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淺談如何備好一堂國小語文課

校園 閱讀(2.85W)

【摘要】眾所周知,備課是上好課的關鍵和前提。我們的備課不僅要備教師怎麼教,更要備學生怎麼學。備課主要從把握教材,設計教學方案和關注學生三個角度來思考。我們語文備課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上,真正做到吃透教材,進而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審視教材,靈活運用教材,還要重點明確一節課中知識與能力的獲得需要經過哪些步驟,程式和階段,預設課堂上會遇到一些什麼問題,課後及時進行教學反思,實現整個教學過程最優化。關鍵還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個性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這樣的備課才是有效的。

淺談如何備好一堂國小語文課

【關鍵詞】課程改革

語文教學

有效備課

常言道: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隨著教育的發展,素質教育的深入,在語文課堂教學層面上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課堂教學的無效和低效。作為教學第一步——備課,在某種程度上被僵化,被教條,變成了幾乎沒有實用價值的形式上的包袱了。如何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最大命題。筆者認為有效備課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礎。下面就工作中的一些思考與大家交流一下。

一,正確把握課標與教材是備課的基本

教材是新課程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預設的基本線索。沒有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就沒有對文字的正確把握,我們的教學就會偏離方向,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學生也就會不知所云,喪失學習興趣。所以,我們應把主要精力放在鑽研教材上,正確把握以下四個環節,做到真正吃透教材,進而站在一定的高度來審視教材,靈活運用教材。

一是把握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的指明燈,教師在備課之前應該認真的理解課程標準,為自己即將展開的教學活動找到堅實的基礎。課標對各個知識模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建議進行了非常精闢的闡釋,同時,把整個九年義務階段的知識全部羅列,只有理解課程標準的實質,才能與時俱進,居高臨下的鑽研教材,確定目標,探索創新,指導教學。我們要從整體上認識教材,並用聯絡的觀點分析教材。在理解的基礎上讀懂教材,通過反覆閱讀教材並查閱有關資料,瞭解全冊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主要特點,結構體例,掌握教材的知識體系,邏輯結構和編排意圖,瞭解全冊教材的所有知識點在各單元的分佈情況,確定每個單元和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建立起知識之間的聯絡。細細研讀,便可輕易實現各個知識模組之間的溝通與整合,對於備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把握教材內容。教材是無數專家用心血與經驗編寫而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載體。教師拿到教材後要先對本冊教材的編寫理念,編排特點及內容結構有清楚的認識,對整個知識體系有全面的感知,再針對上課內容進行具體解讀,吃透教材,感悟文字,把握教材特色,和教材平等對話。教師只有研究教材體系,明確教學任務,弄清教材的基本結構,指導思想,知識技能,編寫意圖,內涵外延和深度廣度,才能最終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才能有效地實施課堂教學,創造性地開展好課堂教學。廣東資深教師石景章老師說他不讀十遍書不上課。可見理解教材的重要。

三是把握重點,難點。教材內同類知識中分量較大,處於重要或主要地位的內容就是教學重點;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理解消化,不易把握或操作困難的內容,技巧就被確定為教學難點。教學重點在知識結構中起紐帶作用,是教學內容的知識核心。教學重點因有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全域性性和規律性強而在教材知識總量中佔較大比重。教學難點除少數處於教學重點之外外,大多數則包含於教學重點之中,在教材總知識量中比重較小。它的特點是有侷限性,差異性和區域性性。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每課教材做深入鑽研和細緻分析,弄清要講的國小語文知識的來龍去脈,掌握其確切的含義及其規律,精心組織教學語言解讀,確定怎樣開頭,怎樣過渡,哪些應該先講,哪些應該後講,哪些應該貫穿課程始終,怎樣結尾。思路要井然有序,講解就會條理清晰,使學生在重點,難點等關鍵問題上能夠得到透徹的理解。

四是把握教材特點。教材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備課的結構,教學活動的組織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不同教材的特點要選擇不同形式的教法。因此,教師在研讀教材的過程中,要抓住語文學科的特點,注意在理解,感悟,積累和運用語言文字過程中,滲透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教學的巨集觀概念,不是每篇課文,每節課,每個教學環節都必須同等對待,平均用力。就具體課文而言,有的課文以落實工具性目標為主,滲透人文性目標,有的以落實人文性目標為主,兼顧工具性目標;就一節課而言,應該找準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結合點,在適當的語言學習環節中恰當滲透人文精神教育。衡量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是否成功主要看是否有有利於語文教學三維目標的有機融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是備課的重點

教師備課的目的就是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教學方案的.設計是在認真研究教材,學生和環境等的基礎上,進行規劃課堂教學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持續創造的過程。教師的備課應當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做到五精,來體現學科特點,教師特色,以利於教師的提高,利於學生的發展。

1,精心設計教學目標任務。

新課標要求教師備課的有效目標必須把握三維目標,即結果性目標(知識與技能),程式性目標(過程與方法),體驗性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三維目標的互動整合,逐步形成素質。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編者已經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提示,在思考

