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大學聯考歷史備考方法

校園 閱讀(8.64K)

歷史試卷考查的內容貼近中學歷史教學實際,堅持對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大學聯考歷史備考方法,歡迎大家參考。

大學聯考歷史備考方法

一、大學聯考全國卷命題特點:

1、考查方向保持穩定。試卷重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學科素養。注重對歷史主幹知識的考查,考查的知識點均為基礎知識、基本內容,對考生的知識考查和能力考查較為全面。試題把學科主幹知識作為能力考查的主要載體,考生作答都須結合所學知識。

2、試題難度較為平穩。命題材料簡潔明瞭,沒有大的閱讀障礙。材料體現的邏輯關係清晰貫通,指向性明確具體,考生容易歸納總結出材料主題。選擇題區分度較大,多數試題學生較容易做出正確判斷;材料分析題中的第41題與42題,材料線索清晰,第42題設問開放,能讓考生有話可說;選做題部分均能通過對材料的分析歸納和聯絡所學知識來回答。試卷較好地把握住試題與教材知識的契合點,在對材料資訊進行歸納,明確主題之後聯絡教材有關內容來解答,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考生作答的難度。

3、注重能力考查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考查。從考查的學科能力來看,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和闡釋事物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均有考查。

對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考查,包括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等在試卷中也得到較好地體現。如第24題藉助歷史地圖考查學生的時空觀念和歷史理解;命題均以材料出題,考查學生“論從史出”的史料實證意識,如第25題和35題所體現的考查方向;對考生歷史理解能力的考查在試卷中能夠充分體現。總體來看,試題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學科能力和核心素養。

4、突出歷史學科的現實價值,注重歷史與現實的有機結合。命題材料鮮活生動,豐富多樣;從考查方向來看,關注學生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對歷史現象的理性解讀,引發學生對現實的思考。材料的選擇和命題的導向,一方面可以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資訊、分析資訊和概括論證的能力,另一方面於潛移默化中表達歷史與現實的聯絡,增強歷史的現實借鑑意義和縱深感。

二、大學聯考歷史複習方法

1、認真研讀考試大綱:深入研究和領會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是瞭解大學聯考命題方向和命題思路的唯一正確途徑。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是指導大學聯考命題和大學聯考複習的綱領性檔案,規定了大學聯考的考試性質、指導思想、考試範圍、試卷結構等等,既是大學聯考命題的依據,也是備考複習的重要依據。

《考試大綱》提出:考查對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科素養和學習潛力;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試說明》明確表示:命題不拘泥於教科書,運用新材料,創設新情景,古今貫通,中外關聯,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一些命題專家多次指出:材料第一,論從史出,是大學聯考命題的一個主要原則;遠離教材,越來越遠,是大學聯考命題改革的重要趨勢。

2、認真分析大學聯考命題的特點:

(1)、試題形式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特徵。

選擇題基本上為清一色的材料選擇題,最佳選擇題比例有所上升;

選擇題中串題、排列組合題、反項選擇題等形式被迅速淘汰;

主觀題全部為材料問答題,其背景材料較為豐富;兩道必做題中有一道為開放性試題,給考生提供了較為充分的思考與表達的空間。

圖表材料在試卷中每年都有出現,通常是一個表和一幅圖。

試卷文字閱讀量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文綜卷的歷史部分由2007年約2800個字元逐漸增加到目前的3700個左右的字元。

(2)、考查內容重點突出,學科主幹知識凸顯,主題鮮明。

突出學科知識的主幹,強調對重要事物和概念的準確理解,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絡。歷史與其他學科關係更為密切的一些內容,如文學史、科技史、當代思想政治等則極少涉及。

(3)、能力考查覆蓋全面,力度到位。

一是材料成為試卷主體,材料內容遠離教材,具有很強的典型性;

二是對靈活調動和運用知識與材料資訊的考查貫穿始終;

三是對知識記憶的考查大大淡化,直接考查知識為主的試題分值下降到20%以下;

四是綜合題更加強調獨立分析、歸納、概括問題的能力,其開放性日益突出。試卷涵蓋了“獲取和解讀資訊”“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四項能力考查的目標要求;試題設計力求創新,突出學科特徵,刻意反映史學研究新動態和新成果。

3、對大學聯考命題規律的探析:

(1)強調歷史過程,突出主幹知識及其結構。

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發展線索、各階段時代特徵及其相互聯絡;中國近現代各時期現代化的主要表現和影響;重大歷史事件的背景和影響;近代前期主流思想的發展演變;世界各主要國家民主制度確立和發展的背景及各自特點;工業革命的背景及其世界影響;現代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多樣化表現及特徵;中外政治、經濟與文化的歷史比較。

