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打造富有“數學味”的課堂

校園 閱讀(1.98W)

摘要:“數學味”是數學課堂本質特點的體現,也是數學教學的內在要求。具有“數學味”的數學課堂需要引導學生對數學的本質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充分展開探索過程,充分尊重並鼓勵每個學生的思考,還要引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方法。

如何打造富有“數學味”的課堂

  關鍵詞:“數學味”課堂本質探索思想方法

一直在思考什麼是數學課堂的“數學味”,怎樣的數學課堂才富有“數學味”。我想,充滿“數學味”的課堂應該是既重視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又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重視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富有“數學味”的課堂也是學生充分經歷數學學習的探索過程、思考過程和反思過程的課堂。

六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安排了兩道典型例題,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假設、替換等解決問題的策略,以此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積累必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對如何打造富有“數學味”的課堂這一問題有了一些感悟。

  一、數學味,來自對數學本質問題的深入探究

【教學片段1】

出示例2。

師:你認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運用替換嗎?為什麼?

生1:我認為這個問題不可以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因為如果要替換的話,需要知道一個量是另一個量的幾倍,或知道兩個量相差多少。這個問題只知道每隻大船坐5人,每隻小船坐3人,沒有進行比較,所以我覺得不能用替換的策略來解決。

師:哦,這是顧*的想法。不過,從他的思考中我們可以聽出來,如果運用替換解決問題的話,需要根據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展開替換。

生1:我覺得這個問題可以用替換的策略解決。大船每隻坐5人,小船每隻坐3人,那就是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坐2人,可以把大船替換成小船,或者把小船替換成大船的。

生2:我也覺得可以用替換的策略解決這個問題。因為問題告訴我們大船、小船一共有10只,一共坐了42個人,如果運用替換的策略讓這些人全部坐一種船的話,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

生3:不可以替換。如果把大船都替換成小船,那坐船的總人數就變了。

生4:可以替換。昨天我們研究的有些問題,在替換過程中,總量是可以變化的。

師:現在,大家都認為如果可以把兩種船轉化成一種船,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根據大船每隻比小船每隻多坐2人,大家也覺得可以展開替換。那麼,怎樣展開替換,替換後怎樣找出大船和小船的只數呢?我相信,綜合運用多種策略,展開思考,你們是能解決這個問題的。

要想讓替換真正成為學生解決問題時能主動運用的一種策略,就應該讓學生感受替換的本質。著眼於這樣的思考,我想,學生經過了第一課時的學習,已經具備了一些替換策略意識,把握了一些“替換”的特徵,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解決這個問題能不能運用替換的策略,更有利於引導學生聚焦於對替換本質的思考。從學生的交流中可以看出,學生把握了替換的兩個本質問題:一是替換的必要性,要把兩種船轉化成一種船;二是替換的可能性,根據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坐2人,即兩個量之間的關係展開替換。有了這樣的認識,再引導學生著力於探索如何展開替換,能更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數學思考。

  二、數學味,來自對學生探索過程的充分展開

【教學片段2】

師:請大家動腦、動筆研究一下。需要的話,可以和組內同學討論討論。

生1:我是這樣想的,把10只船全部看成大船,那麼這些船一共可以坐50人,比實際的42人多坐了8人。下面我就想不下去了。

師:把所有的船看成大船,也就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小船替換成大船了。那我們是把幾隻小船換成大船才會多出這8人的呢?

生2:我是畫圖來想的。我畫了10只大船,每隻船坐5人,一共坐了50人,比實際的42人多坐了8人。我就從50人中劃掉8人,一隻船劃掉2人,一共劃了4只船。所以,小船有4只,大船有6只。

師:關於他的思考過程,你們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3:為什麼一隻船劃去2人?

生4:因為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坐2人,從一隻大船上劃去2人,還剩下3人,這隻大船就變成小船了。

師:是啊,用替換的策略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不僅要會把小船換成大船,還要會根據多出的8人和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2人,再把大船換回成小船。在替換過程比較複雜時,藉助畫圖能讓替換變得直觀、清楚。

師:一起回顧剛才我們運用替換策略解決問題的過程,聯絡畫圖過程,能用算式表示出來嗎?

