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校園 閱讀(1.32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1

一本書其實就是圍繞一個或多個問題的一個或多個答案。關於一本書,你最好提出四個問題: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作者是怎麼說的?說得有道理嗎?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題記

在機緣巧合地讀到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光看書名,還以為這是一本“手把手”傳授閱讀方法論,教我如何去更好閱讀的書。但是讀完此書,卻有一種不一樣的體驗。

在資訊氾濫的今天,媒介化生存的我們往往無所適從,豐饒經濟催生了選擇困難症。正如書中所說,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因此,掌握正確且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書中將閱讀從低到高分為四個層次,實際也是由易到難的四種閱讀方法: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是語言層面的無障礙閱讀,檢視閱讀是檢索式的瀏覽性閱讀,分析閱讀是透視性的精讀,而主題閱讀則是基於某個主題做橫向的比較性閱讀。四個層次,越往後,對閱讀的要求越高,閱讀就越主動,收穫也越多。如果閱讀僅為娛樂消遣,則基礎閱讀即可,若為獲取資訊,則檢視閱讀即可,若要加強理解,則需分析閱讀,而要增長心智,則需主題閱讀。

“任何學習都不該沒有活力,就像任何閱讀都不該死氣沉沉。”閱讀有別於傾聽,傾聽是向一位“在場的老師”學習,而閱讀是向一位“缺席的老師”學習,因此,閱讀特別需要發揮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在書中,作者認為,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學習的技巧——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以及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很多閱讀方法基於“越快越好”的理念,往往不遺餘力地教我們如何快速閱讀,但是,真正優質的閱讀應該是該快的時候快,該慢的時候慢。書中作者提醒我們: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慢不該慢到不值得,快不該快到有損於滿足與理解。就像我們讀黑格爾的哲學也許一天只能讀一頁,而讀杜拉斯的小說卻可以一天讀一本,但是二者帶給我們的啟發同樣意味深長。所謂閱讀速度,理想上來說,不只是要能讀得快,還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知道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速度是恰當的。

喜歡讀書的朋友們,不妨給自己定一個目標,每月閱讀一本高出自己境界與能力的書籍,讓書成為你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讓書服務於自己,也適當做書的僕人,讓自己主動去“服務”書。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2

蘇軾曾說:"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讀書不是一朝一夕的差事,而是一種應當一生去追求,去秉持的習慣。然而讀書不是認字,不是圖個熱鬧,懂得如何去讀書當是養成這個習慣最重要的事情。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看來好笑,可能大多數人看到都會覺得它近乎廢紙,心中想著"我連讀書都不會嗎?"其實不然,讀懂一本書還真的沒那麼就簡單。

書中說有許多人看書僅僅是打發時間,甚至看完就忘,"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當同情".這話看似冷酷,其實正是對讀書而不得其法的我們最深刻的詮釋。

它將閱讀分做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四個層次是漸進掌握的,上一層次包括下一層次方法。第一層次基礎閱讀,其實就是最簡單的對句子的理解,只要識字即可,對讀者要求並不是很高,同時所收穫到東東西也是最少的;第二層次檢視閱讀便是要求讀者將眼光從句子放到全書的格局上,這樣讀者所獲得的便不僅僅是單句的知識,而是全書所寫的內容,這便高出了一個層次;第三層次是分析閱讀,如果僅僅是追求消遣或者娛樂就不需要用到這一層次了。這一層次就要求我們在對書中表面的內容瞭解後,對作者想表達的深層的思想進行咀嚼和消化,著重於理解和提升;第四層次便是主題閱讀了,這一層次對讀者的要求很高,此時讀者的眼光就不再侷限於一本書之上了,而是要從多門數中尋找相同的觀點,進行總結、磨合以及昇華,我想這應該是最頂級的讀書方法了。

