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中物理知識遷移教育論文

校園 閱讀(2.79W)

摘 要:現代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習的過程是新知識和原有認知結構相互作用的矛盾運動過程,已有的認知結構對新知識的學習有影響,新學習的知識對原有的認知結構也有著反作用。凡對學習有利、起促進作用的都可稱為正遷移;凡是對學習不利、起阻礙作用的都可稱為負遷移。研究遷移的目的,就是要加強或創造正遷移,削弱或避免負遷移。在物理教學中遷移的應用極其廣泛,有其實際運用價值,本文簡述了在物理教學中知識遷移是怎麼產生的。

國中物理知識遷移教育論文

關鍵詞物理知識 遷移 價值 產生

在物理教學活動中,所有的概念、公式無一沒有遷移的作用,只有通過遷移,才能使已有知識的領會得到進一步鞏固。學生獲得的知識並不能保證他們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能用於解答問題,因此有必要研究遷移以便排除干擾,促成知識、技能的遷移。那麼知識遷移是怎麼產生的呢?

首先,知識內容之間要有共同因素。遷移總是以先前獲得的知識為前提的,各種知識、技能之間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因素可促成遷移,這些共同因素是遷移的基本條件。學習內容之間存在的共同因素越多,實現正遷移就越明顯;基礎知識的適用性越廣泛,它的遷移範圍就越大。在國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所涉及到的所有物理公式,基本都是有三個物理量的,如果學生理解了其中一個公式的`基本運用,那麼對於其他公式的運用也就能靈活變通了,他們知道求出其中一個物理量,必須要通過題意找出其他兩個物理量。用的只是不同的物理公式,只不過這個公式所包含的相關知識點不同而已,其實解題方法特別是它們之間的數學方法都是一樣的。比如在九年級講到密度公式的運用時,很多同學不會想到它和八年級學的歐姆定律運用方式是基本一樣的,學生就是沒能把原有的已經掌握的解題技能和方法遷移過來。主要原因在於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內容發生了變化,影響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和遷移,所以有經驗的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克服這一現象,改變教授新知識的方式,幫助學生對這些知識更靈活地回憶;向學生說明如何在不同情境中應用知識,並向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只有理解了這一點,順利實現遷移,才能實現解題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其次,學生要具有概括能力及水平。原有知識及已有經驗的概括水平是影響正遷移實現的重要條件,概括水平越高,遷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概括能力就是指同類事物的本質經歸納、綜合以後,又用於理解認識同類事物的認識能力,概括能力的水平決定著遷移的速度、深度和廣度。比如在建立對一個物理概念的瞭解過程中,往往是要進行一系列的物理實驗,而實驗必定包含著不少相關的物理資料,學生如果能從相關物理資料進行歸納,抽象、概括出這個概念所包含的相關物理共同點,那麼就實現了對由物理現象到物理概念形成的過程,也就實現了遷移。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探究物體動能與什麼因素有關等實驗,都需要學生有很強的概括能力。因此,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意學生知識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注意發展學生獨立概括問題的能力。 再次,是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影響遷移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的學生雖然已經具備瞭解決問題所必需的知識和經驗,但由於缺乏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已有知識仍然不能遷移。一些分析問題能力較差的學生對解複合問題時最容易發生困難,這類學生思考問題沒有順序性、計劃性,缺乏靈活性,只能用習慣的方式生搬定理、硬套公式,因此已有經驗的遷移效果差。而分析問題能力強的學生思維特點是具有明確的目的性、嚴密的邏輯性和高度的靈活性,分析問題透徹、迅速、準確,能通過各種途徑去考慮問題,這樣,已有的經驗就能有效地遷移,從而揭示新課題的本質。所以說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實現有效遷移的重要因素。

最後,學生的心理準備狀態。在學生的信心、情緒、應用知識的準備狀態中,尤以知識的準備狀態對遷移影響最顯著,在物理學中,知識的準備包括物理的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等內容。學生課前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打下堅實知識基礎的前提,因為紮實牢固的基礎知識是遷移的基礎,基礎知識就是認知結構中與新知識有聯絡、對新知識的抽象概括有固定的作用、對新知識的同化有奠基作用的成分。基礎知識越紮實牢固、越清晰、越穩定,則越有利於遷移的發生。知識對遷移的影響表現為,以預先肯定的態度來解答新問題,稱之為定勢或心向。定勢影響著解決新問題時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有時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體現為解題時能少走彎路,化難為易,迅速得出正確結果;有時還會有礙於問題的解決,對思維的發散起著限制作用,趨向用固定的方法解答問題。定勢常常表現為具有負遷移效果,例如在考試的緊張氣氛中,學生的信心和情緒往往欠佳,相當數量的學生有不同程度的怯場,使思考失去了靈活性,導致思維僵化,慌不擇路,多反映為定勢毛病,定勢表現出負遷移的干擾影響;定勢也可以產生正遷移的效果,它的積極作用是指學生一旦形成某種思維定勢後,在條件不變時,便可迅速地感知物件、產生聯想,在遇到同類問題時,定勢將使學生得心應手。

  參考文獻

[1]喬際平.物理教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閻金鐸.田世昆.中學物理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吳慶麟.認知教學心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

[5]許國樑.主編.中學物理教法[M].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