(2)注重歷史解釋,能力考查的起點。

大學聯考命題堅持“材料第一,論從史出”的原則,將歷史材料或文字敘述成為構成試卷的主體。對能力的考查主要從閱讀理解試題材料切入,以有效資訊的提取、解讀、整理及運用為基礎,向其他各種能力的考查延伸。同時,對教材涉及的一些重要歷史概念,特別是教材未作闡釋、學生理解不透的重要概念,試題往往從理解深度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關注學科素養,強調史學方法。

對文史常識和史學思想、方法的考查,每年都有題目涉及,這體現了大學聯考命題對歷史學科素養的重視。史學思想和方法方面,主要包括:全球史觀或整體史觀或“世界體系論”、文明史觀及現代化史觀,比較史學以及“新史學”的各種流派和方法,如“問題史學”、“計量史學”、“概念史學”、“心態史學”、“結構史學”、“生態史學”等等。

(4)與大學課程密切相關的內容。

一是大學教學的重點內容和學術熱點問題以及科研前沿的成果(且是在政治上不太敏感的問題),近年日益重視經濟和社會史的考查正是其突出體現;二是中學教材中闡釋片面、觀點陳舊的內容,大學聯考命題也會有意去顛覆;三是古今中外貫通,在學科體系和主幹知識方面不同版本教材可以互補的內容。考綱是將高中課標與高校課程的銜接,而不是翻版。而考試的趨勢是遠離教材,越來越遠。

4、精心構思複習規劃:

(1)、搞好通史和專題複習,夯實學生的歷史知識功底。

第一輪複習按照現行教材的專題體系進行,目標是掌握基礎知識,梳理知識結構,理清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絡。

複習課不同於新課教學,沒有必要搞花架子。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整合知識,梳理線條,力求給學生一個知識點齊全、線條清晰的知識體系。

最基本的思路就是先紮實掌握每個單元的基礎知識,識記是第一個層面的要求;然後進行必要的細化和深化,即所謂學科內容的拓展,以此為基礎形成基礎知識框架體系。

備考中仍要加強通史教學,指導學生把握歷史階段性特徵,以及每一階段中政治、經濟、文化三個模組之間的相互關係,構建形成知識網路體系。

(2)、著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解決的好壞,除最大限度地獲取材料資訊外,還取決於學生審題的準確程度。審題的關鍵是搞清楚問題要求回答什麼,根據什麼進行回答。

教師要告訴學生,掌握材料題的設問方式非常重要,因為設問方式實際上規定了答題的思路和方向。如果設問方式提示依據某某材料如何如何,就意味著答案就在該材料中,你只管這個材料即可找到答案;如果設問方式提示結合所學知識如何如何,那就根據你所判斷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回憶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即可。

教師在指導備考時需經常關注這些細節,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形成良好的答題思維品質,遇到問題時不至於手足無措。

例如對“理解”層面的要求:

第一步:認識歷史事物發生的背景、原因、條件等;

第二步:瞭解、掌握歷史事物的發展過程、內容、概括事物的特徵、特點、認識事物的性質、實質等;

第三步:總結歷;史事物的成敗原因、歷史作用、歷史影響、歷史地位、經驗教訓等;

第四步:研究這個歷史事物與其它歷史事物的關係,研究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等)的關係,研究它所反映的歷史規律以及和現實的關係。

5、認真分析學生答題失誤原因:

(1)、閱讀能力欠佳。

考生的閱讀能力,即從試題中獲取和解讀資訊的能力不足,是近年大學聯考失分的首要原因。這在綜合題和選擇題中都比較突出,考生平均約50%的失分都與這一因素有關。

①試題材料的閱讀難度有關。主要是文言文和世界史文獻材料的譯文。

②與試題遠離教材的程度有關。考生對陌生的歷史事物和歷史敘述,往往是不知所云,無從下手,這在世界史部分尤為突出。

③與考生的知識面狹窄有關。考生無法將已有知識和試題內容建立有效聯絡。

④與考生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不足有關。長期以來教學缺乏對閱讀技能的訓練。

(2)、重要歷史事實瞭解不全面,主幹知識掌握不牢固。

大學聯考試題注重對基本歷史知識即主幹知識的.考查,而很多考生對一些重要歷史事實瞭解不夠全面,對重要歷史問題認識不到位,相關知識的掌握不牢固,尤其對歷史事物之間某些隱性的、內在的聯絡缺乏足夠的瞭解和認識。由這一因素所導致的失分約佔15%。