以前資源有限,古人看書尚需"手自筆錄",前輩看書也許四處淘選,而如今我們想要看書幾乎是隨手可得。現在不會有人再去以讀書作為消遣,更多的是為了提升自己,與別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來,讀書的前提條件就是選擇一本適合自己的書。所以,我在看完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後覺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這一點。我們總是被一些所謂"暢銷書"的噱頭所吸引,而並未檢視它究竟是否適合自己。由此看來,對於早已熟練基礎閱讀的我們而言,檢視閱讀是我們在挑選書籍時不可或缺的一個步驟。

其次,現代人最需要的就是使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而連續的思考不失為靜心的一個極佳途徑。主動地去翻閱一本適合自己的書,在檢視後以全域性的眼光思考它的脈絡,將全書連貫起來,這使得你會沉浸在自己的.腦海中,不僅僅收起了平時的浮躁,更能幫助你解開在分散閱讀時的疑惑,同時這種新的視角將會帶給你一些原先意想不到的新的感悟,這也正是分析閱讀的價值所在。

最後,所謂的主題閱讀,按我的理解要建立在一定的閱讀量上才能做到。換句話說,這個層次教我們的是在閱讀了很多書而又理不清他們之間關係的時候,如何去系統的理解,辯證的分析,最終學以致用。在做主題閱讀時,要在腦中同時思考多本書中類似的內容,無論觀點是相同的還是矛盾的,都要用自己的判斷力和價值觀把它們變成自己的東西。我認為,這一層次才是將書本上的東西或用起來的關鍵。

我算是一個愛看書的人,但是總感覺讀書時有著虧欠:讀到好書時感覺自己的閱讀不求甚解虧欠了作者;讀一般的書時又感覺在虧欠自己的時間。然而看了這本書後,我的這個困難便迎刃而解了。我現在正在讀一本叫做《萬萬沒想到--用理工科思維理解世界》的書。裡面的內容雖然是用很淺顯的語言寫出來的,但思想卻著實很有深度。我在讀這本書時,不再把自己侷限於一句話或是一本書中,而是把閱讀當成是一個和自己以往閱讀過的書中的內容進行對照和聯想的過程。在看完後我驚訝的發現,我不僅僅對這本書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對以往讀到的那些名人傳記、社會學著作當中的內容也有了屬於自己的思考和認識。可以說,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為我打開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門。

總體來說,還是要感謝作者,因為這套方法是我無論對國內的著作亦或是國外的著作都在此產生了興趣,並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預期,因為我知道這樣有方法有條理的閱讀一定會比以前盲目的閱讀擁有更多的活力,迸發出新的火花。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3

書,如何走進你?

我們都知道:閱讀,很好;閱讀,要多。

我買書是從不手軟。書架上一排排的書,各種各樣,看著就心情舒暢。而這邊,又是一箱書寄到。心裡天天想著、念著今天看什麼,明天要看什麼。但可惜的是,那幾本書還一直安靜地躺在那裡。

於是,我困惑了。我喜歡書是毋庸置疑的。我想要閱讀的動機是充分而強烈的。那麼,為什麼我離閱讀卻越發遠了呢?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是書?還是我?

在這個時候,《如何閱讀一本書》跳入了我的眼睛,鑽入了我的耳朵。看到書名的一瞬間,我驚恐萬分——閱讀是有方法的,而我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想起那些半途而廢的書,難道是我閱讀的方法有誤?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果然收穫頗豐,不禁後悔之前那錯過的時間和書籍。

這是本什麼書?

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有骨、有肉、有血。肌肉包著骨頭,血液在其間流動,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書是盛裝而來。作為一個閱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一本書,用它的名字、副標題、目錄,用它“母親”的序言、摘要介紹及索引,以及書衣上出版者的宣傳文案向我們介紹自己,我們能夠知道作者向我們傳遞的訊號,大概瞭解到“這是一本什麼書?”。但我在閱讀中常常忽略這些直接、明確的訊號,以致於閱讀完一本書,也無法說明“這是一本什麼書?”。而這將對未來的閱讀造成很大的障礙。

如何與你相處?

