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小議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修辭技巧論文

校園 閱讀(6.61K)

【摘 要】英語文章中的修辭技巧多種多樣,主要有誇張、反語、仿擬、比喻和矛盾修辭等等一些。修辭格的運用使語言內容新穎獨特,有效地增強了幽默效果。本文著重分析了這樣一些文章中修辭技巧的效果,並加以例子說明。

小議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修辭技巧論文

關鍵詞】修辭技巧;誇張;反語;比喻

  一、前言

英語文章中的修辭技巧多種多樣,主要有誇張、反語、仿擬、比喻和矛盾修辭等等一些,同樣在文章中也同樣運用到了這樣一些修辭技巧。修辭格的運用使語言內容新穎獨特,有效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下面就英語文章中常見的修辭技巧進行了例證分析。

  二、主要的修辭技巧

1、誇張

誇張是為了達到強調或滑稽效果有意言過其實,人們不能按字面去理解所誇大的事物,但是這並不等於有失真實或不要真實,而是通過誇張把事物的本質更好的體現出來。它用來創造懸念渲染氣氛。請看下面一句:Ahhhh,the jet age,Breakfast in Paris,dinner in H.K., luggage in Peoria. 即使在一個有噴氣式飛機的時代,也不可能有人能如此神速的往返於這三個地方。顯然這裡運用了誇張的技巧。一群朋友在餐館聚餐,服務員遲遲沒有上菜,大家都焦急等待著。這時有一位說:“Are they planning the vegetables?”,餐桌上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因為餐館裡是顯然無法種植蔬菜的,這一誇張手法巧妙地道出了大家的心聲,也使人們的心情由著急、不滿轉為輕鬆愉快。誇張技巧渲染氛圍的作用得到充分體現。

2、反語

反語,即說反話,用與說話人本意相反或與事實相反的話語來表達本意,達到一種主觀諷刺客觀幽默的效果。我們看下面兩段對話:

(1)A:“I finally get my sister to stop eating so much.”

B:“How did you do that?”

A:“I started cooking the meals.”

(2)A:“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B:“The difference between stupid and silly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 and me.”

在對話(1)中,A從一開始就是想說明自己糟糕的烹飪技術,只不過他巧妙的運用了幽默。在對話(2)中,B顯然是在開玩笑。因為stupid是“蠢”、“笨”的意思,是個絕對的貶義詞,一般是不能當著別人的面說他stupid的,而silly則不同,它也有“傻”的意思,不過通常用於開玩笑的場合,有時長輩對晚輩也用silly,有一種愛護的心情在其中,比如母親可能會稱自己的孩子silly girl或者silly boy。

再比如“It must be delightful to find oneself in a foreign country without a penny in one’s pocket.”當一個人踏上異國土地,卻又身無分文,他怎麼可能“delightful”呢。但這正是這句話的幽默情趣之所在。

3、仿擬

仿擬,即根據現成的詞或句子,仿造出新詞句,一般都是約定俗成的習語,只要一方說出前一半,另一方自然就知道後一半。可是當講話人對習語中的某一部分稍加改動,情況就不同了。它能顯示出講話者新奇的見解,能激發聽者的想象力,增強趣味性,從而達到幽默的效果。

1)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on’t.

2)She’s the kind of woman who always lets bygones be “I told you so’s.”

句(1)的幽默效果在於,它是“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s a way”的仿擬,把“way”換成了“won’t”,具有濃厚的幽默色彩和強烈的諷刺效果。句(2)則仿擬的是習語“Let bygones be bygones”,後一個bygones換成了“I told you so’s”,這是聽話人意想不到的,但轉念一想,又覺回味無窮。“She”那種“我早就料到如此”的神態被生動地再現,十分有趣。

4、比喻

比喻分為明喻和暗喻。明喻表明用作比喻和被比喻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關係,通常用like或as連線。暗喻是隱藏的比較,不用as或like表示出來。比喻是英語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修辭格。它使語言生動形象,常能取得幽默的效果。

(1)He is as cool as a cucumber.

