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論文

校園 閱讀(3.21W)

國小時期孩子們活潑好動,對耳提面命的理論說教方式不感興趣,造成許多孩子語文基礎薄弱。鑑於此,我結合一線教學經驗,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國小語文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

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完成知識遷移論文

一、喚起需求

國小生不僅活潑好動,還有很強的好奇心,所以我們只要在教學中整合教學內容,以符合孩子們認知興趣的方式展現知識,就能有效喚起他們的學習需求,這樣才能充分啟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實際上人教版國小語文就從孩子們的興趣出發,遴選了許多優秀的趣味故事來牽引孩子們學習。課堂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藉助教材中的趣味因子來啟用學生興趣。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級上《爬天都峰》這篇課文時,為了吸引孩子們深入學習,我留出幾分鐘讓學生回憶自己的旅行爬山經歷,然後選幾位學生分享給大家。然後再問:大家這麼喜歡爬山,爬山運動又這麼精彩,那麼我們想不想學一下如何將自己的爬山經歷通過筆觸展現給大家的技巧呢?

這樣一個結合實際的問題恰到好處地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催生了他們學以致用的主觀能動性,為深入學習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互動交流

課堂不應是故步自封的封閉式課堂,而應是互動交流的開放型課堂,因為交流是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必由之路。客觀來講,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師生或生生互動,完成知識探究和資訊傳遞,讓學生以不同的方式和角度來體驗知識生成,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掌握知識,遷移技能,否則只能是"死讀書,讀死書",拾人牙慧罷了。

如,在教人教版三年級上《美麗的小興安嶺》時,就特意提醒學生在初次閱讀中挑選出經典的描寫景物的句子,比如,幾百裡連成一片,就像綠色的海洋。然後教學過程中讓大家比較例句與"幾百裡連成一片,到處都是綠色的樹木"的區別。在我的.啟發下孩子們通過對比、討論和交流體悟到語句運用了比喻,這樣讓語句描寫形象、生動,如此一來強化了學生對比喻句的理解和認知,讓他們掌握了描景狀物的技巧,潛移默化生成語言表達能力。可見,這樣的交流課堂,不但實現了"文字對話",還讓學生在"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中拓展知識,發散思維,最終在體驗知識生成和發展過程中完成內化遷移,生成能力。

總而言之,知識不是簡單的背誦,它有自身生成和發展的過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找到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規律的結合節點,這樣才能對症下藥,設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讓國小語文的教學效果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參考文獻:

王鴻英。淺談國小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正遷移。神州,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