弄清楚了你閱讀的物件,那我們就可以選擇正確的方法進行閱讀。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閱讀想象文學,閱讀故事、戲劇與詩,閱讀歷史故事,閱讀科學與數學,閱讀哲學書,閱讀社會科學,這本書都給出了具體、可操作的建議和方法。

比如說,閱讀故事書的第一個建議是:快讀,並且全心全意地讀。理想上來說,一個故事應該一口氣讀完。想想那些擱置一邊的故事書,還真都因為各種事情搶佔了讀書時間,結果前後連不上,喪失了味道,最終導致它們的“早夭”。

詩,一直是天邊的雲霞,美而不可及。我總認為自己讀不懂詩,雖然我覺得它很棒。閱讀抒情詩的第一個規則: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否則會因為無法立即瞭解這一行詩,便以為整首詩都是如此而放棄了。規則二:重讀一遍——大聲讀出來。說出來的字句可以幫助你更瞭解這首詩。最後,多瞭解關於作者及背景的資料。當然,最重要的是一遍又一遍地讀。看來我犯了“不放聲、反覆讀”的`錯誤,讓我的詩集落上灰塵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就這樣明確、清晰地指出我的錯誤,告訴我正確的閱讀方法。想象一下,我用閱讀詩的方法去讀哲學書,用閱讀想象文學的方法去閱讀社會科學,用閱讀實用型的書的方法去閱讀歷史故事,結果不言而喻。所以,知道“這是本什麼書?”,再結合正確的閱讀方法,才不會讓書長困於書架上。

同你一起行走

世界上千千萬萬的書,但真正能與你一起並肩前行的卻少之又少。閱讀一本好書,會讓你的努力有所回報。越是好的書,對你的回饋也越多。當你成功閱讀了一本難讀的一本好書,你的閱讀技巧必然提升。更重要的是,一本好書教我們瞭解這個世界以及你自己。

重讀一本書時,你發現書與你共同成長了。它讓你看到全新的事物,你在以前的閱讀中沒有看到過的。那麼,請欣喜吧,你遇到了一本好書。珍藏它,時不時地與它對對話。因為,對於獨一無二的你來說,這樣與你共同成長的書,很少很少。

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去尋找能與我們共同成長的書,尋找對我們又特殊價值的書。然後利用《如何閱讀一本書》教給我們的方法,閱讀它們的內容,品味它們的內涵,體會它們的深意,最後,獲得自己的理解。

與書同行,與好書同行,路上定能披荊斬棘,收穫美麗與幸福。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4

如果說一本書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你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於迷失途中;如果說閱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讀書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這本書正是"閱讀藝術課"的入門導引。

這本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書的作者是美國人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範多倫,比起那些赫赫有名的作家,這兩位並不為世人所知,,但其實他們都是《大英百科全書》的編輯。

閱讀到底有多重要?美國教育界認為,指導年輕人閱讀,以最基本的閱讀概念來閱讀,是最重要的教育問題。而對閱讀的認識,國內很多老師還沒有達到這個高度。我曾經就是其中一個。嫁給語文20年,一直想做個好語文老師,然而什麼樣的老師是好語文老師呢?年輕時的我一度認為:讓學生考高分。所以,很多年很多年,我的學生都是做題破萬卷,基本不讀書。一直到有一年我教九年級,有一個題目是寫出《水滸》108將中一個人的姓名、綽號和故事,我的一個很好的學生回答是西門慶,我意識到再也不能把名著當作問答題來背誦了,必須走進經典裡面去;一直到我看到李希貴校長的《語文真的不是教出來的》,一直到我看到於樹泉老師的《讀書比什麼都重要》,尤其是加入楊老師工作室以後,我才徹悟:一個好語文老師應該是陪著孩子一起讀書、思考和寫作的老師,唯讀書和寫作能力才是修煉孩子的“內功”之道。而一個孩子一旦有讀寫能力這個“九陽神功”護體,學什麼能不快呢?