(2)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句(1)形容“他”冷酷得像根黃瓜,十分新穎滑稽。句(2)是弗洛斯特的名言,想說明詩歌的不可譯。

5、矛盾修辭法

矛盾修辭法也是幽默中常用的修辭技巧。它把兩個意思截然相反的詞放在一起,在字面上形成矛盾。這種字面的矛盾往往滑稽可笑,甚至近乎荒唐,是幽默一個極好的語言基礎。這種修辭法看似矛盾,但往往表現了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體現著辯證的.思想和深刻的哲理。聽者須透過表面的不合邏輯,真正領會個中奧妙,方可成其幽默。Writing is busy idleness. 這是歌德的名言。既然寫作是idleness,又怎麼會busy呢?然而細細回味,正是這兩個相互矛盾的方面構成了寫作的本質特徵。任何領悟到這一點的讀者都會發出會心的微笑。

6、雙關

雙關是利用語音相同,語義不同的條件,使某些詞語或句子在特定的語境中帶有明暗雙重意義。英語中有兩種雙關語,語音雙關和語義雙關。語音雙關指的是藉助話語在發音上的完全相同或相似而構成意思的雙關,主要是同音異義現象。語義雙關則主要是利用英語一詞多義的特點。雙關語無論結構繁簡,都有顯著的含蓄性,叫人難以捉摸,而一旦點明真意又回味無窮。英語幽默中經常使用這一技巧。

(1)First gentleman:Thou art always fighting disease in me,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I am sound. Lucio:Nay,not as one would say,healthy;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這是莎士比亞戲劇Measure for Measure中紳士甲與路奇奧的對話。紳士甲自詡I am sound,而路奇奧卻說so sound as things are hollow。幽默效果就在於sound一詞的雙義,紳士甲是指“健康的”,而路奇奧則指“響噹噹的”(響亮發聲的)。

(2)“Why don’t you go forth and multiply?” asked Noah,a bit angry. “We can’t,”saidthe serpents. “We are adders.”

這兩句詞義幽默的對話取材自《聖經》。洪水退後,諾亞讓所有的動物離開方舟出去繁殖。其它動物都照做了,只有兩條蛇仍不肯下去,還跟諾亞開玩笑。Multiply既指“繁殖”,又指“做乘法”;adder既指“做加法者”,又指“蝰蛇”(一種小毒蛇)。這一問一答,multiply與adder意義的相對,真是絕妙。

上面兩例都是語義雙關,接下來看看語音雙關。

(1) We have courses to make grown men young and young men groan.

(2)A trade,sir,that,I hope,I may use with a safe conscience;which is,indeed,sir,a mender of bad soles.

理解例(1)幽默的關鍵在於兩個同音異義詞grown和groan。前面大力宣傳健身練習的積極作用,後面則暗示其辛苦。例(2)是莎士比亞戲劇Julius Caesar中修鞋匠在談到自己職業時所說的話。句中的soles(鞋底)與souls(靈魂)同音異義造成雙關,表現了修鞋匠的機智與幽默。

  三、其他

(1)Where there’s marriage without love,there will be love without marriage.

(2)The condescending view from the fiftieth floor of the city’s crowds below cuts these people off from humanity.

句(1)所用的修辭格為反對(symmetry),把包含兩個相對意義的結構與從相反的角度包含同樣兩個相對意義的結構排列在一起以增加對比的鮮明性和語言的趣味性。句(2)運用了移覺(transferred epithet)。從五十層高樓上向下面的芸芸眾生投去紆尊降貴的一瞥,用condescending來修飾view,新奇幽默。英語中常見的修辭格在幽默中都有體現,本文還未能一一介紹。如果能靈活運用修辭格的話,就能使語言內容新穎獨特,有效地增強了幽默效果。

【參考文獻】

[1]閻興朋.英語術語辭典[Z].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2]朱寶雄.實用英語寫作[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

[3 ] Trauth GP,Kazzazi K.Routledge Dictionary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