在土地開發利用中有選擇地保留高新區內現有山水要素,並加強與沿江景觀帶、沿天易路景觀帶以及石峰大橋和大型立交橋等景觀的系統聯絡,著力營造處處見山、步步觀水、時時有綠的環境氛圍,以實現自然與城市共生存、自然與人類和諧發展。二是在開發建設方面。摒棄某些地方在開發建設中採用的“大掘深挖”的施工模式,加強對施工過程的統籌管理,做到開發建設與綠化美化同時設計、同時施工,減少水土流失和環境汙染,減輕園區開發對環境的損害。三是在專案引進方面。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綜合考慮引進專案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堅持高新區的發展定位,保持產業技術的前沿性,不追求簡單的數字政績,不搞“一方發展、四鄰遭殃”。

⒉健全創新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

一是繼續大力推進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案對接。牢固樹立“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觀念,大力推動新區企業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絡和合作,充分利用高新技術企業的平臺和載體作用,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儘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確保產業與技術的領先性。並朝著建設湖南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的目標邁進。二是引導企業建立自主技術創新體系。堅持創新人才管理體制,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資源共享原則和柔性流動方針,結合有新區特色的人才開發體系,充分發揮人力資源開發服務中心、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留學人員創業園、五個產業化基地及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吸納人才的平臺作用,採取調入、聘用、借用、兼顧等多種方式,進一步整合人才資源,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新區創業。三是打好“基地牌”。認真打好“國家新材料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基地”、“國家火炬計劃湖南感測技術產業基地”和“國家高新技術出口基地”的牌子,爭取“軌道電力牽引裝備產業基地”和“有色金屬深加工基地”早日掛牌,以基地為依託,爭取更多的國家科研專案、專案和火炬專案來株洲高新區啟動科研,舉國家之力,發展高新區。

⒊完善服務功能,提升發展環境

一是加強功能開發。堅持新區發展從政策優勢向功能優勢轉變的思路,在加強基礎設施開發的同時,注重內涵功能的開發,規劃建設好園區管理、辦公、金融、資訊、會展、物流等中介服務機構,探索構建城市化、產業化、體制創新、社會服務四大服務功能體系,實現園區功能城市化、體制運作規範化、社會服務市場化,打造產業新平臺,再創功能新優勢,增強新區的品牌效應和對投資的吸引力。二是提高政務服務水平。繼續深入實踐“工業發展商”定位,以服務主體為轉移,以客戶滿意為標準,真正把“以客為尊”的宗旨落實到服務態度、服務制度和服務質量上來。在新區造就並形成一個吸引和支援投資者幹事業、吸引和支援投資者幹成事業、吸引和支援投資者儘早幹成大事業的良好氛圍。三是營造良好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投資者日常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體育、商業以及文化娛樂事業,解決創業者的生活、子女教育等後顧之憂,使他們在新區生活感到舒心,工作感到安心,投資感到放心,回報感到稱心,從而堅定在新區長期發展信心。

三、堅持以人為本,建設美好家園

⒈正確處理園區與城區的關係,促進新區協調發展

一是視園區為生命。堅持視園區為生命,把園區建設擺在新區發展的首要位置,基礎設施隨產業轉,園區建成到哪裡,產業就發展到哪裡,基礎設施建設就跟到哪裡。產業繁榮是城區保持長期繁榮的基礎,在新區城市發展策略中,我們將繼續堅持“視園區為生命,視專案為靈魂”的理念不動搖,重點保證園區開發建設,通過園區與產業的發展,帶動新城區的拓展提質。二是建設高層次社群。突破“園區僅僅是工業園區”的侷限,把新經濟區和高層次社群作為新城區定位的兩個基本點,在新城區的拓展中,規劃建設好新的社群,滿足不同型別社群和社群不同層次居民的需求,增強服務功能,為新區人提供高品質的生活空間。三是抓好重點專案的設施配套。圍繞湖南工業大學、體育中心、湘江風光帶、西環線等重點工程,規劃建設好與其相適應的生活、娛樂、休閒設施,突出文化、體育等特色,使之形成功能齊備的發展區域。

⒉高度重視徵地勞動力的安置和就業,切實維護群眾利益。

一是妥善解決徵地轉城人員“安居”的問題。積極建設安置小區,今年我們已經將安置小區建設確定為政府實事之一,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開發建設、統一安置市場、統一安置的原則,高起點建設好安置小區,使之成為新區城區建設的又一亮點。二是把促進徵地轉城勞動力就業作為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穩定工程。繼續依託徵地勞動力所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藉助徵地補償中村集體留存部分,憑藉城郊結合部位有利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和服務行業,吸納更多的閒散徵地勞動力就近就業。加強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徵地勞動力的素質。利用職業技術院校和社會力量辦學的資源,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源培訓基地,通過聯合辦學的方式引進教育產業專案,逐步形成具有新區特色的職業技術教育產業。政府部門出資開發和購買一批公益性崗位,援助大齡困難的徵地勞動力就業。三是探索建立失地農民生活保障的長效機制。按照“低起步、覆蓋廣”的原則,逐步建立徵地勞動力社會保障體系,積極爭取解決原園藝場人員的養老保險問題。充分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解決徵地勞動力就業方面的作用,統一使用集體土地補償金,探索通過社群股份合作制、組建置業公司等形式,造就“新地主、新房東”,讓“村民”變“股東”,確保“失地不失業,失業不失穩定的生活來源”。

⒊著力提升人的素質,促進新區全面進步

一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公民品德。新區由農村到城市是一個劇變的過程,但人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村民”到“居民”的轉變需要有一個過程。我們必須理解這一過程,通過辦“居民學校”等有效形式,對新城市化的居民進行培養教育,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和謀生技能,增強他們對新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使他們自覺融入新區發展大潮,為新區發展添磚加瓦。二是加強城市管理,提高文明程度。按照“建管並重”、“建管分離”的原則,理順新區城管體制,建立大城管協調機制,明確規劃、國土、工商、環保、衛生、稅務等部門在城市管理中的責任,提高新區城市管理水平。三是培育新區文化,豐富精神生活。用市場化的手段把知名藝術欄目、知名體育賽事、知名文化品牌引入新區,把新區文化延伸到新區發展的方方面面,把新區精神滲透到新區群眾的日常生活,振奮新區人的精神面貌,提升新區人的文化品位,增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寬容,形成“團結一心,激情跨越”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