這本書談到了常人閱讀的三個目標:娛樂消遣、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並且告訴我們只有最後一種目的的閱讀能幫助閱讀者增長心智,不斷成長。

我老實承認,我個人很多年的閱讀目標基本上都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不必說瓊瑤三毛的浪漫文學,也不必說海瓴辛夷塢的情感大戲,單是金庸先生的“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這些武俠,我都不止看了一遍,以至於我終於從張無忌習武過程看出語文課改的訣竅應是修煉學生的內功,即讀寫能力。加入工作室以後,很幸運地遇到了一批有教育情懷和教育智慧的人,在大家的影響和帶動下,我終於改變了閱讀的目標,由娛樂消遣轉化為增進理解力從而獲得專業成長,我的閱讀開始向多方面涉獵,諸如美學、哲學、心理學,當然更多的是教育學,為了增進理解力,我堅持做讀書筆記,寫讀後感,學會了用思維匯入梳理讀書內容。

從我個人身上吸取教訓,我決心教會我的孩子們,讓他們從青年時代起,閱讀就不能僅以娛樂消遣和獲得諮詢為目標,而是以增進理解力為目標。怎樣增進理解力呢?開讀書交流會,進行思維碰撞;讀寫結合,加深孩子對作品的理解和生活的認知,以文字為橋樑,把作者靈魂深處的東西送達孩子們內心深處。比如,我們讀《草房子》,選題寫研究性論文,開聊書會;比如我們讀《童年》,開以“跟高爾基學寫作,跟阿廖沙學成長”為主題的交流會。

在書中,作者說,閱讀就是學習,學習分兩種型別:指導型學習(輔助型)和自我發現型學習(非輔助型)。指導型學習(輔助型)是老師出席的學習,是我們每個人在校園裡完成的;自我發現型學習(非輔助型)是閱讀自我或世界的學習,是一個人通過閱讀可以抵達達的終身學習。我們每個人都會走出校園,脫離指導型學習;而閱讀卻是可以永無期限的一種學習,它不受年齡、職業、貧富等各種條件的限制。我自己要成為後者這樣的人,我想讓我的學生也成為這樣的人。所以,我要去做一個閱讀的點燈人,讓我的學生愛閱讀,會閱讀,養成終生閱讀的習慣。

在開學初,我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發現班裡超過二分之一的孩子除了語文書,基本一本課外書沒讀過。這不能怪我的孩子們,農村的孩子們可憐,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能代表精神生活的改善,父母大多沒文化,工作忙,閒下來的時候更願意打打麻將,跳跳廣場舞,哪裡有時間陪孩子讀書?這樣,引導孩子讀書的責任自然就完全落到了學校和語文老師的身上,而有些語文老師身在應試的水深火熱中,哪裡敢把大把時間花在帶領孩子讀書上,抑或,有些語文老師自己也是不讀書的吧。所以,我要想辦法營造一個讀書場,在這個場裡,讓那些不愛讀書的孩子不知不覺愛上讀書。正如作者所說,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

什麼最能吸引孩子,讓它們覺得讀書是一件好玩兒的事而不是負擔,從而實現主動閱讀呢?

集體共讀。什麼事一個人去做會覺得孤單,大家一起做就有了堅持的力量。我採用全班共讀一本書,小組為單位共聊一本書的形式,讓讀書的事成為大家的事。並且,我也參與其中,與孩子共讀共寫共分享,榜樣的力量無窮大,漸漸地,有的孩子只要拿到一本新書,就想迫不及待地先讀,一睹為快。

活動激發。孩子們喜歡搞活動,活動是激發孩子們熱情與靈感的催化劑。所以,形式多樣、活潑有趣的活動使孩子們不知不覺受到讀書的誘惑。比如,手抄報評比、晒晒我的小書架、語文課前百家講壇、講故事比賽、課本劇表演……

循序漸進。讀書也要根據學情,由於我的孩子讀書基礎太弱,我在選書和佈置讀書任務時都採用循序漸進的原則。《第56號教室的奇蹟》的作者、獲得“全美最佳教師”稱號的雷夫就說過:培養讀書興趣要有一個漫長的過程,在給學生選擇讀物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年齡、接受程度、興趣特點等因素。所以,七年級第一學期我給孩子們選的書除了會考必讀篇目《伊索寓言》和《繁星春水》,還有一本《愛的教育》》。《愛的教育》是亞米契斯以一個四年級孩子的口吻用日記體寫成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淺顯易懂,非常適合我們沒有一點閱讀基礎的孩子,而且,由這本書開始,我們學習寫日記,開始將近三年的日記長征。

