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塑造生動的語文課堂

校園 閱讀(1.59W)

所謂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指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複雜性,把每節課都視作是不可重複的激情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生成性的課堂觀,以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課堂教學,以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多重組合,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動和教師即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來推進教學過程,從而建構起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 後現代課程理論家美國的小威廉姆E.多爾指出:“今日主導教育領域的線性的、序列的、易於量化的秩序系統——側重於清晰的起點和明確的終點——將讓位於更為複雜的、多元的、不可預測的系統或網路,像生活本身一樣,永遠處於轉化和過程之中。”心理學家J.M.索裡和C.W.特爾福德也指出:“人的每一個活動總是程度不同地包含著運動、觀念的和情感的變化。”

如何塑造生動的語文課堂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個性化、創造性閱讀,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通過挖掘教材內涵和拓展外延使學生不斷生成問題,讓學生在理解課文、解決問提的過程中逐漸養成用懷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而縱觀目前的語文教學,還存在許多誤區,使課堂生成倍受冷落。

一、教師與教材的對話蜻蜓點水。

薩特說:“學生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的閱讀,文字是一種引導,教師是另一種引導。每一篇課文都有獨特的內涵,“隱藏著作者生命意識的律動,燃燒著作者愛與恨的情感,交織著作者悲與喜的感受,低迴著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傾訴,表現著作者追求正義與真理的吶喊”。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往往是對教材的個性化的解讀,或在深層思考中的迷惘。要使課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師必須與文字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事實上,教師往往錯誤地把備課當成是寫教案,過分依賴教參,甚至省略了“參”的過程,直接抄寫現成的教案。教師缺乏與教材的對話,沒有深入地挖掘文字所蘊涵的思想性、藝術性,對語言文字所創設的話語情境缺乏真切的體驗和獨特的感悟,教師的“神”遊離於文章之外,怎麼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閱讀和對話,領略課文中的美好的境界呢?學生怎麼能有充滿個性和智慧的生成呢?即使有,也往往由於教師缺乏足夠的資源準備而熟視無睹,師生之間也就無法碰撞出心靈的火花了。 一位教師執教《田忌賽馬》時,為了讓學生理解“馬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這一文章的中心句,就組織學生擺馬陣圖。但學生在第一輪時就讓田忌的馬先出場了,第二輪照樣如此,結果造成多數學生排陣錯誤。老師一時不知所措,幸虧有一位優等生正確擺出了馬陣圖,替她解了圍,可是許多學生卻還矇在鼓裡。這本應是一次多麼及時的生成,而老師卻錯失了這次讓學生潛心與語言文字對話的時機。課後,我與她交流,發現她自己也確實沒注意到應該由齊威王先出馬這一事實。可見,教師沒有深入解讀文字,課堂生成資源只能白白“流失”了。

二、教學流程的設計飽和封閉。

語文課程標準把“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作為語文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因為語文課只有開放才有活力。但是,我們傳統的設計理念,往往強調教學結構的嚴謹與細密,一切圍繞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展開,追求目標的達成度,認為這就是高效。在這種理念支撐下,課堂難免缺乏師生的互動,課堂生成也就無從談起。余文森教授曾說:“老師對課堂控制得太嚴,學生的生成性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因為使勁會把學生往他預先的設計上引導,而忽視學生在課堂上的發展。”真正高效的學習首先要讓學生樂學,能主動地參與學習的全過程,這就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感悟,讓師生在互動、對話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飽和封閉的教學設計教師關注的是知識能力的培養,關注教學的直接效果,很少有空暇去關注學生的個性,更談不上從關注生命的高度去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重預設、輕生成是當今語文教學的又一大誤區。 筆者聽一位老師在執教《筍芽兒》一文時,一位平時不太愛說話的孩子突然站起來說:“我覺得竹媽媽是世界上最好的媽媽,是她讓筍芽兒穿上了厚厚的衣服,幫助筍芽兒茁壯成長的。”我當時一驚,立即有了頓悟,不禁為這孩子的獨特的感悟暗暗叫好,可這位老師並沒有珍視這次有創意的生成,在輕描淡寫地作了肯定之後,又把話題引入了筍芽兒的勇敢堅強,春風春雨的關心呵護上。課後,我從那個孩子地方知道了她的心聲:“如果竹媽媽事先不讓筍芽兒穿上厚厚的衣服,她一定會凍壞的,竹媽媽是有遠見的。”她又說:“其實,媽媽總是為我們著想,而我們卻常常把她的好心當作‘阻礙自己長大的衣服’。”多深刻的思想,我真不知道這位老師聽到了會作何感想,但她是無法聽到了。也許,在以後的教學中,她還會聽不到許多如此精闢的言論。

