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如何實現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

校園 閱讀(1.38W)

中學生數學作業的預留、書寫與評判是教學的重要環節,但是,在一些基礎薄弱校,中學生數學作業的狀況卻可以概括為“一多”“二假”“三無效”。“一多”指作業量大,學生除了要完成課本習題外,還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習題冊所累,身陷題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學生迫於教師的強制性措施,要麼抄襲他人作業,要麼置中間推理計算過程於不顧,盲目地湊結論,換來一個按時交作業的假象;“三無效”指學生寫作業和教師判作業終日疲憊不堪,卻收穫甚微,近乎無效勞動。

如何實現數學作業的“減負”與“增效”

面對一次次試圖以加大作業量來提高教學成績的失敗,面對全社會一致呼籲為中學生減負的大環境,許多教師都在為走出“一多”“二假”“三無效”的怪圈,苦苦求索著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增強作業實效的途徑。筆者也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兩條初見成效的教學策略。

其一,精選數學作業題,使學生脫離“題海”。

其二,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筆者試對這兩條教學策略進行較詳細的解釋,並把自己的實踐經驗作為對“假設”的初步檢驗。

一、精選數學作業題

所謂精選數學作業題,就是教師根據教學進度,從課本和練習冊中,把作業題選精,或教師有針對性地自行設計數學作業題,使學生通過做這些作業題得到所期望的發展,而且練得恰到好處。為什麼要精選數學作業題?有 “質” 和 “量” 兩個方面的原因。

就“質”而言,我們可從理論上更深刻地揭示精選數學作業的重要性。如果學生是通過“做和反思”學習數學的,那麼他們做什麼樣的數學題,就將形成什麼樣的數學經驗和能力,並進一步積澱或昇華為什麼樣的數學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講,對學生應當做什麼樣的數學題,不僅反映了教師的數學教學經驗,還折射出他們的數學教育觀念。而教育主管部門對數學教材中練習題的選配和考試題目的編擬,也反映了他們的教育價值觀。

就“量”而言,認真多做數學題,確有提高數學成績之效。但憑“題海”取勝,負擔過重,事倍功半。而數學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生掌握知識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這就從兩方面決定了數學作業不能過濫,更不能簡單地以熟求巧,而必須精選,這是減負的重要手段。

當然,能從浩如煙海的數學題中精選作業,確實是數學教師功底的體現。這不僅要選配適當的模仿性訓練題,以達鞏固記憶、熟練應用之效,還應從更高的觀點審視教育,特別是數學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體的概念教學而言,應力求牢牢抓住與概念體系中環環相扣的“環”相應的習題,有計劃、有步驟地把這些習題分配到每次的作業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業題都呈現一定的梯度,教師可以根據作業題的構成,適時選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題方法靈活的習題,甚至還可以編纂一些錯解辨析、悖論質疑及無定解的開放式問題,以便給學有餘力的學生留下發揮的空間。對於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習題,要大膽捨棄或往後推。只有這樣,每次作業才能體現出“精選”二字,恰似教師經過潛心烹調後,奉獻給學生的一盤色、香、味俱佳的菜餚。

二、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

所謂改革傳統的作業評判標準,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就是針對學生在教師留作業時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大膽規定:學生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只要在會做的題做完後,回答下列三個問題,就算完成了作業。

1.寫出本次作業中,你獨立完成的題的序號和在別人幫助下弄懂並完成的題的序號。

2.回答本次作業中,你不會做的題的'序號,力爭分析出癥結所在。

3.本次作業你用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穫是什麼?

問題1的設定,能使教師迅速、清晰地把握學生的作業情況和實際水平。

對問題2的設定,可以這樣理解:數學的概念體系以其邏輯嚴謹著稱,而數學習題的解決,也往往遵循形式邏輯中的充足理由律,經歷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計算才能獲得。那些基礎紮實、推理能力較強的學生,在做完一道題後,往往會產生一定正確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時解不開的題,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決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題設完成某資料的計算,該題即可獲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資料的計算,恰恰是疑點,即為問題2中所說的“癥結”。能夠分析出“癥結”,知道哪兒卡殼,是需要一定數學素養的,這對部分學生來說,需要一個逐漸養成的過程。但正是因為問題2的設定,使學生對不會做的題不做變成了一種“合法行為”,再也不會有人做抄襲的傻事。在這種寬鬆的氣氛中,學生大都能靜下心來,抱著研究的心態,去分析癥結所在,甚至在分析的過程中,使問題獲解而得到意外的收穫。這其中培養的是求實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棄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學風。

至於問題3,它可以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複習,對所用技能、方法的鞏固,是作業過程中的點睛之筆。

眾所周知,對學生減負決不能以降低教學質量為代價,我們要爭取以最小的勞動付出,去換取最大的收穫。如果說策略一是為實現“量的減負”,那麼策略二是為了“質的增效”,它對學生而言,完成作業是成功,個別題目沒完成,但明確了哪兒卡殼也是成功。在這寬鬆和諧的氣氛中,他們將由苦學變為樂學,由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大大提高作業效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對教師而言,在批改作業前,先瀏覽一下上述三個問題的回答情況,首先做到對該生心中有數,然後有針對性地選題詳判,大部分題目則可略判,從而大大節省了處理作業的時間,以便為研究教學、精選作業題投入更大的精力。

過去我們長期奉行強制性教學,扼殺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正像古人所云:“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而近年來,上述兩條教學策略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他們把對兩條策略的興趣,逐漸轉變成為對數學的興趣。筆者對學生的學習行為進行了認真的觀察,有許多證據支援學生所發生的這種積極變化。以下只是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成績一直不太好的某學生說:“過去我們的數學作業不僅量大,老師還逼著交,沒辦法只好抄別人的。現在我們把過去只重視‘交沒交’,變成了關心‘會不會’,這是個質的變化,作業量雖小了,但卻練得實了。”而學習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卻有另一番積極的評論。如一位學生說:“我最欣賞老師讓我們找癥結這一條,它不僅有效杜絕了抄襲別人作業和湊結論的做法,而且還誘導我們由淺入深地分析問題,許多作業題都是在一步步尋找癥結中解決的。”平心而論,雖然考試成績不能說明全部問題,但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進步。筆者所教班的統考平均分高於兄弟班10分之多,至少可以作為學生髮生積極變化的證據。其次,學生的學習風氣、思維習慣也比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當面對一時不會做的題,這些學生能一反過去的知難而退或盲目抄襲,變得能深入思考,直至問題的解決。少數優秀學生在難題面前表現出的那種躍躍欲試、堅韌不拔、必欲攻克而後快的鑽研精神,更屬難能可貴,這大概就是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

兩條策略的精髓是“精練”與“反思”,而且反思愈深刻,練習就可以愈精巧。因此,能否使全體學生對每次的數學作業都進行深刻的反思,逐漸養成自查、自省的良好思維習慣,是兩條策略能否實現既“減負”又“增效”的關鍵。實踐中,總有個別學生鑽“對不會做的題可以不做”的空子,而不去認真分析癥結,這是兩條策略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地方。但是,只要我們深刻認識到“減負”的真正含義是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我們就會在培養學生愛學習、會學習、肯於刻苦學習的路上,勇往直前地走下去,而且會越走路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