評價跟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實施評價,應注意將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相結合。加強學生的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還應該讓學生家長積極參與評價活動。所以,在閱讀過程中我採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老師評價、學校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儘量寬容、鼓勵、等待。

就這樣,班級裡讀書的場就悄然不覺地形成了。孩子們談論的話題與讀書有關,孩子們課間休息與讀書有關,孩子們假期生活與讀書有關。

然而,當孩子們真正對讀書有了興趣之後,作為語文老師,我又遇到了一個挑戰,語文素養與語文成績並不是一開始就脣齒相依的。第一次月考我們的成績照同規班差了很多,因為還沒有做過一道題就考試了。我也很緊張不安,擔心別人不理解,於是像個祥林嫂似的,跟班主任、跟領導、跟家長一遍遍解釋——請等等語文,請相信我。我感恩我遇到了善解人意的領導、同事,他們安慰我鼓勵我,讓我有了堅持的力量。僅僅一年以後,我的學生就用成績幫我證明了,閱讀不影響考試成績。

一年多的堅持,我非常欣喜地看到愛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會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不僅集體共讀,有些孩子還自主閱讀了不少好書。面對那些還不愛讀書的孩子,我這樣鼓勵他們說,同學們哪,這一年不知不覺你已經讀了九部名著,你為我們中國人平均讀書量做了貢獻啊。

更加沒想到的是,我這個鄉村教師領著一群鄉村孩子們讀書的經驗還在我市進行了推廣,還給河北省國培的語文骨幹教師做了三個小時的培訓,受到比較熱烈的歡迎。我們更加享受讀書帶給我們的樂趣和成就感了。

在這本書中又提到了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只要熟練這個層次的閱讀,就擺脫了文盲的狀態,一班的國小生都可以做到。但有的'人一生的閱讀水平因為閱讀目標底下,不講方法,也永遠停留在了國小生水平。

檢視閱讀:略讀和粗讀的一種。掌握這種讀書方法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判斷一本書的大概內容。這種讀書方法通常用在選書時和一本書的閱讀起始課上。

分析閱讀是閱讀一本書的最高層次。分析閱讀的地位是承上啟下的。甚至可以這樣講,分析閱讀是人精神上真正擁有一本書好的唯一手段。所以,我們讀書要達到分析閱讀,就可以達到增強理解力的目標了。

每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一本書出現在你面前時,肌肉包著骨頭,衣服包裹著肌肉,可說是盛裝而來。你用不著揭開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軟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雙X眼光般的透視眼來看這本書,因為那是你瞭解一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

為了讓孩子們接近分析閱讀的水平,我交給孩子們多種讀書方法。比如教《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我教給孩子們梳理提要式閱讀法、賞析批註式閱讀法、抄寫摘錄式閱讀法、朗讀感悟式閱讀法、評價探究式閱讀法、拓展式閱讀法。這些閱讀法把檢視閱讀與分析閱讀結合起來,有利於孩子們透視一本書,並且對一本書的某個安排有自己的看法與理解。再比如,我交給孩子們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多種批註式閱讀法:評點式批註法、提要式批註法、賞析式批註法、聯想式批註法、反思式批註法等,都有利於讓孩子們沉入作品,在別人的故事裡讀出自己。

這本書還向我們介紹了做讀書筆記的幾種方法、不同體裁的書怎樣讀、閱讀的終極目標等,實在是一本雖然不好讀卻值得讀的好工具書。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我向大家推薦這本書,也希望更多的人因為這本書受益。

天雲蒼蒼,江水泱泱,教育之路,山高水長。在這條路上,我希望,自己做一個靈魂有書香氣的女子,用閱讀抵達詩和遠方;我願意,做一個閱讀的點燈人,在一屆又一屆年輕的心靈中,點起一盞一盞的燈;我相信,一燈照隅,萬燈照國,只要有更多的老師去點燃這盞燈,就一定會有燈火輝煌時。