三、師生交流的平等名不符實。

對話教育認為,師生的關係應該是互為主體的平等關係,教師應成為學生閱讀的導師,而不是居高臨下控制資訊的專制權威。而五千年來的師道尊嚴仍頑強地佔據著許多教師的頭腦,課堂上經常可以聽到老師這樣的聲音:“坐端正!”“不許說空話!”教師嘴上說的是民主,事實上卻是居高臨下、大權獨攬。在熱熱鬧鬧的合作交流後,評判對錯好壞的標準往往出自老師之口;在完成課文學習後,作業佈置的內容、形式和數量掌握在老師手中;尤其是課堂上,老師掌握著學生能否說話的權利,這嚴重製約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個性,課堂也無法因生成而靈動起來。 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時,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寫威尼斯夜晚的景色,一名學生開了小差,我有意輕輕走過他身邊,他忽然尖叫道:“我!”課堂上一陣騷動。我耐心地教育他舉手發言也要講紀律,並沒有給他發言的機會。課後,我看到他很不高興,意識到自己的做法不妥,就與他進行交流。他說:“寫殘破的橋樑,從側面說明威尼斯人的生活、工作離不開小艇,橋樑反而失去了作用,因而殘破而無人修補了。”多好的感悟!我為這位同學讀書的精細而喝彩,也為自己錯過了一次精彩的生成而慚愧,為自己課堂上的專制而自責。下一節課,我鄭重地把他請到了講臺來發表高論。 “閱讀就是自由的夢。”(薩特語)每個人的夢是不同的,誰也進不了別人的夢境。把別人不知道的夢境與人交流,就會有許多另人耳目一新的聽聞,於是,心與心產生共鳴,情與情產生交融,這便是課堂生成的魅力。那麼,如何讓課堂因生成而靈動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做法。 一、把握全新教學設計理念,讓課堂體現人文精神。 未來學家奈斯位元在《大趨勢》中指出:“處於偉大變革的時代,我們最需要創造力和創造精神。”語文學習作為一種創造性活動應是撞擊學生心扉、震撼學生心靈的活動,沒有創新的教學設計,課堂就不可能活起來。

1、海納百川。特級教師錢夢龍談他的備課方法時說:“每次備課,我總要把課文一遍一遍地讀,反反覆覆地想。有的課文語言優美,聲情並茂;有的課文說理嚴密,邏輯性強。我就採取不同的讀法來評析、鑑賞、品味,直到確實品出了味兒,讀出了心得,才進一步考慮教什麼和怎麼教。由於這些心得都來自親身的閱讀體會,課文也早爛熟於心,因此教學中常有得心應手、左右逢源的快感,還不時帶點激情。”可見,備課是教師與文字進行深入對話後的創造性工作,它的前提條件是教師對文字的深入解讀。當然,教師要在課堂上縱橫捭闔、應對自如、激思激趣,還必須擁有豐富的背景資源。大語文教育觀走進教學生活,語文教科書不再是語文課程的“代言人”,一堂優秀的教學設計背後往往有豐富的背景資料作支撐。這些背景資料包括教師自身的人文積澱、學生的生活世界、經驗世界、與語文學科相關的知識、社會文化內涵及當今社會科技發展的最新資訊。所以,教師要有儲備意識,不斷轉變觀念,更新知識,提高綜合素養。有人問一位特級教師:“您備這節課花了多長時間?”這位教師回答:“備課只有一個晚上,但我準備了一輩子。”可以說,一堂精彩的課,就是教師海納百川的結果,只有教師的桶裡裝滿了“活水”,才能讓學生取之不盡。

2、精心預設。要有精彩的生成,首先要有精心的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