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才華齋>範例>校園>

國小數學學習方法:“順應孩子的思維”真的落地了嗎

校園 閱讀(2.57W)

編者按:真正的順應孩子的思維,不是行於表面,而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之間。

國小數學學習方法:“順應孩子的思維”真的落地了嗎

課前基於學生已經有了2—6的乘法口訣的學習基礎,也曾體驗了編制口訣的過程,我決定把“7的乘法口訣”的學習流程設定成:自學——交流——彙報——補充或質疑——口訣之間的聯絡——記口訣——練習。

自學前,我先讓孩子們觀察課本里七巧板拼出的7個不同圖案,然後把關於圖案個數與拼板塊數的表格填完整;交流自學的內容時,先給孩子梳理對子交流的方法:①A說給B聽。②同桌互換檢查書本內容;③最後用“我發現了……”來彙報其他孩子質疑或者補充;教師通過提問口訣之間的聯絡,讓孩子們找出關係,最後引出“每相鄰兩句口訣之間相差7”“根據一句口訣可以推出其他口訣”的規律。在練習環節,設計練習有梯度:與生活有關的關於“星期”的問題,古詩裡面的“七言詩”一共有多少個字,“3×7= 2×7+7= 4×7-7=,你發現了什麼?”,最後是一道思考題:○+○+○+○=28,○×△=42,○=(),△=( )

課堂上,孩子們在師生的對話中一點一點完成了今天的學習任務,比如:

師:你記住了哪句口訣?用的是什麼方法?

S1:我記住了“三七二十一”這句口訣,我是死記住的……

師:你能根據這句口訣推出下面這句口訣嗎?你是怎麼想的?

S2:3個7是21,4個7就是21+7,所以四七二十八。

師:21其實是幾個7的積? 21+7又可以寫成哪個乘加算式?

S3:可以寫成:3×7+7=28

師:誰還有好的方法記住這些口訣,給大家分享一下?

老師給大家分享一個方法:老師最喜歡看《西遊記》了,我知道孫悟空在煉丹爐裡“七七四十九天煉成了火眼金睛”,而且孫悟空嫉惡如仇,“不管三七二十一,見到妖怪就打”。自認為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記住了這兩句口訣,而且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一節課順利完成了,我為圓滿完成任務而暗自高興。在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問我:“你是怎麼開始上課的?”

我侃侃而談:“出示主題圖後,讓孩子們觀察:你發現了哪些數學資訊?目的是引出一幅圖是由7塊七巧板拼成的.,然後問孩子們:你能把表格填完整嗎?”

“為什麼讓孩子們看主題圖呢?”老師追問到。

我一下子蒙了,我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這時,任老師給我了一個例子:你去餐廳吃飯,需要別人告訴你先左拐,再直走,接著再右拐,推門,掀簾子嗎?答案是肯定是不需要,因為你進餐廳一定要經過這個過程,就算中間遇到一些問題,一定會解決,學習也是這個道理。

我恍然大悟,確實是這個道理。如果我一開始並不是讓孩子們看圖找資訊,而是讓他們自己看書,編乘法口訣,遇上問題或者編完後再進行對子交流,最後全班彙報,是不是更適合孩子的思維呢?

我的引導使孩子們整個過程都在完成老師給的任務,而不是自己想學習的內容。尤其是背口訣這個環節,大家交流完背誦經驗之後,如果能夠直接讓孩子嘗試背誦,可能就一下實現了目標。我為了使課堂更完整,出示了西遊記裡面的術語讓孩子們記憶,而我們仔細想想,《西遊記》距二年級孩子們的世界有點遠,更別說讓他們說臺詞了,所以根本不是最適合孩子們的。

自學環節的設定,表面看似放手,仔細考慮其實還是以老師預設的知識目標為中心,為了教而學。由此看來,真正的順應孩子的思維,不是行於表面,而在課堂上的舉手投足之間。


【本文作者:鄭中國際學校國小部 任芳。(公眾號:分享式教學-任景業)】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