朋友們,一起來吧,參與閱讀,推進閱讀,讓我們一起在路上!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5

艾德勒在美國學界和出版界都是個傳奇性的人物。範多倫是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位博覽群書、才氣過人的出身書香門第的年輕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範多倫改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也是我現在看到的這個版本。

讀得快、讀得多就是讀得好嗎?讀得慢、讀得仔細就是讀得好嗎?這是這本書解答的第一個問題。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書只需淺嘗輒止,有些書該囫圇吞食,還有少數的'書則當細嚼慢嚥。”不管是速讀還是仔細讀,讀者要有自己的選擇。作者認為可以仔細讀的書不過一千本。另外讀得多也不見得就是讀得好,讀得越多,卻沒收穫的這種情況叫可憐。作者認為只有讀者從書中獲得了營養才算讀得好。

在這本書的作者看來閱讀分成四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相當於國小生的閱讀能力。檢視閱讀是速讀的能力。分析閱讀是指讀者能從書籍分類、書名知道作者想表達的是什麼,並能從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寫作思路。

主題閱讀是指讀者能用帶著共性的話題感強的問題從一本書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個讀者要帶自己的主動性去選擇自己想讀的書。作者在這本書的最後提出不同型別的書的閱讀技巧。實用型、想象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科學、數學、哲學書、社會科學。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我的好朋友也跟我說有想法就要寫下來,不然就是紙上談兵。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所以我就在這的最後一段給他致謝。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6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工具書,教人閱讀的方法。

作者提出如何閱讀的問題,並按四個層次對閱讀的方法進行了講解分析。這四個層次分別是:1.基礎閱讀;2.檢視閱讀;3.分析閱讀;4.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只要能識字斷句的人都能進行,看懂字面意思。這是閱讀能進行下去的基礎。

檢視閱讀,就是翻翻封面封底,看看目錄看看序,跳著章節讀幾段,目的是判斷一本書是什麼型別的,大概在談論什麼。如果你對這類書沒興趣,或者書中的內容對你沒幫助,就可以略過了;如果有興趣讀,或者書中內容正好是你用得著的,那就進入分析閱讀階段。

主題閱讀是在分析閱讀的基礎上拓展,讀一系列的書,這是給有興趣深入下去的人或者正在某個領域學習的'學生準備的。有一些技巧,不累述。真正愛讀書的人,通常都會走到這一步。

分析閱讀是真正的閱讀,大腦得開動起來。通過檢視閱讀,你已經知道這本書的型別和大致內容了。

(一)這本書的主題是什麼,作者提出了什麼問題,又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作者是按怎樣的結構和思路來回答問題的?

(二)這本書講得是否正確,哪些是你贊同的,哪些是不贊同的,為什麼?當然,贊同這個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還需儘量保持客觀,不要因為者的某些觀點與你不同就針鋒相對,殊不知也許是你的認知錯誤也不一定。

(三)這書帶給你了哪些感悟,學到了哪些東西,解決的了你的哪些問題?依著這些個問題來讀一本書,大致就算是分析閱讀了。不過書不是讀一遍就夠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這本書不止教給人如何閱讀。按照本書的結構和層次,可以記錄一篇很不錯的讀書筆記;按照本書的提問和回答,可以寫作一篇不錯的讀後感或書評;按照本書的結構層次、提問問答,可以展開寫一部不錯的作品。看,這不止是一本閱讀指南,這還是一本教導人如何從讀者變成作者的書,一本教人建立思維模式的書。所以,它是一本真正的工具書,且讀且珍惜。(劉玉香)

讀《如何閱讀一本書》有感7

《如何閱讀一本書》首次在1940年出版,是莫提默·J·艾德勒的大作,此書屬於外國著作,本身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語言習慣的不同就會加大閱讀的難度。再加之翻譯中客觀存在的誤差和翻譯者本人的遣詞習慣,讓我讀起來更是難上加難,但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可以說是收穫頗豐。