練習中也有暗示。我們可以結合自己鑽研教材所得,決定是照用,還是進行一些調整。而具體到每一課時,需要完成哪些教學任務,達到哪些教學目標

這些目標與整篇課文的目標形成什麼關係

我們得認真思考,精心設計,行諸文字或記憶體心中。

2,精心設計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的創設應體現如下特點:有利於教學情境創設;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有利於合作學習;有利於自主體驗;有利於全員參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一節課,怎樣匯入,怎樣過渡,怎樣總結;安排哪些環節,哪個環節先,哪個環節後,哪個環節主,哪個環節次;這些環節分別指向什麼目標,之間存在什麼聯絡等等,我們都得認真思考。在教學備課中,可先預設板塊,使之能輻射全文,有效地統領對整篇文章的感悟。若教學中出現偶然的變數時,教師應當靈活增刪板塊和環節。同時,根據語文課堂的實際情況及時降升教學目標,因為降低是為了能使學生相對容易地摘到桃子;升高是為了能激發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強烈慾望。

3,精心設計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備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備課的重點是設計好有效的問題,起到綱舉目張的效果。國小語文中的許多知識,只要我們精心地設計問題,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多設計話題性,開放性等問題,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提供平臺,為學生提供廣闊思考的空間,設想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案,使教學過程成為多向交流互動,充滿活力的過程。讓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到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更擺脫了長期教師傳授的學習模式,使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養。教材在課後思考練習的編排上進行了全面的改進,其中之一是減少了問題的數量,提高了問題的質量,目的是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讀書,直面文字;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讀出自己的見解);激起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合作,引導學生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4,精心設計作業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於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題型呆板,形式單調,內容封閉的誤區,這樣嚴重禁錮了學生潛能的發展。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從作業的主體——學生出發,既要在具有趣味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前提下設計作業,又要引導學生通過創造性的作業活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讓作業成為學生放飛潛能的天空。事實上,大部分的作業已經由編者和有關人員給設計好了,例如教材編者設計的思考練習,積累運用;一些版本的教材還配套編寫了同步練習等。如果我們能夠在認真鑽研教材的同時根據自身及學生的實際,再設計一些自己的作業或者對思考練習進行改進,效果就更好了,但必須做到形式活——口頭的,書面的,操作演示和查閱資料等結合;內容精——具有指導性,開放性,創造性,允許學生選擇等。例如設計一些趣味性作業,把知識寓於故事之中,有趣的故事情節吸引了學生,吊起了學生學習的胃口,讓學生吃得有滋有味,使學生願做,樂做。還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實踐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完成這一系列實踐作業的過程中,不僅培養了與人合作,收集資訊,學以致用等多種能力,而且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精心做好教學反思。

上完課,這節課並沒有結束,課後教師還需要靜下心來反思。教學反思在新課程實施中被認為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和核心要素,但一些教師寫的教學反思就好像流水帳,只是對自己日常教學過程作一些簡單的描述,或者為了完成應付教學常規而無病呻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針對備課時的初衷與課堂的實施作一番回顧和比較,對教學目標的達成度,教學策略是否得當,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足夠的尊重,課堂生成處理是否妥當,問題設計是否有意義,情景創設是否到位等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再思考,再認識,並及時把感想,心得和調整策略等內容進行認真整理。在反思中應不斷反躬自問,根據學情不斷調整,豐富,優化方案設計,在反思—實踐—反思的螺旋式上升中,實現自己的專業成長。這樣既可以積累教學經驗,避免以後的教學實踐少走彎路,使有效教學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又可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三,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是備課的關鍵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必須圍繞這一主體而進行,在備課的具體工作中,備學生是核心環節。備學生的工作效果對於備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優秀教師,名校長甚至提出了備課先要備學生的觀點,即在備課時先要了解你的學生,備課時的切入點要面向中,差學生,課堂教學注重抓基礎教育。所以教師教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學的過程。在準確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去思考如下問題:什麼樣的學習目標適合他們怎樣幫助學生最快最有效的達到學習目標

具體而言,諸如哪些方法該讓學生掌握,哪些知識該讓學生自主發現,自我構建,哪些問題可讓學生提出,哪些內容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哪些疑難可讓學生自主解答,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哪些地方學生的理解會浮於淺層,停留表面,學生可能需要點撥,引導;哪些地方學生可能偏離主題較遠,需要及時撥轉方向;哪些語言含蓄處,文字空白處,意境深遠處,情感共鳴處,認識分歧處可拓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對話,激發創新的火花。於是,我們備課就要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學生身上,深鑽教材,細研教法,去思考學生在課堂上需要什麼,怎樣才能有利於他們各種素質與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預設文字時,教師應該還要做到心中有人,有活生生的人——學生。這就要求我們老師經常站在學生的角度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感。自覺做好學生的學習夥伴,應該蹲下來與學生共同學習:他們喜歡什麼他們喜歡怎樣學

我們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從學生學習的規律出發,預設學生喜歡的學習內容,讓學生樂學;預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讓學生愛學;預設學生引起學生善於思考的問題,啟用學生思維,喚起其個性經驗,激起他們學習的慾望;預設不同程度學生的學習內容,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讓學生在快樂中度過一個個美妙的四十分鐘。比如作文評講課,我們只有從學生習作中發現大多學生的優點和共同問題,講評時才能因勢利導,讓學生揚長避短。反之,如果備課脫離學生實際,那將是對牛彈琴,教學會盲目,效率也不會很高的。

總之,備課是我們和文字的對話,我們和生活的對話,我們和學生的對話,我們和未來的對話。因此,備課時教師的心要與作者,編者,學生的心相通,四心相同,才能真正吃透教材,把握要點,用活教法,上出韻味。備課要深入,設計要簡出。備課要集教師於瞭解自己,關注學生,把握教材,精心預設,捕捉生成,像一場電影在上映,時刻關注燈光和觀眾的反映,否則就不會有很高的上座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