史寧中教授曾經說過:“過程的教育不是指在授課時要講解、或者讓學生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甚至不是指知識的呈現方式。而是,探究的過程、思考的過程、抽象的過程、預測的過程、推理的過程、反思的過程,等等。”用替換的策略解決類似問題,不僅要能換過去,而且更要能換回來。這個問題替換的難點是根據換成大船後多出的8人和每隻大船比每隻小船多出的2人,把大船換回成小船。圖畫,可以幫助學生直觀理解替換後多出的8人所表示的含義,從而推理得到,當把其中4只大船換回成小船時,坐船的總人數就正好是42人。

教學中,讓學生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可以使他們在遭遇到困難時,主動去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分析資訊與資訊之間的關係,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思考過程,說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困惑,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思考的溝通和啟發。數學課堂中,只有讓學生經歷探究、思考、推理、質疑、反思的過程,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數學味,來自對每個學生思考的充分尊重

【教學片段3】

(在以往的課堂中,施*每次都願意舉手發言,但基本上稍有思考性的問題,他的回答都是錯的。在計算解決問題之後,他又有話要說。)

生:老師,我想用列舉法解決。

大船:1 2 3 4 5 6 7…11

小船:1 2 3 4 5 6 7…11

人數:8 16 24 32 40 48 56…88

師:靈活運用各種策略,想方設法解決新問題,是多好的數學學習品質啊。不過,根據題目意思,在他一一列舉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中,你能指出問題所在嗎?

生:他每次列舉時,大船和小船隻數的總和不是10只。

師:能調整一下嗎?

生(施*):大船:10 9 8 7 6

小船:0 1 2 3 4

人數:50 48 46 44 42

通過列舉,很容易看出,大船有6只,小船有4只。

師:感謝施*為我們打開了另一扇思維的窗,讓我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又一種方法。

列舉法是解決類似問題的比較原始但相對直觀的方法。替換其實就隱含在列舉和調整的過程中。如果能引導學生反思列舉調整的過程,發現調整的規律,那學生對替換的理解會更深刻。而恰恰就是學生一個美麗的.錯誤,成就了這堂課的完整。由此讓我感嘆,課堂中,我們需要尊重每個學生的思考,儘量給每個學生提供表達自己思考的機會。無論學生的思考是對是錯,我們都可以從中提取有價值的部分,這樣既尊重和保護了每一個學生的自信心,又能促進教學的針對性和深刻性。因此,只有尊重了學生思考的課堂才可能是真正富有數學味的課堂。

  四、數學味,來自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提升

【教學片段4】

師:回顧同學們列舉的過程,我發現最初列舉時,大家計算總人數速度很慢,後來計算總人數越來越快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生:我們發現規律了,總人數每次少2。

師:2這個數很有意思啊,剛才計算過程中同學們也用到過,這裡怎麼會每次少2人的呢?

生:我們調整時,每次把一隻大船換成一隻小船,就要少坐2個人,所以總人數就少2人了。

師:是啊,觀察一下,我們從10只大船調整到6只大船,經歷了幾次調整?對比一一列舉和畫圖、計算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1:我發現從50人調整到42人,要經過4次調整。

生2:我發現把一隻大船換成一隻小船,就會減少2人,換4次就減少8人。

生3:我發現8÷2=4就表示把大船換成小船要換4次,人數就正好是42人。這個4就表示小船的只數。

生4:我發現不管是用一一列舉的策略解決這個問題,還是用畫圖、計算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要先假設,再替換。

鄭毓信教授曾經說過,現代數學教學要注重對學生歸納思維的培養,以此發展人的創新能力。數學教學中,要讓學生自己探索答案,而不一定是通過講道理分析出答案。通過“道理”直接給出方程固然是好的,但是通過有規律的計算尋求這個規律是得到一般結果的有效手段,特別是能夠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道理”,這就是歸納推理的手法。解決問題策略的學習,不能僅滿足於問題的解決,而應著眼於數學思想方法的感悟。歸納,是最基本的數學思想。對比、反思等思考問題的方式都非常有利於學生的發現和歸納。引導學生關注一一列舉過程中總人數的變化規律,探尋產生這個規律的原因,可以幫助學生從一一列舉中歸納替換的思維原型,藉助一一列舉的過程更好地理解替換過程;引導學生對比和反思一一列舉、畫圖、計算等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可以更好地溝通畫圖、列舉、計算的方法在解決這個問題上的內在聯絡,從而感受替換策略的價值,掌握替換策略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