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職場>

課堂教學評優工作總結

職場 閱讀(2.4W)

從2017年9月16日——11月10日,我校先後有13位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這13位教師是由各教研組選拔推薦出來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代表了本組的水平。在備課過程中,他們廣泛聽取組內其他老師的意見,做了精心準備,組內其他老師給予了熱心的幫助,對這次公開課活動給予了極大的支援,使這次公開課活動達到了預期目標,取得了圓滿成功。下面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對這次公開課做一些分析總結。 第一方面,應該保持和學習的地方:

課堂教學評優工作總結

1.認真備課。教學“不能打無準備之仗”,備課是教學過程的起點,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備課備什麼?這似乎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但是長期以來,我們部分老師習慣於只備知識,而忽視更重要的備方法、備學生,忽視根據所傳授知識和所教學生的認知能力以及心理特點來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從13位教師的公開課來看,他們對所教授的知識做了認真的分析和加工,並且廣泛閱讀了大量的相關材料,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由淺入深、從簡單到複雜、從低處到高-潮,他們巧妙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根據教學需要製作了精美的課件,激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上好公開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目標明確。我們每節課都有知識、能力和情感這三大目標,我們理解,知識和能力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必備的,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不僅是教學必備,更是對學生學會做人的教育,也可以簡單地說,我們上課的目的是教書和育人。我們高興地看到,13位教師在課堂上啟發誘導、講練結合、傳授方法、培養能力。

3.重視主體作用。教學的目的是實現學生的發展,課堂必須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把學生的的思維潛能啟用激發出來,這就需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好學,使學習內化為學生的自覺行為,也就是實現從“學會”到“會學”、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從“苦學”到“樂學”的轉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前提,而能否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又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比如張莎莎的課,從整個教程不難看出平時注重的讀書習慣的培養,課堂上師生互動,學生是課堂的主角,書聲琅琅。突出重點;培養學生在教材中提取有效資訊的方法,把抽象問題具體化,為學生指明瞭方向。吳金花老師她自編情境,教法靈活,訓練層層深入到位,識單詞教學方法多樣,顯示出紮實的教學基本功。教師情緒感染力強,有帶動性。賴巧群老師是我校新分配的教師,雖然這是她第

一次上公開課,但是看不出一絲的緊張,在教學中落落大方,充滿自信,相信勤學、好問的她很快會成長起來。

4.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從教法看,根據所教授的內容特點,13位老師中有的從具體到抽象,旁徵博引,讓學生舉一反三,而不是就題論題。有的老師從抽象到具體,層層深入,把複雜問題簡單化,有的老師步步推進,引起師生共鳴,匯出課堂高-潮。從課堂結構看,他們都堅持啟發式教學原則,把講與練有機結合,重視思維訓練。 應該說,每一位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師夷長技以自強”,13位教師的匯入設計精新、教學語言優美且幽默、課堂邏輯結構嚴謹,理論思考緊密結合、理解訓練層層遞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同樣準備再充分的課堂也存在遺憾。

第二方面,對今後教學的幾點建議:

1.重視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出問題要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問題設定要科學,我們主張複雜問題簡單化,抽象問題具體化,在學生思維受阻時要給予必要的啟示、點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課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不夠充分,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老師說得多,自然學生動得就少。有的.老師可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急盼學生快點說出正確答案,因而提出問題後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太短,甚至於自己忙著把答案說出來;有的老師不敢相信學生,提出問題後總怕學生想不到自己設定的“正確答案”上來,於是在那囉囉嗦嗦,不斷解釋,結果是打亂學生思路,得不償失。

2.加大課堂容量,加大思維訓練的力度。“保質”也要“保量”,課堂效率不僅僅是“質”,應該包括“量”即課堂容量。再一個問題就是課堂思維密度。俗話說,熟能生巧。大家知道,任何一個奧運會世界冠軍都不是天生的,一定是經過科學的千萬次重複訓練才產生的。我們堅信,好成績一定也是經過教師的精心指導,通過無數次科學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才能考出來的。因此,我們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一定要靜下心來,認真研究,把握教材,這是每一個教師必備的基本功。在課堂上,我們必須按照課標要求,科學合理地設定問題,增大訓練強度,儘可能讓學生動腦、動口、動筆。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的課堂容量比較小,一節課下來,內容太少;還有就是思維訓練的力度不夠,老師講得太多,本應該由學生說的做的老師代辦了,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太少。 這樣會嚴重浪費時間,降低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評優工作總結》全文內容當前網頁未完全顯示,剩餘內容請訪問下一頁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