(3)、歷史概念理解不到位。

考生對教材涉及的一些重要歷史概念理解不到位,也是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根據教研機構對7年大學聯考試卷的抽樣分析統計,該因素約佔失分總量的10%上下,這在選擇題的表現中尤為突出。

(4)、歷史思維能力欠缺。

判斷、歸納、比較、概括等歷史思維和論證能力不足,仍然是近年考生失分的重要原因,佔失分總量的15%左右。這在綜合題裡表現尤為突出,綜合題裡有1/3的失分是這個原因造成的。有些考生在這方面的選擇題中失分也比較嚴重。

(5)、知識遷移能力不夠。

考生將已有知識與試題內容建立聯絡,或運用已有知識獨立認識、分析、判斷、說明問題的能力即知識遷移的能力與大學聯考要求存在差距,這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失分原因。這與大學聯考試題遠離教材的程度密切相關,目前與這一因素有關的失分不少於15%。如全國卷選修一的改革題,幾乎從不直接考教材內容,解題的關鍵,就是結合材料的有效資訊,將所學分析評價改革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遷移到新問題中。

(6)、教材體系和內容的缺陷。

新課標教材淡化通史觀念,弱化了歷史階段特徵。但大學聯考強調對歷史整體及發展過程的把握,必做題涉及選修教材甚至國中教材內容也很正常。不少試題看似孤立地考查某個考點,實則考查歷史事物之間的深層聯絡。考生如果不能準確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和重大事件的階段特徵,就無法對試題做出正確解答。教師的教學能否注意彌補教材缺陷,已成為關係考生得失分的一個重要因素。

(7)、學科素養貧乏。

考生文史知識和史學素養貧乏導致失分,是近年出現的一個新情況。自2007年以來,大學聯考試題中旨在考查文史常識和史學思想方法的選擇題,每年在試卷中至少各有一題基本成為定例,並且還在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滲透,其失分情況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8)、缺乏答題技巧的總結和提升。

①不會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

一是忽視試題設問的解讀,不能準確把握試題的考查意圖,導致解答思路偏離主題;

二是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推理、概括能力差;有些材料文字多、資訊量大的主觀題,往往包含了答案的全部要點或基本要點,只要從材料中抓出關鍵詞,用心歸納,提煉資訊,就能得到基本分。

②不會審題,不能準確把握題意;

③不會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不會多角度分析和論證問題;

④思維混亂,邏輯欠缺,層次不清;

⑤主觀題不按問題的分值組織答案;

⑥不能準確地運用歷史學科語言表述答案,不能辯證地評價歷史問題;

⑦組織答案的語言文字不規範。

三、應試技巧:

1、閱讀與審題技巧。

①提高閱讀速度:試卷長度即試題文字量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全國文綜卷的字元由原來不到8000個增加到目前的9000多個,歷史卷的字元則由2700個增加到3700個,這樣閱讀理解材料的速度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大學聯考試卷審題、答卷時間分析:中文正常閱讀速度為500字元/分鐘,審題時間則按正常閱讀時間的3倍來計算。那麼,文綜試卷完成試題審讀只需50分鐘左右。其中試卷中的圖片按每圖100個字元計算。中文正常書寫速度為50字/分鐘,答卷書寫時間可按正常所需時間的2倍計算。那麼,文綜試卷完成答案的書寫約需60-70分鐘。這樣,總共需要兩個小時就能答完試卷。

但是,大多數考生常常是在兩個半小時的時間裡完不成答卷。

②快速閱讀的關注點:

關注點就是:地域和時間範圍。這其中包括國家、地區、地點、歷史時期、朝代、年代、時代或階段特徵等,要特別注意括號內的註釋,這些註釋往往與試題答案直接有關。材料的立場、觀點和指向,題目的答題要求,綜合題目前主要是要求“根據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回答問題。

2、答題技巧。

①選擇題:歷史選擇題通常為最佳選擇題,應注意總結歸納正確選項和錯誤選項的不同表述風格和習慣;對難度較大的題目,宜在含義截然相反或十分相似的兩個選項之間做出選擇。

②綜合題:讀題時要注意標出重點和關鍵點,提煉出所有有效資訊;最後根據題目要求組織答案,回答問題。考生落實在卷面上的答案要做到“五化”,即書寫工整化、層次段落化、表述要點化、要點序號化和重點重複化。

3、複核技巧。

考生對於選擇題,只對答案拿不準的題目進行復核,重點是讀懂讀透題意,同時注意不要花費過多時間。要把時間多留給綜合題。綜合題,是複核的重點,要看看材料的有效資訊充分採用了沒有;想想相關的知識充分運用了沒有;要看看和想想還有什麼疏漏,表達全面、充分了沒有。把這些問題想清楚,就可以完成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