閱讀的目的有很多:學生時代,是為了考試而讀;而閒暇時看的言情小說,則是為了娛樂而讀。現在,拋開娛樂和考試,則是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不同於考試和娛樂,為了增強理解力而讀,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不僅需要勤做筆記、寫讀後感,還需要運用此書中的技巧來閱讀。

這本書風行70年不衰,可見其在閱讀上為讀者帶來的影響與價值。全書從閱讀的層次、閱讀層次的說明、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閱讀的最終目標四個方向作為基本的骨幹,將閱讀中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進行深入的說明、檢討與建議。

首先,讀者將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四個層次之間是有關聯的,較高階閱讀層次包含了較低階閱讀層次的特性。所謂基礎閱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並不難理解。檢視閱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於儘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後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於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主題閱讀則會用於寫讀後感或比較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並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閱讀。換句話說,我讀書大多是為了打發時間或追隨喜愛的作家,並不是為了閱讀而閱讀。對於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

而對於閱讀的態度,則是主動。讀書是與作者之間的對話。一本新書彷彿是一個陌生人,他飽含學識卻不願吐露心聲。只有當你主動地去拿起一本書,才開啟了你與作者的交流之門。

無論是基礎閱讀還是主題閱讀,都強調了一個最基本的要素-----主動閱讀。閱讀是一個特別強調主動性的活動,完全被動是讀不了的,那麼專注力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是專注力並不代表理解力,於是思考就是主動閱讀的第二個要素。如果單單是為了閱讀而閱讀,那麼一定是雙眼停滯,頭腦昏睡,即使沒有被動到如此,如果閱讀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而不是站在整體框架之上,帶著一邊思考和一邊提出問題去閱讀,或者說,由於僅僅對書中鍾情的表達和語言很感興趣,卻沒有耐心去了解整本書的框架結構、邏輯和內容等實質性的東西,那麼,便是單純的玩味文字,算不得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理所當然地,這本書給予你的回報也就侷限於擺弄文字上,對於個人在這方面的提升是沒有多大幫助的。

閱讀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謂精神食糧便是如此了。作者的許多觀點在我看來非常受用,當然,由於時代的侷限性,這本書關於閱讀的看法也不一定盡善盡美。但是,以現在的觀點來看,書中提及的一些分類,觀點仍具科學性。同時,現代社會快速發展的電子產業,將閱讀逐漸帶向電子書時代。但我認為書中的觀點不僅實用於閱讀紙質書籍,對於電子書、網路資訊的閱讀也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儘管很多時候我們閱讀也許是為了放鬆或打發時間,但我們也應當以嚴肅的心態去閱讀。一本好書是作者的人生歷練的凝聚,是作者的心血,是作者對世人的告誡。我們應當懷著尊敬,感恩的心情去閱讀。記得有人說過,讀書是一個人的修行。翻開書本,修行便開始了。我們要做的不僅是要汲取新的知識,更要增加我們的感悟力,我們的理解力。真誠地閱讀一本好書,對於作者,對於我們自己,都是一種嘉獎。

我也承認自己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工作外時間沒有好好利用起來,應該在以後多閱讀,多涉獵各方面知識,儲備知識,才能在需要的時候有所用處。讀完這本書,我才明白自己最初的想法有多麼愚不可及。世上沒有什麼事是簡單的,隨隨便便的。你心中認為理所當然的事也未必沒有它的章法。如何閱讀一本書,也是一種哲學。同樣的,這本書給我的幫助更加的大,因為我還沒有閱讀多少書的時候,就能夠碰上它。相信這本書所教導我的,能夠在我人生短短的幾十年中,給我打下好的基礎,讓我能夠從此以後有科學和系統的閱讀,不斷的提升我的理解能力,知識儲備,及人生的境界。

用書中的一段話作總結:“一本好書能叫你瞭解這個世界以及自己。你不只懂得如何讀得更好,還更懂得生命。你變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識。你會成為一位智者,對人類生命中永恆的真理有更深刻的認識。”(錢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